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镇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西南部,东邻鸭池镇,南壤岔河镇和纳雍县东关乡,西接田坝镇,北靠鸭池镇和千溪乡,交通方便,毕纳柏油公路贯穿全镇,是田坝、阴底、鸭池、维新、岔河、千溪等乡镇的中心地带,是毕节至维新、纳雍、水城、昆明等地的必经之路。距市区17公里,地跨东经105°17′,北纬27°7′~ 27°12′之间,总面积10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70%,其中坡耕面积56478亩,梯平地22460亩,水田8823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朱昌镇
- 外文名称:Zhu Changzhen
- 别名:ZhuChangzhen
- 行政区类别:镇
- 所属地区:中国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
- 下辖地区:14个行政村、145个村民组.
- 政府驻地:七星关区
- 电话区号:0857
- 邮政区码:551714
- 地理位置:毕节市七星关区西南部
- 面积:106.8平方公里
- 人口:164121人(2012年)
- 方言:贵州话
-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泰丰园、八仙洞等
- 机场:飞雄机场
- 火车站:毕节站
- 车牌代码:贵F
行政区划
全镇下辖朱昌村、青槓村、小屯村、哈啷村、双堰村、宋伍村、王家沖村、八亩村、螺蛳村、白泥村、伍坪村、发启村、花厂村、山脚村14个行政村,145个 村民组。
人口民族
有10660户,42493人,农业人口41328人,占总人口的97.3%。全镇居住着汉、彝、苗、布衣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160人,占总人口的0.1%。
土地资源
朱昌镇地貌类型多样,大部分地区属高原丘陵、高原高山地带,西南部与全区最高山脉——乌箐大山相连,南部紧靠梅花箐梁子,西北部与沙垮梁子相依,境内溪沟、槽谷、坝地纵横交错,最高海拔打磨沖梁子2177.3米,最低海拔哈啷村罗家寨1490米,相对高差687.3米,一般海拔为1600——1800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耕地主要分布在槽子、坝地和斜坡地带。全镇坡耕地面积1.4万亩,梯坪地1.4万亩,水田0.45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3%、43%和14%。从土地坡度上看,25度的13547亩,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17.1%、21.3%、20%和41.6%。
朱昌镇

气候条件
朱昌镇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2.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3℃。极端最高温32.8℃,极端最低温-9.5℃,≥10℃,年积温3689℃,年降水量987.4毫米,无霜期246天,年辐射量90.42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340.3小时,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旱灾、暴雨、冰雹、倒春寒、秋风秋雨、低温等,其中冰雹、乾旱、低温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在全市农业气候区划中,朱昌镇属中部中山温和湿润套作两熟区,从总体看,朱昌镇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光、热、水配合良好,适宜于多种农作物和果树生长,有利于山区的综合开发。
植被覆盖率
朱昌镇属中南部湿性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区,常见的乔木有:云南松、华山松、杉木、马尾松、光皮桦、白杨、檫木、泡桐、剌秋、香椿、漆树、核桃、板栗、桃、李、杏、杜仲、麻栎等,常见灌木有:杜鹃、山茶、檫子、茅栗、杨梅、马桑、盐肤木、救军粮、红果蔷薇、刺梨等,常见藤该植物有:猕猴桃、野葡萄、何首乌等。镇内有国有林场五个,集体林场2个。2009年森林覆盖率达31.3%。
发展状况
2009年,朱昌镇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税”这一条主线,紧扣“人口控制、生态建设、开发扶贫”三大主题,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观光农业示範区建设,农村经纪人协会,乡镇企业、科技兴农”五大重点,配套“抓好党建保发展,抓好政法保稳定,抓好工程树形象,抓好引资求进步”的四大措施,坚持把“立足镇情、抢抓机遇,改善环境、增强活力、拼搏创业”作为根该要求,以“强基础、强经济”为目标,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着力点,坚持实施项目拉动、“三农”联动战略,着力抓好人口计生、安全生产、扶贫开发、维护稳定工作,全力关注民生,全面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09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3008元,财政税收达225万元。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总产达到1.83万吨,人均粮食达389公斤。合符政策生育率达到94.7%,人口自增率11.3‰。
各项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投资376万元,在王家沖村和哈啷村实施了125户生态家园建设;投资526万元,完成危房改造257户;投入24万元,全面完工建村级卫生室5个;投资31.5万元建设沼气池250口;投资18万元修建发启村、山脚村村级公路3公里;街道油路改造575米,投资近20万元安装路灯30盏;投资243.4万元,完成小规模土地开发复垦16个点470余亩;投资60万元新建成客车站已投入使用。
社会经济
朱昌镇是一个农业大镇,近几年来,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三农”政策,以促进“三农”、服务“三农”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兴农,科技兴镇为目标,统筹规划农业科普示範旅游园区建设,以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宗旨,以技术服务为民,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加大经济建设力度,推进社会经济建设步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以发展农业科普旅游示範园区建设为切入点,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使发展乡村旅游和解决“三农”问题双赢互惠,相互促进。一是投资450万元,在羊叉路一带建成以高新科技农业观光为主体的农业建设园区,涉及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二级提水站建设,电子恆温育苗大棚,堆积式智慧型化烤房等项目,该园区覆盖面积6060亩,惠及13700人,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为经济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投资10万元,建成以八仙洞为主体的青少年科普实验基地。在八仙洞组建设青少年科普基地和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勤实践,学科学、会使用的劳动技能,提高青少年的动脑、动手的实际能力,从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培育新农村新型农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三是建成1500亩日本砂梨基地,200亩艳红桃基地,200亩秋锦梨基地,40亩板栗基地,363亩的松林娱乐园,这些项目的实施最佳化了生态,调整了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截止目前为止,全镇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四是引进资金1600万元,创建毕节地区农业科普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在发启村,占地面积6500亩,其中经果林建设占地3500亩,保护林占地2500亩,林下养殖占地2000亩,度假村建设占地200亩,涉及10个建设项目(鸳鸯湖农家乐度假村、观光果园、观光蔬菜种植园、生态畜牧养殖园、森林景观休闲园、苗族风情观光旅游园、岩湾生态探险观光园、狩猎游乐园、人工草地游乐园、摩崖石刻观光游乐园)。现在各项项目工程正顺利开展,预计建成后可以解决180余人的就业问题,每年可为发启村增加收入110万元左右。
二、挖掘民族文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一是恢复重建明朝万曆年间云台寺庙,目前大雄宝殿主体工程已完成50%。二是由村民自行组建了一支秧歌舞队和一支苗族芦笙舞队,村民自娱自乐,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传承了民族文化,为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三是成功地保护和申请朱昌镇牛鼻子洞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发展乡村旅游注入了历史文化底蕴。该镇牛鼻子洞位于朱昌街口东南面,洞内呈喀斯特地貌典型。据考古资料证实,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就在黔西北这一地区活动,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牛鼻子洞遗址成功地见证了这一人类历史文化的演绎过程,为该镇乡村旅游注入丰厚的文化底蕴。四是投资10万余元,改造茅草房21间;投资5万余元,对21间房屋进行了美化改造;投资8万元,对王家沖村35处的圈、厕进行了改造,并建造52口沼气池。改房、改厕、改圈、房屋美化工程的实施解决了民众生活的实际困难,美化了庭院、靓化了村庄。
地图信息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政府(朱昌街南)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