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信託化改革

(2020-01-10 18:57:16) 百科综合
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信託化改革

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信託化改革

农村土地流通是中国历届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全社会关心的改革热点。为解决这一难题,身为“信託共有制”的首倡者,作者认为,土地信託化正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方向和内涵相一致的、前所未有的新模式和通达的新路径。土地信託化以信为基础,以托为手段,以三权分离为原则,把土地使用权主体与土地实物分离,依託土地经营权进行土地流通,保障了农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非农业生产,减少对土地的依赖性,实现农民对土地依附的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信託理论出发,结合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土地制度发展历程,并以中信信託在实践中开展的土地信託业务,充分论证了土地信託化的实质和内涵,更大胆预测和分析了土地信託化的未来——土地信託银行的构建和功效。在土地制度改革刻不容缓的今天,这部作品从最真实的中国出发,为破解土地流转难题提供了兼具开拓性和实践性的答案——土地信託化,也为深化土地改革寻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基本介绍

  • 书名: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信託化改革
  • 类型:经济管理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品牌: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蒲坚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页数:301页
  • 开本:16
  • ISBN:9787508642994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农村土地流通是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诸多改革方式受到现行制度、短期目标和长期利益均衡等方面的限制。
本书作者身为中国信託制度的权威人士,分析得出土地流通信託化的新模式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方向和内涵相一致的前所未有的新路径。
本书正是从土地信託理论出发,结合实例,辅以古今中外各种改革制度实践,阐述土地信託化将如何发挥资本和金融的力量,促进土地流通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切实解决土地问题,使中国立于现代化国家之林。

作者简介

高尚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蔡鄂生 银监会前副主席 常振明 中信集团董事长 周其仁 着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陈志武 着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 联袂推荐
全面解读土地信託化实质和内涵 破解土地流转难题,阐释土地改革新思路
蒲坚
中信信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经济谘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并被推举为第二、三届中国信託业协会会长。美国福坦莫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
管理经验丰富,曾管理的企业跨多个领域。2004年始任中信信託总经理,所提出的“无边界服务,无障碍运行”经营理念受到信託业、媒体及学术界好评。在近十年的信託实践中,蒲坚不断深挖信託的中国价值,主张立足中国现实发展信託业,以反哺社会。
近年来数次发表关于信託制度、土地信託流转、信託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理论成果,并于业界首提“信託共有制”理论。其中,《信託的中国价值》、《信託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共有制的理论与实践》、《信託不止于金融》、《推进土地信託流转,实现农村稳定发展》等文章在业界产生较大影响。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观念的批判/001
第二章土地流通的理论思考/013
认识人的本质/015
一、人的本质属性/016
二、制度构建人全面发展的现实空间/020
三、改革发展的知识性依赖/022
共同富裕的所有制思考——共有制/023
一、共有制的逻辑/024
二、共有制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归一性/031
三、共有制的逻辑解读/037
第3节信託共有制/045
一、信託共有制/046
二、信託共有制的哲学内涵——中介理论/049
三、信託共有制的制度优势——遵循共有制发展路径/060
四、信託共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064
第4节土地共有制/067
一、土地/067
二、土地共有制/080
三、土地共有制的特性/084
第三章世界各国、各地区农村土地是怎幺流通的/091
第1节世界各国、各地区农村土地流通的制度变迁/093
一、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093
二、各国、各地区农村土地制度的分析与总结/114
三、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启示/117
第2节世界各国、各地区农村土地流通的金融实践/121
一、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农村土地的金融实践/121
二、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比较/127
第四章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131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133
一、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133
二、我国当代农村土地制度进程/137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和问题/145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145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148
谜题的思考:建立土地共有制/151
一、为什幺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不可行/151
二、为什幺农村集体土地私有化不可行/155
三、坚持农村土地集体共有,实行土地共有制/157
第五章中国农村土地流通的独特机遇/159
农村土地流通的本质与原则/161
一、流通的本质:人的流动和财富的流动/161
二、流通的原则/162
土地流通的实践基础/164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通的运作模式/165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通的运作实践/169
三、我国农村土地流通的金融实践/175
第3节中国需要多少农民/182
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183
二、基于农民收入指标,分析中国所需的农民数量/184
第4节
抓住当前机遇的路线图:土地信託化/186
一、担当土地资产看护人,防止新地主的产生/187
二、将土地转化为可携带资产,解放农民对土地的依附/187
三、有机融合知识、资本和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188
四、兼顾公平与效率,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利益分享普惠化/189
五、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有机结合/190
六、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190
七、缓解社会矛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191
八、以“利他在前,利己在后”为準则,实现共同富裕/192
第六章土地信託化:农村土地流通的新体系/193
第1节为什幺是信託/195
一、追溯信託历史渊源,回归信託理性/195
二、信託共有制的制度优势展现/196
三、发挥信託共有制的制度优势,探寻土地流通路径/205
土地信託化的框架/213
一、土地信託化的概念和内涵/213
二、土地信託化的实质:向土地注入知识性/214
三、土地信託化的运行:二次代理/218
土地信託化的探索——以安徽宿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託为例/219
一、项目可行性分析/220
二、产品设计/230
三、交易结构设计/235
四、风险与启示/243
第七章土地信託化的未来实践——构建土地信託银行/249
土地信託银行构建的可行性分析/252
一、国内外土地银行发展及启示/252
二、信託银行兼具“信託+银行”功能,优势凸显/258
三、构建土地信託银行,发挥信託和银行优势,保障土地有效流转/261
土地信託银行的构建构想/267
一、基础框架/267
二、运行模式/270
三、内部建设/273
四、风险管理/274
五、配套机制/275
第3节土地信託银行构建的运行功效/277
一、为农村土地提供交易平台,实现农地零存+信託化,有助于生产规模化/277
二、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278
三、有利于降低企业+农户组织链的交易费用/278
四、土地存单质押贷款意义深远/279
致谢/281
注释/283
参考文献/295

