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内外发展环境最为複杂的一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一)经济发展在攻坚克难中再上新台阶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区政府始终把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落实保增长、扩投资、促消费、保稳定各项举措。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8.80亿元,同比增长8.70%;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7.18亿元,同比增长8.56%。
服务业提质发展。坚定服务业强区发展目标,积极打造服务业“首善之区”。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43.15亿元,同比增长9.3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71%,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68.17%。荣获杭州市现代服务业综合优秀奖,武林商贸服务业集聚区被评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範区。加快构建“3+3”产业体系,全面落实“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建设,深入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举办“乐享捷运、欢购武林”等主题商贸、会展、节庆活动30余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18亿元,同比增长15.10%,总量占全市21.03%。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01.8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40%,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5.30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81.75亿元,同比增长10%。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102.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12%,编制形成体育场路文化产业集聚带规划方案。电子商务产业园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优秀高新园区,物联网演示体验中心全面启用,和平钢铁电子商务交易服务项目列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试点。积极筹划杭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创新中国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
有效投资快速增长。扎实推进“投资推进年”活动,落实重点项目领导联繫、推进协调和进度督查制度,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21.72亿元,同比增长16.61%。通过举办投资项目商请银行贷款对接会、社会投资项目推进会,有效解决了一批重大投资项目推进中的难题。嘉里中心、创新创业新天地、中大·圣马广场、西联广场物美购物中心等37个重点项目开工,下城区看守所等65个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金龙财富大厦等35个项目基本竣工。
楼宇经济最佳化提升。楼宇社区服务经济主平台作用凸显,114幢目标楼宇实现税收67亿元,同比增长15.52%,每平方米税收贡献达到3540元;实现税收超千万元楼宇67幢,超亿元楼宇17幢,其中超五亿元楼宇2幢。完成27个标準化楼宇社区建设,新建9个楼宇社区服务中心,“五进楼宇”服务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杭州市首届楼宇社区文化节。成为全市首个“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基地”。
开放型经济加快转型。初步建立南北联动招商机制,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日本罗森浙江总部项目,浙报传媒、万向信託、杭州利坤投资等亿元以上大项目15个,引进大杭外资金140.96亿元。引进契约外资4.83亿美元,到位外资2.96亿美元。浙商创业创新工作成效显着,引进浙商到位资金51.32亿元,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的119.07%。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9.03亿美元,外经项目中方投资额6894万美元。外包产业集群发展基本成型,服务外包入库企业达到108家,承接服务外包契约2.21亿美元。与临安、淳安的协作、帮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企服务扎实有效。积极发挥“1+X”经济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深入开展“进楼入企、服务基层”大走访活动,联动各方共同应对困难形势,搭建政银企对接服务平台,累计帮助落实各类融资金额154.09亿元,为企业减轻、减免资金达到18.72亿元。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盛世武林”信贷基金和科技风险池基金作用,累计为1503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6.42亿元。强化对企业的监测与服务,110家企业纳入重点服务业监测网路,首家自主培育企业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家小额贷款公司被评为“省级优+”等次。
(二)环境品质在建设管理中得到新提升
坚持“环境立区”战略,注重有机更新、建管并举,不断提高城区承载能力。
回迁拆迁稳步实施。完成灯塔、西文、沈家、石桥等社区1918套回迁安置任务。扎实推进百井坊地区综合改造、杭氧杭锅国际旅游综合体等重点工程拆迁。完成杭氧地块规划道路拆迁,启动捷运2号线(下城段)房屋徵收工作。开工建设华丰单元公共租赁房项目,竣工西文农居安置房和杨家拆复建项目29.04万平方米。沈家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石桥重点工程拆复建等项目正式交付使用。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标準实施延安路(下城段)综合整治工程,协同做好捷运1号线开通运营相关工作。推进重工路等市级主干道建设,完成华中支路等4条支小路建设,修缮绍兴路等道路17条,改善屏风街等背街小巷15处,改造朝晖九区等低洼积水点21处。完成石大线华中路停车场等7个公共停车场建设任务,全年新增停车泊位1524个。改善居民饮用水质,取消和封闭屋顶水箱319个。完成95幢房屋屋顶整治工程,提升改造居民信报箱60418只。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生态区建设与“创模”迎复检为抓手,深入开展环境执法检查,重点开展“水、声、气”综合治理。全年新增绿地面积7.81万平方米,完成城东生态公园等6个市级生态文明细胞工程,生态文明考核位居全市优秀行列。开展低碳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完成低碳示範项目20个,单位生产总值电耗下降3.6%。完成沈家河、石桥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新增截污量每天3518吨,截污率达到94.50%。完善污染源“一源一档”系统,对东河等16条主要河道、26个断面实施常态化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