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犯罪行为不一定需要巨大的冤屈,也不一定需要合理的理由,很多犯罪就是很愚蠢的。 在罪犯的内心世界中,缠绕着许多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的欲望、纠葛、冲动。犯下罪行的人绝大部分属于“无预谋”犯罪,甚至是“无动机”犯罪,这本书就是用最通俗的方法为读者揭开潜藏在犯罪行为背后的“心魔”。 希望本书能成为帮助读者理解他人的工具。
基本介绍
- 书名:超有趣的犯罪心理学
- 译者:魏嵩
-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 页数:171页
- 开本:16
- 作者:心理之谜研究会
- 类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35199485
内容简介
日本最受欢迎的心理学通俗读物,为你揭开邪噁心灵的神秘面纱。
作者简介
心理之谜研究会
由心理学、精神医学、心理谘询等领域的爱好者组成的团体。成员们每天都在仔细观察人类这一小宇宙的核心——“心”和“脑”的活动,努力揭示深藏不露的本心、性格、性质、人格等谜团和不可思议的现象。他们能够看穿人心的优秀洞察力和分析力备受瞩目。着有《超实用的人际关心心理学》、《超有趣的犯罪心理学》、《一眼看穿人心的心理学》等
由心理学、精神医学、心理谘询等领域的爱好者组成的团体。成员们每天都在仔细观察人类这一小宇宙的核心——“心”和“脑”的活动,努力揭示深藏不露的本心、性格、性质、人格等谜团和不可思议的现象。他们能够看穿人心的优秀洞察力和分析力备受瞩目。着有《超实用的人际关心心理学》、《超有趣的犯罪心理学》、《一眼看穿人心的心理学》等
图书目录
最终“使人陷入狂暴”的心魔到底是什幺?
002 平日正派的人为何会选择犯罪? 人格面具
006 诚实的孩子为何会去行窃? 初次犯罪
010 无论被捕几次,却仍无法停止行窃,这是为何? 被贴标籤
013 如同着魔般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心理是? 本我
017 “偷窥狂”容易变为“强姦犯”?! 偷窥
021 为何男人会对“魔女”痴迷不已? 女性意象
罪犯与我们的区别界限在于……
028 罪犯是特殊的人类吗?天生罪犯论
030 罪犯是天性,还是环境造成的呢? 天资论 环境论
034 罪犯共同的性格是? 缺乏意志
036 “自卑感”产生犯罪,这是真的吗? 补偿
040 “跟蹤狂”是怎样的人? 人格障碍
044 为何会出现重複犯罪的现象? 惯犯的性格
046 为何“小偷”只会行窃呢? 纯粹盗窃犯
048 无法停止“纵火”的心理是? 异常性癖
052 为何穿上“制服”后,人就变得冷酷无比呢? 去个性化
055 为何无法反抗独裁者? 绝对服从心理
058 人为何会加入到集体暴行中? 大众心理
060 “扒手”为何容易变为惯犯? 古典犯罪
产生犯罪的出乎意料的条件
066 为何会产生犯罪? 失范理论
070 为何会有犯人特意发表犯罪声明? 剧场型犯罪
074 为何相似的犯罪成为一种“流行”? 连锁反应式犯罪
076 “犯罪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这是真的吗? 蛇蝎美人
079 容易滋生犯罪的地区,是怎样的地方呢? 犯罪都市
082 在他人求助时,为何会无动于衷? 救助行为
杀机与杀人的深层心理
090 达到杀人程度的“仇恨”的真面目是? 依存
094 为何会一怒之下杀人?丧失理智
096 隐藏于“泄愤杀人”深处的心理是? 投射
098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道德的吗?过度报复
101 失去“犯罪记忆”,是真的吗? 精神性视野狭窄
105 为何犯罪过后仍能若无其事? 压抑
109 “虐待动物”真是危险的徵兆吗? 同化
导致家庭崩溃的扭曲爱憎
116 为何丈夫会对妻子使用暴力? 结合妄想
118 为何要杀害本应深爱着的妻子? 犯罪动机的双重登录
120 为何要虐待可爱的孩子?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徵
122 一位“慈父”,为何杀害自己的儿子? 同化
124 儿子对父亲抱有杀意的理由是? 俄狄浦斯情结
128 为何“好儿子”“好女儿”会杀害自己的母亲? 坏妈妈
130 “优等生”突然变“坏”的理由是? 对恶的免疫
132 “优等生变坏”的内心深处是? 漂流论
136 不良少年如何沦为“真正的罪犯”?标籤理论
138 不良少年为何喜欢“集体行动”? 集体暴力
140 为何“受欺负的孩子”不愿开口说话? 投射
144 “自闭”青年为何有时会突然爆发? 依存性攻击
欺骗及受骗的心理
152 为何会有人“在撒谎时能够面不改色”? 防卫机制
154 令受骗人深信不疑的骗术 幻想谎言症
157 为何在骗子中“演员”居多? 表演性人格障碍
160 为何婚姻诈欺犯能够屡屡得手? 感情迁移
163 为何人们不愿承认自己曾受过骗? 否定
165 为何人们会被邪教组织欺骗? 安慰剂效应
168 即使预言落空,信者也不愿离开的理由是? 认知失调
170 心理之谜研究会
171 结语
犯罪侦查心理学
024 犯罪心理画像是什幺?
