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SCAU)是华南农业大学二级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原名人文学院,成立于1996年10月。 2006年3月,成立了传媒学院、法学院,与人文学院合成人文(传媒、法学)学院。 2008年4月,人文(传媒、法学)学院更名为人文与法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与广播电视编导2个本科专业分别调整到信息学院和艺术学院。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4个系,设有4个本科专业;有教工113人;2300名学生,其中包含40余名研究生,2200余名本科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 外文名: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SCAU
- 创办时间:1996年10月
- 类别:二级学院
- 主管部门:华南农业大学
- 现任领导:书记:刘红斌
院长:杨乃良 - 本科专业:4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3个 - 院系设定:中文、法律、哲学和历史4个系
- 院训:崇文•尚法•睿智•通达
-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6-7号楼
办学历史
汉语言文学专业前身的语文教研室可追溯到1952年华南农学院组建之初;历史专业可追溯至1955年成立的农业历史文献特藏室,并于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6年6月,社会科学系、外语系和农业历史研究室合併成立人文科学学院。
2006年3月,传媒学院、法学院,与人文科学学院合併成人文(传媒、法学)学院。
2008年4月,人文(传媒、法学)学院更名为人文与法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与广播电视编导2个本科专业分别调整到信息学院和艺术学院。
2016年,学院成为全校四个学分制试点改革的学院之一,学院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智慧财产权研究中心成立。
2017年3月,学院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入选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定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分中文、法律、哲学和历史4个系,设有4个本科专业。
专业 | 授予学位 | 学制 |
---|---|---|
法学 | 法学学士 | 四年制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学士 | 四年制 |
历史学 | 历史学学士 | 四年制 |
哲学 | 哲学学士 | 四年制 |
资料来源: |
师资力量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工11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0人,硕士生导师29人,有法学各科专业教师4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讲师26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2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12人,历史学教师18名,包括教授6名、副教授7名、讲师5名,哲学在岗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8人,在读博士1人,获广东省公派留学资格的2人。
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双千计画”:王权典
全国百千万智慧财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杜国明
广东省政府专家学者型法律顾问:王权典
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徐芳、杜国明、刘雪梅、雷静等
教学建设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建有法律实践教学中心(下设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模拟联合国、创新创业法律援助中心、地方立法研究中心、辩论队等)、模拟仲裁庭、法律诊所、法庭科学技术实验室、多功能数位化语言实验室、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中华礼乐文化实验室等。
学科建设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科学技术史、中国史
专业型硕士学位点: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广东省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省人大(揭阳市)立法研究评估与谘询服务基地、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宗教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华南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智慧财产权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广东省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城镇化法制研究中心
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为主体)
科研成果
2009年至2018年9月,学院共主持参与35项国家级课题,总科研经费达1364.2万元。
名称 | 主持人 | 课题来源 |
---|---|---|
宋元以来珠江下游及其三角洲水利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 衷海燕 |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中国古代重要治蝗文献整理与研究 | 赵艳萍 |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女性劳工移民的空间政治与地方再造:以珠三角为例 | 万蕙 |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文物资料与道家起源问题新探 | 刘玲娣 |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课题 |
从“责任”到“信任”:宋明理学道德-政治哲学的新探索 | 雷静 |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名优农产的巨观考察和微光的个案研究 | 王福昌 |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
岭南历代动植物农产谱录集成与校注 | 杨乃良 |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
广东(含海南)动植物农产史料的集成与考释 | 魏露苓 |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
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汇考与综合研究 | 倪根金 |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
清代经学与诗歌关係研究 | 贺国强 |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佛教的传播发展研究 | 何方耀 |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晚清域外游记与中国现代散文的发生研究 | 杨汤琛 |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宋元明前期珠江三角洲农业变革与广州城市发展 | 吴建新 |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转基因技术背景下的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立法研究 | 李瑞 |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
越南女性移民的社会空间排斥与融合研究:以广西、云南边境地区为例 | 万蕙 | 2014年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西方叙事学本土化研究 | 王瑛 |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马克思主义传播语境下的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研究 | 傅修海 | 2013年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
中国古戏曲文体观念生成嬗变研究 | 徐燕琳 |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民族国家建构背景下广州世居满族的民俗变迁与族群建构研究 | 关溪莹 |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江西宾兴会的社会史研究 | 杨品优 |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资料来源: |
文化传统
- 院训
崇文·尚法·睿智·通达
学院下分中文、法律、哲学和历史四个系,院训由4个辞彙构成,每一个关键字对应、概括了一个系的精神追求。
中文系:崇文,崇尚人文,崇文以明礼,终化成天下,这是中文人的精神。
法律系:尚法,以法律为準绳,追求公平公正,这是法律正义的精髓。
哲学系:睿智,哲学者,爱智慧也。睿智,是哲学人的风度。
历史系:通达,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读史明智,务求达观。通达乃治史的境界。
- 院徽
由一个外圆的窗格与一枚内方的印章组合而成,既有天圆地方的智慧传统,又有外圆内方的人文寄託。外圆,象徵着人文精神的包容、博大与和谐;内方,象徵法理的刚正、操守与无私。一方一圆,方圆之间,涵盖了学院人文与法学共进共荣的办学宗旨。
院徽

圆窗外饰以回形纹,象徵学院事业的进取不息、欣欣向荣。绿色“中”字,寄寓着中华文明发展的精义——“中道以行”。红色方印以篆体“文”“法”两字并排(“文”为阴文,“法”以阳文),意思是既有人文的情怀,亦须秉持法理的正义。
院徽的色调以红、绿两色为主。窗格为深绿色,方印为大红色。
绿色源自校徽颜色,象徵着大地、农业、生命,也涵盖了学院的人文情怀。红色意味着生命的热力、活力,也代表学院对法理公义的追求。红与绿的组合,整体上传达出人文与法学学院的办学架构、办学理念和办学理想,更象徵着学院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现在与未来。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刘红斌
院长:杨乃良
党委副书记:肖华
副院长:郑庭义、钟继军、何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