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10月18日西宁市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西宁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共八章四十七条 ,对绿色建筑从项目规划与立项、设计与审查、施工与验收、运营管理等过程进行了规範。将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準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式,强化绿色建筑管理要求,明确各开发地块落实绿色控制指标,按绿色建筑标準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同时,规定了绿色建筑引导与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内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西宁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
- 实施时间:2018年2月1日
- 属性:管理规定
- 发文单位:西宁市人民政府
办法全文
西宁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绿色建筑管理,促进城乡建设转型升级,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青海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营、改造以及对绿色建筑发展实施监督管理和引导激励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按国家规定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
第三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绿色建筑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绿色建筑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绿色建筑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 市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绿色建筑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工作,依据相关规範标準组织编制本市绿色建筑设计、施工、验收和评价技术规定。
县(区)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推进绿色建筑技术套用和监督管理工作。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园区管理委员会及市域内其他管理委员会应当做好各园区绿色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营、改造等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科技、国土资源、住房保障和房产、水务、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统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绿色建筑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将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工作纳入绿色发展考核内容,对绿色建筑目标完成情况和执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目标考核评价,按年度对各县(区)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考核。
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绿色建筑发展宣传、教育工作,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绿色建筑相关活动,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连结,增强全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第八条 市、县(区)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採集、评价、确定等工作,并将信用信息纳入建设领域诚信信用体系,实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第二章 规划与立项
第九条 市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等部门编制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 市、县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环节,编制绿色建筑专篇,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一条 编制城市重点片区规划时应当结合片区发展确定绿色建筑实施目标,编制区域内的绿色建筑专篇。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在编制项目立项报告(含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设立绿色建筑专篇,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工程选用的技术以及投资、节能减排效益等内容,并将实施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列入投资估算。
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採集传输装置的安装、运行费用,纳入投资估算。
第十三条 市、县(区)投资主管部门在项目立项时,应当将绿色建筑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範围,出具的项目批覆档案应当载明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四条 市、县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出具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规划条件时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及设计要点。
第十五条 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规划条件将绿色建筑相关要求纳入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处置方案,并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中予以公示,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契约中,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六条 市、县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划拨用地项目选址意见书时,应当在规划设计条件中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及设计要点。
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签订划拨决定书时依据规划条件明确绿色建筑等级。
第三章 设计与审查
第十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範围内的新建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準进行设计和建设。
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準进行建设。鼓励居住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準进行建设。
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综合整治及抗震加固,应当同步实施绿色改造。
第十八条 市、县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方案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审查要点,并按审查要点对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準进行核查。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委託设计单位编制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建筑工程设计档案时,应当依据规划条件确定的绿色建筑等级要求,编制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并在报送工程设计方案时附节能审查意见。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档案中,应当明确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採集传输装置的设计内容。
第二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应当选用国家及省级绿色建材推广目录中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包括:
(一)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屋面保温隔热技术与产品,节能门窗等节能技术与产品;
(二)採暖(空调)系统调控、计量、节能技术与产品;
(三)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产品;
(四)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设施、雨水收集、可再生水综合利用等节水技术与产品;
(五)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绿色建材技术与产品;
(六)垃圾分类收集技术与产品;
(七)建筑绿色照明及智慧型化节能技术与产品;
(八)其它成熟、效果显着的绿色、节能技术、产品和材料。
第二十一条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按照节能审查意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经审核通过的规划设计方案对施工图设计档案中的绿色建筑内容进行审查。
施工图设计档案审查合格书中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符合性结论,载明绿色建筑等级。
第二十二条 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标準、设计要点进行设计,并通过施工图审查的建筑,纳入绿色建筑项目统计範围。
申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施工图设计档案审查通过后,可以向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机构申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证书。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不得擅自修改已通过施工图审查的建设工程设计档案;确需修改的,不得低于原设计审查的绿色建筑标準、等级,并报原施工图审查机构重新审查。
第四章 施工与验收
第二十四条 绿色建筑项目施工招标时,应当在招标档案中明确要求投标人根据绿色建筑设计档案编制绿色施工方案。
第二十五条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当对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执行绿色建筑标準、施工图设计档案和绿色施工方案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施工单位在绿色建筑工程开工前,应当制定详细的绿色施工方案,方案应当明确降低能耗、水耗,减少废弃物排放,防治噪声和扬尘污染等要求,并报监理单位审核。
第二十七条 监理单位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有关法规、技术标準以及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档案进行监理。
第二十八条 对执行绿色建筑标準的项目,建设单位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对建筑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準进行查验。
