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019-12-24 14:44:39) 百科综合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前身是1960年设于原农学系的植物保护专业,1973年独立建系。学院先后创设农业环境保护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套用微生物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2004年经学校院系、学科调整后更名为植物保护学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创办时间:1973年
  • 所属地区:安徽省
  • 现任校长:檀根甲
  • 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学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个省级重点学科、安徽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植保技术培训中心,拥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学位授权点,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植物保护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植物保护(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动植物检疫2个本科专业和套用微生物与昆虫资源利用2个研究所,在读研究生47人、本科生688人。独立建系以来共为社会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本专科生40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及其它副高职称7人,博士5人,博士生导师2人,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 人,教育部和省级骨干教师2 人,省模範教师、省优秀教师、省师德先进个人3人。学院学术气氛浓厚,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 6 项,获省部级奖励 5 项,出版专着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先后邀请国外专家18人次、国内着名专家、院士16人次来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先后派出教师10余人次出国访问、进修、4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所获荣誉

学院党建工作近年来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被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和校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多人荣获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学院学生工作成效明显,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扎实浓郁的学术氛围夯实学生的知识,连续三年荣获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并多次获省级、校级奖励。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高校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近年来植保专业毕业生的考研率均位居学校首位,2006年考研录取率达50%,就业率一直位居学校前列。
学院坚持研究教学型的办学定位,秉承严谨、求实的学风,团结、创新的作风,努力彰显安徽农业大学传统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现任领导

甘传鹤
党总支书记
全面负责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檀根甲
院长
教授
全面负责行政工作,分管人事、财务、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工作
吴冬梅
副书记
副教授
分管学生思想教育、辅导员、团总支及学生分会工作
操海群
副院长
教 授
负责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工作

机构设定

植物保护学院
院党委办公室
院行政
办公室
昆虫
教研室
植物病理
教研室
生物入侵与安全
教研室
本科实验
教学中心

重点学科

植物病理学科

省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科
植物病理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之一。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5年被确立为安徽省重点学科。着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杨演教授(1911~1988)和李彦勇教授为本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季伯衡、杨荣铮、万嗣坤、高启超、承河元、黄业东等老一辈教授、专家均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实验师2人(1人为高级实验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各1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学科队伍,形成了稳定且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植病流行学、植物病原真菌学、杀菌剂毒理学等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研究方向  植病流行及及病害综合治理方向
该方向着重研究水稻、小麦等作物重大病害流行规律、预测预报技术、数据信息化综合治理对策与方法,在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的流行与预测方面取得显着成果,获省农村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真菌学及植物真菌病害方向
该方向主要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重要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对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生态、抗药性及遗传有深入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植物线虫病害方向
该方向重点研究线虫病原鉴定、植物线虫病害生理、传毒线虫传毒机理和植物线虫病害的防治。
植物病毒及病原细菌方向
该方向主要研究:(1) 植物病毒的生物学及分子特徵、血清学检测、组培脱毒及快繁技术以及重要植物病毒病的综合治理;(2) 重要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生理生化及所致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控制,在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物防治及番茄抗青枯病育种方面取得显着成果。
杀菌剂毒理学方向
该方向研究杀菌剂对植物病原菌作用机理,杀菌剂在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等环境构成中的残留、分配、富集、转移和转化降解,杀菌剂对生态环境中有益生物的有害影响,毒害机制和防止途径,有害生物抗药性产生及克服途径。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是我校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为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专业的重要学科方向,是安徽省六五至十五重点学科。昆虫学为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被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厅级各类科研项目45项,获科研成果27项,获各级奖励23项,主持和参编全国规划教材7部。已故的陈家祥教授为我国飞蝗治理的成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已故的葛钟麟教授在同翅目叶蝉科和飞虱科分类领域的研究获得国际公认的显着成果;已故的许维瑾教授具体领导学科建设多年,并开创了农业螨类研究方向;已故王弘法教授、谭兴林副教授和退休的尹楚道教授、吴振廷教授、孟绪武副教授、潘锡康副教授等众多前辈致力于昆虫学教学、科研多年,使昆虫学科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集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方向。
研究方向
昆虫生理方向
主要开展昆虫生命活动及代谢机理的研究,在昆虫多肽激素、昆虫与植物的关係、抗虫棉抗虫机理及检测技术等方面已有较深入的研究。
昆虫分类方向
主要开展昆虫的系统分类研究,在同翅目叶蝉科和飞虱科分类领域取得国际公认的成就。
生物防治方向
主要开展害虫天敌及其利用的研究,在昆虫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理方面和生物农药的开发套用方面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以螨治虫方面已进行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昆虫生态与控制方向
主要开展昆虫的生态学及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在蔬菜害虫的综合治理、害虫的经济阈值、种衣剂的套用技术等方面已取得了多项成就。