062 对连环杀手实施犯罪心理画像
086 目击者的证词究竟有多少可信度?
112 警方在调查中与嫌犯的心理博弈
148 如何使用多种波动描记器?
002 平日正派的人为何会选择犯罪? 人格面具
006 诚实的孩子为何会去行窃? 初次犯罪
010 无论被捕几次,却仍无法停止行窃,这是为何? 被贴标籤
013 如同着魔般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心理是? 本我
017 “偷窥狂”容易变为“强姦犯”?! 偷窥
021 为何男人会对“魔女”痴迷不已? 女性意象
罪犯与我们的区别界限在于……
028 罪犯是特殊的人类吗?天生罪犯论
030 罪犯是天性,还是环境造成的呢? 天资论 环境论
034 罪犯共同的性格是? 缺乏意志
036 “自卑感”产生犯罪,这是真的吗? 补偿
040 “跟蹤狂”是怎样的人? 人格障碍
044 为何会出现重複犯罪的现象? 惯犯的性格
046 为何“小偷”只会行窃呢? 纯粹盗窃犯
048 无法停止“纵火”的心理是? 异常性癖
052 为何穿上“制服”后,人就变得冷酷无比呢? 去个性化
055 为何无法反抗独裁者? 绝对服从心理
058 人为何会加入到集体暴行中? 大众心理
060 “扒手”为何容易变为惯犯? 古典犯罪
产生犯罪的出乎意料的条件
066 为何会产生犯罪? 失范理论
070 为何会有犯人特意发表犯罪声明? 剧场型犯罪
074 为何相似的犯罪成为一种“流行”? 连锁反应式犯罪
076 “犯罪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这是真的吗? 蛇蝎美人
079 容易滋生犯罪的地区,是怎样的地方呢? 犯罪都市
082 在他人求助时,为何会无动于衷? 救助行为
杀机与杀人的深层心理
090 达到杀人程度的“仇恨”的真面目是? 依存
094 为何会一怒之下杀人?丧失理智
096 隐藏于“泄愤杀人”深处的心理是? 投射
098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道德的吗?过度报复
101 失去“犯罪记忆”,是真的吗? 精神性视野狭窄
105 为何犯罪过后仍能若无其事? 压抑
109 “虐待动物”真是危险的徵兆吗? 同化
导致家庭崩溃的扭曲爱憎
116 为何丈夫会对妻子使用暴力? 结合妄想
118 为何要杀害本应深爱着的妻子? 犯罪动机的双重登录
120 为何要虐待可爱的孩子?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徵
122 一位“慈父”,为何杀害自己的儿子? 同化
124 儿子对父亲抱有杀意的理由是? 俄狄浦斯情结
128 为何“好儿子”“好女儿”会杀害自己的母亲? 坏妈妈
130 “优等生”突然变“坏”的理由是? 对恶的免疫
132 “优等生变坏”的内心深处是? 漂流论
136 不良少年如何沦为“真正的罪犯”?标籤理论
138 不良少年为何喜欢“集体行动”? 集体暴力
140 为何“受欺负的孩子”不愿开口说话? 投射
144 “自闭”青年为何有时会突然爆发? 依存性攻击
欺骗及受骗的心理
152 为何会有人“在撒谎时能够面不改色”? 防卫机制
154 令受骗人深信不疑的骗术 幻想谎言症
157 为何在骗子中“演员”居多? 表演性人格障碍
160 为何婚姻诈欺犯能够屡屡得手? 感情迁移
163 为何人们不愿承认自己曾受过骗? 否定
165 为何人们会被邪教组织欺骗? 安慰剂效应
168 即使预言落空,信者也不愿离开的理由是? 认知失调
170 心理之谜研究会
171 结语
犯罪侦查心理学
024 犯罪心理画像是什幺?
