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山道中》是金朝文学家元好问所写的一首诗。全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梯田泛金、峡流潺潺、山村夕照、凉气沁人的恆山秋景图。在诗中,诗人对山野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流露出他甘于草野、不求闻达的意愿。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岳山道中
- 创作年代:金朝
- 作品体裁:诗
- 作者:元好问
- 作品出处:《遗山集》
作品原文
岳山1道中
野禾1成穗石田3黄,山木无风雨气凉。
流水平冈尽堪4画,数家村落更5斜阳。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岳山:又名岳顶山,在女几山(花果山)东侧。
- 野禾:田野的庄稼。
- 石田:龙屋河源自岳、花诸山,每当山洪暴发,巨石顺流如下,久而久之,布满河川,如卧牛,如栖羊。两岸田地,多破石砌堰,因称其为“石田”。
- 堪:可以,值得。
- 更:更有,又有,还有。
白话译文
行走在岳山道中看着满山的不穗,感受着雨后的新凉心里很舒畅。远看流水平冈,斜阳村落,更叫人赏心悦目讚叹不已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蒙古太宗皇后乃马真氏三年(1244年)游北岳恆山时所作。作者在游玩时看见山野在落日的余晖中,面对野禾、山林、流水、平冈内心有感而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岳山,即北岳恆山,主峰位于山西省境内,离诗人家乡很近,因而诗人常经过此地。诗人选取平平常常的山村景物入诗,以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乡村秋景图。
首句“野禾成穗石田黄”,极平易地描绘了田野秋色。“石田”,是指瘠薄多石的土地,这正是山西西北部土地的特点。诗人在岳山的山间行走,田野中一片金黄,庄稼已经结穗成熟。明亮的黄色构成了画面的主色调,具有乡村特色,同时给人以视觉上的快感。
第二句“山木无风雨气凉”,通过行人的主观感受,进一步渲染出山野中的秋意。山林中树木静立,没有拂面的微风,但秋雨过后,穿行在山间的行人仍然感到阵阵凉意。
“流水平冈尽堪画,数家村落更斜阳”,后两句将山野置于落日的余晖之中。面对野禾、山林、流水、平冈,诗人心中生起无限爱怜,在夕阳的照耀下,稀疏散落的几家农舍,更添诗情画意。诗人对山野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流露出他甘于草野、不求闻达的意愿。
名家点评
学者郝凤祥:全诗共四句,句句白描,淡淡写来。野禾、山木、流水、村落又分别衬以石田、雨气、平岗、斜阳,各成画面,再进一步点睛设色,就愈加清新明快。四幅风景画缀成一卷,又不露附着痕迹,给人天然浑成之感。穿行山间或移步平冈,所见景色令诗人耳目一新、心怡神悦:禾稼成穗,石田内一片金黄;风停雨歇,山树静立,湿润的空气带着丝丝凉意;溪水轻轻流淌,平冈之上添上了一股活力;斜阳西挂,夕照之中的数家村落更显出人是大自然的主宰。景美、情真,成诗也妙进步的文艺观点,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得元好问的诗作能根植现实且感情饱满。这首写景诗平易畅达、“天然”、“真淳”,达到了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眼处心生句自神”的崇高艺术境界,深得后人喜爱。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县)人 金宣宗兴定五年( 1221)进士曾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元之际的重要文化名人,为保护一批名士做出重要贡献金亡后,隐居不仕,,着有《遗山集》。编有《中州集》、《壬辰杂编》等《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