农药学科

农药学科拥有农药学硕士点,包括安徽农业大学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农药研究所、安徽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设有4个研究方向: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农药製剂加工与使用技术;生物(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农药毒理及有害生物抗药性。学科点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5人,是农业部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
目前承担“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2项、2项生物农药国家863项目,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科技部专项基金项目7项。近五年来研究经费达9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出版国家统编教材3部,学术专着7部。

专业设定

动植物检疫

本专业培养具备动植物检疫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家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动植物产品卫生与监督机构、大中专院校、生物科学高新企业、农畜产品生产销售等企业从事动植物病虫害检验检疫及防治、农畜产品卫生安全检测、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的複合型、套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具备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生物安全及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科学、食品卫生检验、转基因农畜产品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受到基础研究与套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现代动植物检验检疫与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技能,具有动植物病理、化验、检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 掌握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鉴定、识别、诊断、监控和管理的方法和技能;掌握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掌握动植物病理、化验、监测、病虫害防治的基本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熟悉国家关于生物安全、动植物防疫检疫、动植物进出口检疫、农畜产品卫生安全流通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动植物检疫理论与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7.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运用计算机;
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独立获取新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
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植物保护学、动物医学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组织切片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兽医病理学、植物检验检疫、动物卫生检验学、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
主要实践环节: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践、毕业实习
最低学分要求:最低修读285±3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223.5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63学分
毕业标準及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準
学制与学位:标準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理学学士
专业建制时间: 2006年

植物保护

植保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植保、环保、植物检疫、植物产品卫生安全、生物安全与监督机构、大中专院校、生物科学高新企业,农药企业及农产品销售企业或相关部门和单位从事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农产品卫生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及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生物化学製剂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的複合型、套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具备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生物安全及植物卫生检疫科学,农业病虫草鼠害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得到各类病虫草鼠害鉴定、识别及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植物病虫草鼠害监测和防治,植物病虫草害检验检疫及防治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科学,生物安全和风险评估,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管理的植物有害生物检验检疫方面的方法和技能;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与农业生产、植物保护、植物防疫、检疫、植物进出口检疫、生物安全等方面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5.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使用计算机。
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
主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药学、植物检验检疫、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农业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
主要实践环节: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普通昆虫学教学实习、农田杂草及防除教学实习、植保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最低学分要求:最低修读285±3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220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66学分。
毕业标準及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準。
学制与学位:标準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农学学士。
专业建制时间:1960年

