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集体经济的基本特徵
近些年来,集体企业以改革产权制度为重点深化改革,产生大批新型集体经济。这些新型集体企业的基本特徵是:
1、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产权制度
传统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产权主体模糊不清,集体企业资产名为劳动民众集体所有,职工对企业的资产实际上是虚有。由于产权主体虚设,不能发挥职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无人有效地维护集体资产的产权,造成集体资产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集体经济发展。新型集体企业对传统集体经济的这种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产权人格化。一方面鼓励职工投资入股,开闢企业资金来源,增强企业经济实力,推动企业生产发展。另一方面将企业劳动积累形成的存量资产,以股份形式量化给职工个人所有。通过改革,集体企业职工成为企业的股东,对集体资产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产权制度。
2、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
在计画经济年代,国有资金一般不允许投资集体企业,而集体企业又是封闭性的,不吸收企业外的企事业单位投资,造成产权结构单一。集体企业发展只能靠自身的积累,企业资金普遍短缺,缺乏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影响集体经济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通过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打破了集体企业的封闭性,以其开放的融资机制,取代集体企业封闭式的经营机制,不仅本身可以投资,也可以吸收社会法人和自然人投资,还可以吸收外商投资,实现了产权结构多元化。
3、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传统的集体经济,企业的领导机构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会主任既是集体所有权的代表,又是生产经营的指挥者,实行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的领导体制。而新型集体经济,很多企业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科学管理体制。集体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个机构组成。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权力机构,决定企业的重大事项;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组成,它是企业经营的决策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企业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受董事会委託从事日常生产经营的管理;监事会是企业监察机构,加强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执行业务情况的监督,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集体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既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又保证企业独立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为实现企业的科学、有效管理提供体制保障。
4、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
传统的集体经济,实行政企合一,行政主管部门不仅是巨观的调控者,而且是集体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挥者,企业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失去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新型集体经济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使集体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经营的实体,成为市场的主体。在经营上,以市场为取向,以销定产;在生产顺序上,从生产到销售转向从销售到生产,真正做到产品跟着用户走,生产围绕市场转,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在企业机制上,建立面向市场的决策机制、追求技术进步的发展机制、激励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增强了企业活力。
5、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红相结合的分配製度
由于新型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的经济,决定了它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红相结合的分配製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一切资产的增值都是劳动者劳动创造的。而生产资料或资金则是劳动者的劳动得以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从资产增值来说,劳动和资金缺一不可。因此,在集体企业的分配中,必须兼顾劳动者和投资者利益。一是按照职工在企业中的劳动贡献获取工资收入,这是按劳分配的形式。二是按照“同股同利”的原则,保障企业出资人的权利,实行按资分红。集体企业实行劳动和资本共享利益的分配製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新型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首先,集体经济存在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所决定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总是会呈现出不同水平,而多层次生产力水平要求有多种所有制形式与其相适应。集体经济一般规模较小,能够灵活适套用户和市场需要的变动来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方向。因此,在一切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和经营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的领域内,集体经济往往比国营企业更能适合生产发展和人民民众多方面的需要。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力对生产组织的规模化程度要求也更高,而我国农村的一家一户的承包经营方式和城镇的个体经济难以符合这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个体农户,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经营也就成为必然。这恰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这个新的肯定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个体经济和个体经营的否定,对新的集体合作经济的肯定。
集体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民众集体所有制,这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的两种公有制。虽然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外,还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但这并不等于不要发展公有制,也不等于要用非公有制经济或国有经济代替集体经济。因此,支持、鼓励和帮助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作用的意义重大,而且也是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必需。
第三,集体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作用的结果。在我国那些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技术水平落后的、经营观念上固化、管理方式陈旧的“二国营”集体经济;那些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传统的思维惯性和经营惯性所致,仍没有活力的集体经济必然被市场经济所淘汰。但是那些代表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并经历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洗礼后重生的新集体合作经济却正在蓬勃兴起与发展道路,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限定。
第四,集体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公平的主要载体。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单靠市场经济和非公经济是无法实现这一前提,因为市场经济也有失效之处,它解决不了两极分化的问题,而私营经济本身就造就了剥削和两极分化。集体经济作为一种公有制经济,其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按份共有和共同同有,它消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条件,劳动者不再为资本家劳动,而是为自己为社会劳动,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归劳动者共同享有,以按劳分配为主,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能够在不断地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劳动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五,集体经济存在与发展也是现代企业保持持续活力的途径之一。传统国有企业没有活力,私营企业也同样存在无法保持持续活力的问题。因为私营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实行僱佣制度。在私营企业里劳动者是被僱佣的,他们既无财产所有权,也无企业经营管理权,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这就造成了劳资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扼杀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这些已为数百年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所证明。
在西方社会,合作经济之所以能够成为普遍的行为,能够制度化存在下去,并且能够作为西方所有制的形式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的原因也在于:私有制企业的这些内在矛盾和弊端,使部分劳动者产生了利用合作行为和合作社制度(不同程度地)摆脱资本主义剥削和满足自身某些需要的要求,同时私有资本积累和以此为基础的资本对非资本统治部门的扩张,直接威胁了一部分劳动者的生存,也迫使这部分劳动者利用合作行为和合作社来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毋庸置疑,我国集体经济的最大优势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有平等占有权利,劳动者有共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劳动者有平等参与按劳分配的权利,这些使劳动者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是集体经济具有活力的内在源泉。此外,集体经济存在与发展也与社会主义劳动民众的觉悟水平相一致。集体合作经济是劳动民众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上实行“五自”,即资金自己筹,企业自己管,厂长自己选,盈亏自己负,分配自己定。这是劳动民众最容易接受的组织形式,也是劳动民众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