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中药名。为蟋蟀科动物蟋蟀Scapipedus aspersus Walker的成虫。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具有利尿消肿之功效。用于癃闭,水肿,腹水,小儿遗尿。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蟋蟀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 纲:昆虫纲
- 目:革翅目
- 科:蟋蟀科
- 属:蟋蟀属
- 种:蟋蟀
- 分布区域: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 毒性:小毒
别名
蚟孙、促织、吟蛩、将军、屈屈、蛆蛆、叫鸡、唧唧、斗鸡、蛐蛐、夜鸣虫
入药部位
成虫。
性味
味辛、鹹,性温。
归经
归膀胱、小肠经。
功效
利尿消肿。
主治
用于癃闭,水肿,腹水,小儿遗尿。
相关配伍
1、治小水不通,痛胀不止:蟋蟀一个,阴阳瓦焙乾,为末。白汤滚下。小儿减半。(《医方集听》)
2、治跌扑伤小肚,尿闭不出:蟋蟀一枚,煎服。(《纲目拾遗》引《养素园集验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6只;研末,1-3只。外用:适量,研末敷。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
炮製
採集加工
夏、秋季,于田间杂草堆下捕捉,捕后用沸水烫死,晒乾或烘乾。
炮製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
贮藏
贮乾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乾燥处,防蛀。
形态特性
蟋蟀,全体黑色,有光泽。头棕褐色,头顶短圆,头后有6条短而不规则纵沟。複眼大,半球形,黑褐色。单眼3个,位于头顶两端的较小,位于头顶中间的1个较大。触角细长,淡褐色。前翅棕褐色,后翅灰黄色。足3对,淡黄色,并在黑褐斑及弯曲的斜线,后足发达,背面有单行排列的棘,腿节膨大。腹部近似圆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灰黄色。
生长环境
生活于杂草丛中,也见于枯枝烂叶及砖石之下。若虫在洞中越冬,3-4月间开始爬出洞穴活动,以各种作物幼苗为食。6月初变为成虫,7-8月间交尾产卵,9月后陆续死亡。卵期约30天。多夜间外出觅食。雄性善鸣喜斗。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药材性状
全体呈长圆形,黑色,长1.5-2.2cm,宽约5mm。头略呈三角形;複眼1对,椭圆形,长径1mm,触角1对多脱落。前胸背板略呈长方形,中后胸被翅所遮盖,后胸末端有尾毛1对,长1-3mm。雌虫在尾毛之间有一产卵管,长约1cm。胸足3对,多脱落。气臭,味鹹。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2、其他作用,有兴奋膀胱括约肌和缓解输尿管痉挛的作用。
相关论述
《药性考》:“能发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