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下达编号)
负责人
项 目
来 源
起 讫
时 间
科研经费(万元)
总金额
已到位
1
玄参重要病虫生物学及无害化治理集成技术研究(子课题编号:2006BAI09B04-06)
高智谋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画项目
2006-2008
5.0
2.0
2
几丁寡糖对菸草主要病害的控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2006KJ057A)
高智谋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2006-2008
5.0
5.0
3
苎麻疫霉对甲霜灵抗性遗传多样性及RAPD标记研究(00041604)
高智谋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0~2002
5.5
5.5
4
辣椒疫霉对甲霜灵抗药性监测及遗传研究(050410401)
高智谋
安徽省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
2005-2007
5.0
5.0
5
重要疫霉菌生理生态研究(200322)
高智谋
省高校优秀人才
基金项目
2003-2007
8.8
8.8
6
安徽省生姜姜瘟病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
高智谋
省科技厅重点项目
2003-2004
3.0
3.0
7
菸草病害生物防治研究
高智谋
玉溪红塔集团
2002-2004
12.0
12.0
8
安徽省铜陵凤丹专家大院建设
高智谋
省科技厅专家大院项目
2004-2005
3.0
3.0
9
水稻、棉花主要病虫害持续控制及数据信息化(01013011)
高智谋
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2001-2005
15.0
15.0
10
安徽西瓜病毒病成灾规律及综合治理对策的研究(200201)
王 杰
省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
2001-2003
5.0
5.0
11
长丰县无籽西瓜嫁接栽培技术示範
王 杰
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
2003-2004
15
1.5
12
苎麻疫霉菌株间有性杂交后代生物学性状及其适生性研究(2003jq119)
陈方新
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画项目
2002-2004
0.8
0.8
13
苎麻疫霉抗甲霜灵和地茂散双抗突变体的筛选及其遗传研究(200203)
陈方新
校青年基金项目
2001-2003
0.4
0.4
14
小麦病害诊断专家系统研究(200305)
齐永霞
校青年基金项目
2002-2004
0.4
0.4
15
持续控制松墨天牛的新途径—化学信息与病原真菌的联合使用研究 (30330500)
林华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
2004-2007
10.0
10.0
16
转Bt基因抗虫棉鉴定与纯度检测技术的研究(01041402)
林华峰
省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
2004-2007
5.0
5.0
17
棉田害虫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保护利用技术研究与套用
林华峰
安徽省人事厅项目
2001~2003
5.0
5.0
18
杀虫微生物对蛴螬的套用技术(2002HBL17)
林华峰
省教育厅
2002 -2004
3.0
3.0
19
新型水稻种衣剂研究
陈树仁
安徽省农委项目
1999~2002
10.0
10.0
20
植物源高效低毒储粮保护剂的开发利用研究(las200504)
李世广
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2006-2007
0.6
0.6
21
布氏白僵菌田间宿存及其控制花生蛴螬德研究
李世广
校青年基金
2002-2003
0.4
0.4
22
哈茨木霉突变株(H-13)作物生长调节剂的产业化(2003AA24117)
岳永德
国家“863项目”:农业生物药物专题
2003~2005
150.0
150.0
23
16项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準研究
岳永德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準研究”子项目
2003-2005
55.0
55.0
24
竹藤活性组分的高通量筛选及高效製备新技术研究(2006BAD19B08)
汤 锋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专题
2006-2010
60.0
40.0
25
竹提取物杀虫及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
岳永德
国家“九五”攀登计画专项项目子课题
1999-2002
15.0
15.0
26
稻田水环境中农药联合降解作用规律及阻滞机理研究(20277001)
岳永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3-2005
19.5
19.5
27
温室蔬菜杀菌剂多残留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30370948)
汤 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4-2006
8.0
8.0
28
稀土农用的环境化学行为及生态毒理效应(29890280)
李桂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997~2002
38.0
38.0
29
防治菸草黑胫病植物源农药的开发(110200101009)
高智谋
国家菸草专卖局
项目
2001-2004
40.0
40.0
30
竹醋液在安全农产品生产中套用技术集中示範
操海群
国家林业局林业科学技术推广项目
2005-2007
6.0
6.0
31
竹醋液在病虫害防治上套用的产业化
操海群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2005-2007
6.0
6.0
32
祁门红茶农残、卫生指标控制及新产品的开发技术研究
岳永德
国家科技部地方
重大项目
2000~2002
15.0
15.0
33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岳永德
省“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
2003~2005
40.0
40.0
34
蔬菜、茶叶、中药材中重要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新技术
岳永德
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2001~2003
10.0
10.0
35
土壤中农药残留的光催化降解技术套用研究
岳永德
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基金项目
2002~2003
5.0
5.0
36
重要农产品中农药多残留快速广泛萃取与净化技术(06013048A)
汤 锋
安徽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
2006-2008
20.0
10.0
37
防治苹果炭疽病绿色杀菌剂农药的创製研究
高智谋
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基金
2004-2006
6.0
6.0
38
世 行 二 期 加 灌 项 目 区主 要 农 作 物 病 虫 害 综 合 防 治 研 究 [农发(2006)46号]
檀根甲
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组
1999-2002
20.0
20.0
39
和县无公害蔬菜标準化生产技术示範与开发
高智谋
省农发局项目
2001-2002
20.0
20.0
40
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高智谋
世行项目
2006-2007
25.0
12.5
41
蔬菜无公害标準化技术体系研究与示範
高智谋
合肥市科技局
2004-2006
8.0
8.0
4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岳永德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子项目
2002-2005
90.0
90.0
43
农用竹醋液高效製剂製备技术
汤 锋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专题
2006-2010
60.0
60.0
44
竹提取物杀虫抗菌活性的研究与套用
汤 锋
国家攀登计画项目
1997~2002
20.0
20.0
45
重要农业害虫抗药性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研究
汤 锋
安徽省自然科学
基金
2003-2005
5.0
5.0
46
利用单克隆抗体监测重要害虫抗药方法研究(03041405)
汤 锋
安徽省自然科学
基金
2003~2005
5.0
5.0
47
绿色食品标準化生产技术研究
汤 锋
安徽省IAIL-3项目
2006-2008
25.0
25.0
48
複合污染物在水体污染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光化学控制机理研究
司友斌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2001~2003
5.0
5.0
49