062 对连环杀手实施犯罪心理画像
086 目击者的证词究竟有多少可信度?
112 警方在调查中与嫌犯的心理博弈
148 如何使用多种波动描记器?
序言
序 言
他们为何会变成这样?
东京捷运沙林毒气事件、连环儿童遇害事件、毒咖喱事件、监禁妇女事件……这些震惊日本国内的大事件,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但犯罪却没有因此而中断,反而愈演愈烈。恶性犯罪带来的震撼一次次扑面而来,此起彼伏。
这些案件的骇人之处在于,其中所述的罪行超出了常识,让普通人难以接受。譬如“无动机犯罪”、青少年沦为嫌疑人、丧心病狂的罪犯杀害家人……面对如此之多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人们不禁要问:“为什幺会为区区小事就去杀人?”
而另一方面,法官、警察等“正义的化身”猥亵女高中生,知名企业涉嫌欺诈……像这类更令人愕然的事件也在增加。
而根据数据显示,恶性犯罪事件正在不断增加,情况不容乐观,1996年以来,每年的一般刑事案件数量(交通事故除外)都会刷新纪录,2002年就已高达285万件之多。在这之后,由于盗窃案件所占比例下降,刑事案件总数有所下滑,但总体仍处于较高水平。此外,暴力事件、汇款欺诈等新型犯罪也紧随其后,处于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本书将通过一系列关键字来解读“犯罪心理”,聚焦罪犯的“心魔”,通俗易懂地描绘出他们走向犯罪的“心理活动过程”。说到“犯罪心理学”,大家一般都会觉得很难读懂,这或许是由于在以往类似的书籍中,司法精神医学和精神分析学的专业术语过于晦涩吧。但在这本书中,使用发生在身边的案例配合图解说明,即使是之前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也能很好地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您会因为人类的内心世界竟是如此複杂而感到惊讶不已,这样的事情大家应该屡见不鲜了吧──一个普通人偶然释放出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暴力冲动,犯下滔天罪行。也可能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另一面”,而最终误入歧途。
我们就生活在如此危险的时代中。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受害者,更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可能变为潜在的罪犯。
为什幺人类总要犯罪呢?
在读了这本书后,相信您应该能窥出端倪。
心理之谜研究会
他们为何会变成这样?
东京捷运沙林毒气事件、连环儿童遇害事件、毒咖喱事件、监禁妇女事件……这些震惊日本国内的大事件,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但犯罪却没有因此而中断,反而愈演愈烈。恶性犯罪带来的震撼一次次扑面而来,此起彼伏。
这些案件的骇人之处在于,其中所述的罪行超出了常识,让普通人难以接受。譬如“无动机犯罪”、青少年沦为嫌疑人、丧心病狂的罪犯杀害家人……面对如此之多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人们不禁要问:“为什幺会为区区小事就去杀人?”
而另一方面,法官、警察等“正义的化身”猥亵女高中生,知名企业涉嫌欺诈……像这类更令人愕然的事件也在增加。
而根据数据显示,恶性犯罪事件正在不断增加,情况不容乐观,1996年以来,每年的一般刑事案件数量(交通事故除外)都会刷新纪录,2002年就已高达285万件之多。在这之后,由于盗窃案件所占比例下降,刑事案件总数有所下滑,但总体仍处于较高水平。此外,暴力事件、汇款欺诈等新型犯罪也紧随其后,处于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本书将通过一系列关键字来解读“犯罪心理”,聚焦罪犯的“心魔”,通俗易懂地描绘出他们走向犯罪的“心理活动过程”。说到“犯罪心理学”,大家一般都会觉得很难读懂,这或许是由于在以往类似的书籍中,司法精神医学和精神分析学的专业术语过于晦涩吧。但在这本书中,使用发生在身边的案例配合图解说明,即使是之前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也能很好地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您会因为人类的内心世界竟是如此複杂而感到惊讶不已,这样的事情大家应该屡见不鲜了吧──一个普通人偶然释放出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暴力冲动,犯下滔天罪行。也可能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另一面”,而最终误入歧途。
我们就生活在如此危险的时代中。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受害者,更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可能变为潜在的罪犯。
为什幺人类总要犯罪呢?
在读了这本书后,相信您应该能窥出端倪。
心理之谜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