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矿区塌陷地

(2019-05-05 13:31:52) 百科综合
矿区塌陷地

矿区塌陷地

矿山资源开採以后,採空区上覆岩层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依次发生冒落、断裂、弯曲等移动变形,最终涉及地表,形成一个比採空区面积大得多的近似椭圆形的下沉盆地,被称之为矿区塌陷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矿区塌陷地
  • 例子地区:山东省济宁市
  • 例子治理资金:8亿元
  • 类别:术语

危害

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
一是国土面貌和生态环境遭到严惩破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由于济宁市的煤层埋深一般在负300米—800米之间,煤层厚达8米—12米,开採后将使地表出现5米—8米的塌陷,使原本平整的土地变得坑坑洼洼。塌陷区边部形成地裂缝,耕地、交通道路、通讯线路、水利设施和地下水系均遭到破坏。
二是耕地迅速减少,矿区民众的生产生受到严重威胁。目前全市已有18万亩良田成为採煤塌陷地,每年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两亿元以上。随着採煤塌陷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是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增加了不稳定因素。由于大面积的土地塌陷,造成大批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目前,因採煤塌陷已造成40个村庄、43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近3万人搬迁。新村选址、搬迁费用、经济补偿、人员安置引发了不少矛盾,农民与煤矿企业的纠纷不断。据测算,兖州、济宁、滕南等煤田开採期间还将要搬迁317个村庄、60多万人,由此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还会随之增多。

治理

2001年以来,山东济宁市共筹措治理资金8亿元,累计治理採煤塌陷地8.9万亩,新增耕地3.3万亩,较好地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稳定了矿区民众的情绪,促进了矿区的和谐,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有效清除了煤矸石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面对济宁市矿山隶属关係複杂,治理工作既涉及企业当前利益,又涉及矿区农民的长远利益,且国家、省有关法规不够健全、复垦义务人缺位的现状,济宁煤炭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有关科室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採煤塌陷地治理协调领导小组。市、县、乡层层签订治理目标责任书,细化分解年度治理任务并落实到基层和项目,明确了矿区地方政府塌陷地治理的主体责任。积极协调机构编制部门,成立了副县级规格的市採煤塌陷地治理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指导协调。同时,建立健全跟蹤协调、及时通报、督导检查、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狠抓治理任务落实,全力推进採煤塌陷地治理工作。
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转变过去以恢复耕地为主的治理观念,科学确立塌陷地治理总体思路:(1)对济、兖、邹、曲等东部塌陷区域,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生态城市建设,以生态恢复治理为主,重点营造湿地旅游景观和观光农业;(2)对汶上、嘉祥、梁山等塌陷区,採取引黄淤填的方法,以恢复耕地为主,打造农业生态园区;(3)对金乡、鱼台大面积长期积水的塌陷区,以新建鱼塘为主,形成鱼鸭混养、禽蛋加工、旅游观光综合开发利用的格局;(4)对临城靠厂特别是城乡接合部的塌陷区,结合城镇的建设发展,以营造建设用地为主,建成休闲娱乐聚集区,增加建设用地总量。
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经反覆调查、研究论证,科学编制了《济宁市矿区採煤塌陷地治理专项规划》,确定全市塌陷地治理重点区域11个、重点治理工程24个,规划到2020年治理塌陷地24.88万亩,恢复耕地11.59万亩。同时,针对全市压煤村庄3663个、压覆煤炭40.6亿吨的实际,充分利用城乡建设增减挂鈎置换政策,专门编制了《压煤村庄搬迁用地挂鈎规划》,到2020年搬迁562个村庄,将其合併为183箇中心村,节约土地5.7万亩,释放煤炭资源28.4亿吨。变被动搬迁为主动治理,既能节约大量耕地、又可释放煤炭资源、改善农村环境,做到压煤村庄搬迁与塌陷地治理的统筹兼顾,避免了盲目搬迁和重複治理,促进了矿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从2000年开始,在邹城市、兖州市组织了浅层塌陷、深层塌陷、大水面积水塌陷地治理的试点,积极推广了邹城北宿镇、平阳寺镇、中心店镇和兖州兴隆庄镇採煤塌陷地治理的典型经验。通过不断实践,总结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子。如对于不积水的轻度塌陷区,採取“划方整平法”,配套水利设施,营造新的耕地;对于季节性积水的中度塌陷区,实施“挖深填浅法”,造鱼塘、整台田,实现上粮下渔;对常年积水的重度塌陷区,根据其地理区位、生态特徵和客观条件,分别採取泥浆吹填、预置充填、生态治理等方法,形成鱼鸭混养、禽蛋加工、旅游观光的立体治理模式。邹城市平阳寺镇6050亩塌陷地治理工程,总投资5800万元,工程共搬运土石方410万方,回填煤矸石173万方,恢复耕地4599亩,建设鱼塘908亩,建设食用菌加工厂1处,配套机井50眼,修矸石路5条,建成了集种植、养殖、加工、观光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示範区。2000年国土资源部和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国家土地学会土地复垦分会、2005年省政府分别召开现场会,推广济宁市塌陷地治理的经验和做法。
面对自2004年以来省政府不再批准塌陷地徵用,採煤企业无法支付生态恢复治理和相关补偿安置费用,资金制约瓶颈严重的困境,我们客观分析、强化措施、积极应对,努力解决塌陷地治理资金不足问题。一是建立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徵收制度。出台了《济宁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徵收办法》和《地质环境保证金使用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徵收制度,全市现已累计徵收保证金5.5亿元。据测算,今后每年可徵收4.5亿元,为全市的塌陷地治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二是督促採煤企业全额缴纳补偿安置费。在国家、省至今没有出台具体的补偿标準的情况下,去年经与兖矿集团多次协商,达成了具体的补偿标準意见,且市政府批覆执行,明确了採煤企业应缴纳的土地补偿费、劳动力安置费、地面附着物补偿费和耕地造地费等各项规费,其他煤矿均参照执行,有力地保障矿区民众生产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全力向上级争取资金扶持。根据塌陷地治理专项规划,聘请省内外科研院所科学规划设计治理项目;并经积极协调沟通,努力申请将济宁市塌陷地治理项目纳入国家、省级项目盘子,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通过上述筹措渠道,确保了全市塌陷地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为进一步促进和保障採煤塌陷地治理工作,结合济宁市实际,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採煤塌陷地治理的意见》、《关于贯彻<山东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採煤塌陷地治理的通知》、《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的通知》、《土地开发复垦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範性档案,实行了塌陷地治理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了塌陷项目申报、论证、审批、验收、奖励、归档等一整套科学管理机制,全市採煤塌陷地治理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範化、制度化的治理轨道。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