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巨观层面确定生态补偿的判定标準,建立生态补偿的量化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量化问题,为生态补偿提供依据;同时提出建立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建议,通过区域间生态补偿基金的建立,强调平行区域间的补偿责任,多样化的区域生态补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基本介绍
- 书名: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作者:金波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11712837
- 外文名:Study on 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页数:210页
- 开本:1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讲述了目前,我国在区域生态补偿研究方面,研究成果不多,而要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并构建确保这一机制有效运转的制度环境、合理的组织安排和完善的区域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在实践中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难点。如何明确区域之间的补偿责任、如何确定补偿的数量、通过哪些方式来实现相应的补偿等,这些对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简介
金波,女,1976年11月生,黑龙江省绥化市人。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近年来,参与、主持完成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在国核心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着作(含合着)3部。主要研究领域:生态经济、产业经济等。
图书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际上的生态补偿
1.2.2 我国的生态补偿
1.2.3 区域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架构
2 区域问题与区域生态补偿
2.1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科学内涵
2.1.1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
2.1.2 区域生态补偿概念的界定
2.2 区域生态补偿的研究视角
2.2.1 内部经济活动同质化的区域
2.2.2 区域外部性内部化
2.2.3 俱乐部物品的产权性质界定
2.3 区域环境关係与区域生态补偿
2.3.1 生态资源的区域空间流转
2.3.2 区域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补偿
3 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3.1 区域分异和区域关联理论
3.1.1 理论内涵
3.1.2 区域关联与生态补偿
3.2 环境公平与正义理论
3.2.1 环境正义的实质内涵和意义
3.3 生态资源的区域性服务功能
3.3.1 资源环境的作用和价值问题
3.3.2 生态资源的功能服务範围
3.3.3 生态品的产出价值和贸易要求
3.4 区域生态补偿的区域分工基础
3.4.1 区域分工的模式分析
3.4.2 区域分工的效率和公平
3.5 区域空间均衡的制度调控与区域生态补偿
3.5.1 区域分工的约定和规则
3.5.2 区域性生态品的交换和补偿制度
4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
4.1 区域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的确定
4.1.1 政府作为区域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的必要性
4.1.2 政府作为区域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的体制障碍
4.2 区域生态补偿标準的选择
4.2.1 区域外部性评估的难点
4.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的制约
4.2.3 生态足迹分析作为区域生态补偿标準的基础和依据
4.3 区域生态补偿方式及途径
4.3.1 财政转移支付
4.3.2 区域生态补偿的市场方式
4.3.3 域生态合作
4.4 区域生态补偿的配套机制
4.4.1 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4.4.2 其他配套机制
5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5.1 生态足迹理论解析
5.1.1 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
5.1.2 生态足迹的模型方法
5.1.3 生态足迹的经济学分析
5.1.4 生态足迹与区域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5.2 区域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5.2.1 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特徵
5.2.2 区域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5.3 区域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5.3.1 中国生态足迹区域分布
5.3.2 生态足迹分布区域差异原因
5.3.3 区域生态盈余(赤字)分析
5.4 区域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5.4.1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补偿量化模型
5.4.2 确定某个区域是该支付/获得生态补偿的标準
5.4.3 区域支付/获得生态补偿量的确定
6 构建与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强调平行区域之间的补偿责任
6.1.1 正确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係
6.1.2 协调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係
6.2 建立区际生态补偿基金促进生态补偿
6.2.1 建立区际生态补偿基金的必要性
6.2.2 区际生态补偿基金的来源
6.2.3 加大对生态补偿的预算投入比例
6.2.4 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
6.3 推进区域生态合作的制度建设
6.3.1 推进生态产权制度建设
6.3.2 区域生态合作中政府的协商作用
6.4 创造有利于生态经济的地区发展格局
7 山西省生态足迹及生态补偿的实证分析
7.1 区域背景和特徵
7.1.1 自然条件概况
7.1.2 社会经济概况
7.2 山西省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7.2.1 山西省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
7.2.2 山西生态足迹结构与产业结构
7.3 山西省各地市生态足迹分析
7.4 山西省生态补偿对策
7.4.1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环境改善
7.4.2 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措施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际上的生态补偿
1.2.2 我国的生态补偿
1.2.3 区域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架构
2 区域问题与区域生态补偿
2.1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科学内涵
2.1.1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
2.1.2 区域生态补偿概念的界定
2.2 区域生态补偿的研究视角
2.2.1 内部经济活动同质化的区域
2.2.2 区域外部性内部化
2.2.3 俱乐部物品的产权性质界定
2.3 区域环境关係与区域生态补偿
2.3.1 生态资源的区域空间流转
2.3.2 区域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补偿
3 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3.1 区域分异和区域关联理论
3.1.1 理论内涵
3.1.2 区域关联与生态补偿
3.2 环境公平与正义理论
3.2.1 环境正义的实质内涵和意义
3.3 生态资源的区域性服务功能
3.3.1 资源环境的作用和价值问题
3.3.2 生态资源的功能服务範围
3.3.3 生态品的产出价值和贸易要求
3.4 区域生态补偿的区域分工基础
3.4.1 区域分工的模式分析
3.4.2 区域分工的效率和公平
3.5 区域空间均衡的制度调控与区域生态补偿
3.5.1 区域分工的约定和规则
3.5.2 区域性生态品的交换和补偿制度
4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
4.1 区域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的确定
4.1.1 政府作为区域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的必要性
4.1.2 政府作为区域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的体制障碍
4.2 区域生态补偿标準的选择
4.2.1 区域外部性评估的难点
4.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的制约
4.2.3 生态足迹分析作为区域生态补偿标準的基础和依据
4.3 区域生态补偿方式及途径
4.3.1 财政转移支付
4.3.2 区域生态补偿的市场方式
4.3.3 域生态合作
4.4 区域生态补偿的配套机制
4.4.1 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4.4.2 其他配套机制
5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5.1 生态足迹理论解析
5.1.1 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
5.1.2 生态足迹的模型方法
5.1.3 生态足迹的经济学分析
5.1.4 生态足迹与区域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5.2 区域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5.2.1 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特徵
5.2.2 区域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5.3 区域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5.3.1 中国生态足迹区域分布
5.3.2 生态足迹分布区域差异原因
5.3.3 区域生态盈余(赤字)分析
5.4 区域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5.4.1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补偿量化模型
5.4.2 确定某个区域是该支付/获得生态补偿的标準
5.4.3 区域支付/获得生态补偿量的确定
6 构建与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强调平行区域之间的补偿责任
6.1.1 正确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係
6.1.2 协调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係
6.2 建立区际生态补偿基金促进生态补偿
6.2.1 建立区际生态补偿基金的必要性
6.2.2 区际生态补偿基金的来源
6.2.3 加大对生态补偿的预算投入比例
6.2.4 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
6.3 推进区域生态合作的制度建设
6.3.1 推进生态产权制度建设
6.3.2 区域生态合作中政府的协商作用
6.4 创造有利于生态经济的地区发展格局
7 山西省生态足迹及生态补偿的实证分析
7.1 区域背景和特徵
7.1.1 自然条件概况
7.1.2 社会经济概况
7.2 山西省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7.2.1 山西省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
7.2.2 山西生态足迹结构与产业结构
7.3 山西省各地市生态足迹分析
7.4 山西省生态补偿对策
7.4.1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环境改善
7.4.2 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措施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