第二十九条 新建建筑项目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委託具备相应资质的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机构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和标识,并向社会公示测评结果。能源利用效率测评结果不合格的,项目不予竣工验收。
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机构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準和技术规範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
新建或者进行节能改造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建设单位应当同步安装与能耗监测系统联网的用能分项计量装置,并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接入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第三十条 绿色建筑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
第五章 运营管理
第三十一条 建筑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其委託的物业服务企业应按照绿色建筑运营标準进行营运,并达到下列要求:
(一)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等管理制度完备;
(二)节能、节水和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採集传输装置等设施设备运行正常;
(三)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正常,记录完整;
(四)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污染物达标排放;
(五)分类收集生活废弃物,规範设定垃圾容器。
建筑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其委託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配合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源效率测评工作。
第三十二条 市、县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将绿色建筑纳入平台管理,实施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并适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三条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採集传输装置应当接入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确保建筑用能分项计量装置正常运行,并按要求向平台传送相关能耗数据。
第三十四条 市、县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本地区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制度。每年向社会公示能耗统计分析数据或者报告。
第三十五条 取得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证书,投入运行一年以上的绿色建筑,可向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机构申请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
第三十六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绿色建筑商品房时,应当在商品房买卖契约和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载明所销售房屋的绿色建筑等级、能源消耗指标、节能、节水措施和保护要求、屋面及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
第六章 引导与激励
第三十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用于绿色建筑技术推广、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墙体材料改革、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运行、可再生能源建筑套用、契约能源管理、绿色生态城区示範,以及绿色建筑宣传培训等。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由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 本市绿色建筑推广套用实行下列激励措施:
(一)套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在核算建筑能耗时,其常规能源替代量抵扣相应的能耗量;
(二)获得“二星级”以上运行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可依据有关政策规定给予资金奖补;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在年度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中相应加分;
(四)在建筑屋顶、墙面等部位实施绿化的绿色建筑,屋顶和墙面的绿化面积可按照一定比例折算为建设项目绿地率指标;
(五)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扶持政策。
第三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研究开发适应本地气候类型和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研究开发成果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扶持政策。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经规定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建设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要求附具节能审查意见的;
(二)委託项目设计时未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的,或者要求设计单位低于绿色建筑标準进行设计的;
(三)未进行建筑能效测评或者测评结果不合格通过竣工验收的;
(四)未安装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採集传输装置的,或者未将该装置接入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的;
(五)未能保证计量传输系统正常运行的;
(六)未按规定利用可再生能源的;
(七)未使用绿色建材和节水设施的;
(八)未安装生活废弃物分类收集设备的。
第四十二条 设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标準进行设计,未编制施工图绿色建筑专篇的;
(二)公共建筑项目未在设计档案中明确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採集传输装置设计内容的;
(三)未按规定同步设计可再生能源、节水设施或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採集传输装置的。
第四十三条 施工图设计档案审查机构未按照节能审查意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对施工图设计档案进行审查的,由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施工单位未按照施工图设计档案确定的绿色建筑标準及建筑节能技术措施进行落实的,由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建筑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其委託的物业服务企业,未按要求报送建筑能耗数据的,由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绿色建筑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解读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为了促进城乡建设转型升级,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我市作为全省推进“四个转变”、践行绿色发展的排头兵,依据《青海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办法》进一步加强绿色建筑管理,近日,出台了《西宁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深化城乡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重要制度保障。
《办法》总计8章47条。对绿色建筑管理涉及到的市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科技、国土资源、住房保障和房产、水务、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统计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明确了管理职能分工,涵盖了从项目规划与立项、设计与审查、施工与验收、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全面规範绿色建筑各方行为。
《办法》规定,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範围内的新建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準进行设计和建设。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準进行建设。鼓励居住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準进行建设。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综合整治及抗震加固,应当同步实施绿色改造。
为加强规划和建设过程的管理,从源头上做好绿色建筑发展工作。《办法》规定:一是市、县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环节,编制绿色建筑专篇,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二是市、县(区)投资主管部门在项目立项时,应当将绿色建筑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範围,出具的项目批覆档案应当载明绿色建筑等级要求。三是建设单位委託设计单位编制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建筑工程设计档案时,应当依据规划条件确定的绿色建筑等级要求,编制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并在报送工程设计方案时附节能审查意见。
为了有利于确保节约能源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实现建筑节能降耗。《办法》规定:一是对新建建筑项目竣工验收前,要求建设单位应当委託具备相应资质的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机构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和标识,并向社会公示测评结果。能源利用效率测评结果不合格的,项目不予竣工验收。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公共建筑能耗监测提出强制性要求。三是为了充分发挥能耗监测数据作用,挖掘节能潜力,建立能源审计、能耗限额与能耗公示等制度,要求建筑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其委託的物业服务企业配合工作,确保计量及数据採集传输装置等设施设备运行正常。
《办法》明确规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设计档案审查机构、施工单位、建筑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及其委託的物业服务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等均应履行绿色建筑管理责任,确保《办法》的有效实施。否则将给予相应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