表面活性剂对重金属在鱼体内的积累、分布与清除的影响
司友斌
安徽省教育厅基金项目
2004~2006
1.3
1.3
50
巢湖水生态环境酚类化合物污染与防治途径的研究
司友斌
安徽省教育厅基金项目
1999~2002
1.3
1.3
51
浮床香根草对巢湖水体优先污染去除动态及规律研究
司友斌
安徽省科技厅重点项目
2000~2002
2.0
2.0
52
安徽省中药材杀虫抑菌活性研究
操海群
安徽省教育厅基金项目
1999~2002
1.3
1.3
53
植物次生物质对棉铃虫拒食和毒杀作用的研究
操海群
安徽省教育厅基金项目
1999~2002
1.3
1.3
54
竹提取物抗菌有效成分的提纯及其套用技术研究
操海群
安徽省教育厅基金项目
2004~2005
1.3
1.3
55
竹提取物杀虫活性的套用技术研究
操海群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项目
2003~2005
0.8
0.8
56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
曹德菊
安徽省教育厅基金项目
2004~2005
1.3
1.3
57
生物性複合製剂对棉铃虫的致病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
李学德
安徽省教育厅基金项目
2000~2002
2.0
2.0
58
生物性複合製剂对棉铃虫的致病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
李学德
安徽省教育厅基金项目
2000~2002
2.0
2.0
59
土壤中农药-重金属互动作用的环境效应及其机理
李学德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项目
2002~2004
0.8
0.8
60
苹果采后主要病害生理生态及控制机理研究(03041404)
檀根甲
省自然基金
2003-2005
5.0
5.0
61
竹醋液在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套用技术研究(200587)
檀根甲
国际竹藤网路中心
2006-2007
5.0
5.0
62
苹果采后主要病害生理生态研究(2002HBL21)
檀根甲
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项目
2002-2005
2.2
2.2
63
辅助离子注入选育高效生防菌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与作用机理研究(KJ2007A095)
檀根甲
省教育厅重点顶目
2006-2009
5.0
5.0
64
石榴病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2005hb212)
檀根甲
省人事厅,教育厅
2004-2006
2.0
2.0
65
苹果采后病害无害化防治新技术
檀根甲
安徽省人事厅项目
2002~2004
1.9
1.9
66
转基因水稻风险评估(KJHT05021)
檀根甲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2005
2.2
2.2
67
无籽西瓜高产栽培技术
檀根甲
省财政厅农发局
2003-2004
15
15
68
优质稻油安全生产技术示範
檀根甲
省财政厅农发局
2004-2005
10.0
10.0
69
安徽水稻、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演变及防控技术研究
高同春
丁克坚
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安徽省项目区植保子项目
2006-2009
80.0
80.0
70
植物土传病害生成特点和生成规律
丁克坚
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
2003-2006
5.0
5.0
71
上海市棚室甜瓜和西瓜土传病害研究
丁克坚
上海市农委
2004-2005
5.0
5.0
72
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系统
丁克坚
合肥市重点项目
2003-2006
5.0
5.0
73
可变雾滴农业喷雾机械开发
丁克坚
合肥市科研项目
2003-2006
5.0
5.0
74
与菸草曲茎病毒伴随的卫星DNA在致病中的作用机制(30400015)
江 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参加)
2005-2007
10.0 (总24.0)
10.0
75
安徽省菸草病毒种类鉴定(kj2007B121)
江 彤
安徽省教育厅
2006-2008
1.0
1.0
76
安徽省双生病毒的分子鉴定
江 彤
校引进人才专项
基金
2006-2008
5.0
5.0
77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生物防治的研究
章健
安徽省教育厅基金项目
2001~2003
1.5
1.5
78
草坪病害种类和发生规律研究(2003kj124)
陈 莉
安徽省教育厅基金项目
2002-2004
1.0
1.0
79
贡菊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无害化防治技术(2003kj136)
缪 勇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3~2005
1.0
1.0
80
棉田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保护利用技术研究与套用
缪 勇
安徽省人事厅项目
2001-2004
2.0
2.0
81
瓜萎害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李桂亭
安徽省教育厅
2001-2002
1.0
1.0
82
无公害蔬菜害虫治理措施研究与示範推广[皖农函(2002)361]
李桂亭
省长基金
2002-2004
20.0
20.0
83
无公害稻油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合科契约[(农)字2005(1005)号]
李桂亭
合肥市科技局项目
2004~2005
8.0
8.0

研究方向

1.植物病原真菌学方向:先后承担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十五”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真菌学和植物真菌病害特别是疫霉菌遗传及其变异机制研究方面成果显着,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1项;参与编着专着1本(副主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2.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向:主要研究粮食作物、蔬菜、果树等病虫害的分布、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办法,致力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套用及IPM理论套用于生产实际方面均有显着的成绩,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编着专着、教材3部。
3. 农药环境毒理学方向: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子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和“农药残留标準方法制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等方面研究成果显着,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2002年受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国家质检总局委託,主办“农药残留分析关键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农药残留分析》以及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环境毒理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4. 植病流行学方向:根据我省不同农业生态条件着重研究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等作物重大病害流行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综合治理对策与方法、植物病害专家系统和数据信息化。承担国家及省级攻关项目4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编着专着、教材4部。
5. 昆虫分类与生态方向:研究内容涉及昆虫分类鉴定、农林作物重大害虫的种群动态和灾变规律,昆虫(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和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及其对害虫和天敌的影响等,在稻田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对主要害虫的数量调控及其生态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显着进展。主持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教育厅等科研项目5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编着专着、教材3部。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