序言

前言

解放土地,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解放土地,既是迫在眉睫的挑战,又是影响久远的变革。
土地改革之于中国的複杂性,不仅表现在历史文化悠长积澱的定式中,也渗透交织在近现代土地分分合合的争斗中;既有意识形态认识上的论辩,也有现实路径几经选择的矛盾;既要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公约数,也不能忽视现代知识农业集约效率的市场力量;既要继承发扬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也要博採当代人类社会机制创新的智慧成果;既要从真正的现实出发,解决突出的经济发展问题,又要为未来民族复兴的大业预留出足够的政治空间。我们的思辨往往中止在错综複杂的利益纠葛面前。我们必须承认,有限的理性和不完备的信息与知识对于解析和建构一个应对极端複杂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提出“转化—创新”这样一个结构框架,以此引导出土地信託化视角下的理论实践和行为实践。从而在两个层面上展开探索和研究:一是原有的文化体系一边维护着自身固有的结构形式,一边转化适应外来的各种新制度或原理;二是在秉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探索诸多事物间的隐性联繫,进行原则性的实践。换言之,发展中的中国因已开发国家的存在而意识到自身问题,若想深刻理解和提升自己,就必须具有国际比较的视野和自主创新的精神。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澄清土地改革的本质,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支持。否则,改革就面临失败的危险,其中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在改革赖以进行的原则和方法本身尚有悖论,权力驱动和市场力量还没有釐清边界,而改革可能带来的权益还尚没有为大多数人民充分认识和理解之前就匆忙发动改革。
土地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1,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和国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证。正像威廉·配第
(William Petty )所说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2,土地流动的实质是财富的流动。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土地制度是最具基础性的社会经济制度,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切社会制度变革的基础。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选择下,在土地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历史条件下,要在理论自信的逻辑一贯性上和现实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前提下,找到一个兼容并包、实际可行的土地改革的切入点,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既面临理论和意识形态的拷问,也受到短期目标和长期利益如何均衡的挑战。至少有以下一些内涵是不能忽视的:共同分享、共同富裕、土地集约、导入市场、资产活化、提升价值,权益流动、持续受益、个性解放、城乡和谐。事实上,两难性的挑战一直在考验我们的理论智慧和改革勇气。实践证明,土地流通内含複杂的目标诉求和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任何不从中国现实矛盾问题出发,不从宪法逻辑出发,不以民族集体知识为依归,囿于所谓臆想的顶层设计或从先验的、抽象的“理性原理”出发,照搬现成的资本主义的“道之华”,都是理论实践苍白混乱、行为实践失据无能的表现。正如《大学》开篇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顶层设计已然确立,那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法是明明德,即开发国民的知识性(灵性)达于解决问题的智慧;原则是亲民,即因势求变,创新观念;目标是止于至善,即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马克思创立唯物辩证法并利用其观察蒸汽机时代的萌芽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列宁运用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解剖帝国主义时代的社会矛盾,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利用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分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现实,凝聚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利用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解决“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问题,创造了邓小平理论。今天,我们按照逻辑一贯的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富裕的目标约束下的土地问题,用中介理论视野下的信託模式认识土地流通以及围绕土地流通的政治社会问题,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现实是:让我们知难而上,别无选择。


农村土地流通是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现行制度安排中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古至今,中国农村土地流通始终在一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作用下这样或那样地进行着,并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农村土地流通的合理化、高效化、制度化,关係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关係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关係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后,“打土豪分田地”,农民欢欣鼓舞,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人民公社的土地集体共有,生产效率衰减,农民缺衣少食;改革开放后,土地再一次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今天土地流通改革,面临着新的集约化。分分合合,正应了那句古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用了近70 年的时间完成了两种内涵完全不同的分分合合,每一次分和合,都烙下了时代鲜明的印记,都是我们认知选择的剩余模式。我们探索的土地信託化或许正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方向和内涵相一致的、前所未有的新模式和通达的新路径。谁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人的知识性发育获得的空前力量正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绝大多数领域显现出来。附属于传统所有权的经济权力不断向其以外的力量转移。决策作为人的知识性的标誌性形态越来越具有专门知识化的特徵: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专长的拥有者进入决策管理层。传统生产资料不仅与直接劳动者相分离,还已经或正


在与资本所有品相分离。不仅资本主义已开始缓慢质变,传统的社会主义的知识框架也显露出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迷茫。用传统生产资料所有制来判断一个社会的本质属性缺乏现实的说服力,因此,依据以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係来考察社会性质的原理也面临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反思、丰富和创新。在此,我们重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精闢论述,从而建立起我们的研究思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係或财产关係(这只是生产关係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係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係,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恰恰是我们已经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又去向哪里的全部问题。如果不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会再次犯下“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的错误。作者寄望于对观念的批判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本书研究问题的新逻辑,得出新结论。相信这些探索,一定也会对改革涉及的其他领域有所裨益,对思考和推动改革的人们有所启迪。

名人推荐

蒲坚具有运用金融工具破解改革难题的勇气和身手。他率领中信信託突破传统的“非公即私”的二元观念局限,依法对土地所有权的共同占有,进行个人所有的重新确权。他对所有权的认识,对共同富裕的思考,对改革理论的探微,尤其是对人知识性的认知都具有新意。
——高尚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