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的“世界盃”之美誉,是全球最大规模、最高等级、也是唯一面向9 ~ 12年级(即初三至高三)中学生的科学竞赛。其前名为科学服务社(Science Service)于1950年创办的美国中学生科学博览会。英特尔公司将赞助这一赛事至2019年。竞赛学科包括了所有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内容, 它为全球最优秀的小科学家和发明家们提供了互相交流, 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的舞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 外文名:Intel ISEF
- 美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的“世界盃”
- 竞赛学科包括:所有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内容
详情
每年有来自超过75个国家大约1800名的青少年科学家为赢得22个科学类别和1个团队项目类别的总价超过400万美金的奖学金和奖品展开激烈的角逐。获奖者除了高额奖金外,还可参加当年诺贝尔颁奖典礼,还能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小行星发现机构)以获奖者的名字为小行星命名。并且能优先就读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以及北大等国内名校。
2010年度第61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于5月9日-14日在加州圣何塞举办。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是由美国科学与公众社团(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其前名为科学服务社(Science Service)于1950年创办的美国中学生科学博览会发展而来。美国科学与公众社团是设立在美国华盛顿的一个公益组织,其宗旨是推动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作为对支持赞助ISEF的企业回报,科学服务社把竞赛的冠名权授给领衔赞助的企业。
历史
每届Intel ISEF都在美国不同的城市举办,这一赛事迄今已有60年的历史。1996年,英特尔公司投入巨资成为该竞赛的领衔赞助,并通过一系列的支持活动来推广这一赛事。随后的10多年来,英特尔逐步开发、提升了给予学生的奖励,增设教育家论坛(Educator Academy)和与大赛相关的其他活动,使得大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
从2000年起,英特尔公司开始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合作,每年赞助中国学生参加在美国举行的Intel ISEF总决赛。迄今为止, 已经有180名中国学生带着117个项目参加了这一赛事,获得了128个奖项。2004年,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举办的第55届Intel ISEF上,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高中生朱元晨,凭藉“3D计算机图形”项目成为Intel ISEF顶级奖项 ——“英特尔基金会青少年科学精英奖”的三名得主之一。
第60届Intel ISEF中国代表队

裁判
Intel ISEF每年邀请1,000多名不同科学和工程学学科的专家,包括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负责评判项目,并在大奖赛期间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每位Intel ISEF评审必须拥有博士学位,或拥有8年相关科研经验。裁判由主办机构的组委会遴选。
竞赛学科
动物科学,行为与社会学,生物化学,生物医药与健康科学,生物医药工程,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化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嵌入式系统 ,能源化学,能源物理学,机械工程学,环境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微生物学,物理和天文学,植物科学,机器人与智慧型机器,软体系统,转换医药学。
奖项
The Gordon E. Moore Award:最高奖项,奖励$75000
Intel Foundation Young Scientist Awards:Best of Category Award中选取两位,奖励$50000
Intel ISEF Best of Category Awards:22个学科组中各选一个最佳项目,奖励$5000,并有$1000奖励至选手所代表学校及赛区
Intel ISEF Grand Awards:给与22个学科中的:
一等奖:$3000
二等奖:$1500
三等奖:$1000
四等奖:$500
Intel ISEF Special Awards:由各大公司及机构赞助的奖项
Intel ISEF Experiential Awards:奖励学生去其他国家交流学习或参赛
中国参赛
迄今,总计180名中国学生的117个项目入选了ISEF,并赢得了128个奖项。
2000年第51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来自北京、上海、安徽和浙江4省市的18名学生,8个项目获得决赛资格。在最终的角逐中,共有6个项目,12名学生获得了6个奖项,这是中国青少年代表团首次参加Intel ISEF国际大赛。
2001年第5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江苏、福建、广东的16名学生,11个项目获得决赛资格,共有9个项目,13名学生获得了17个奖项。
2002年第53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来自北京、上海、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江苏的21名学生,13个项目获得决赛资格,共有8个项目、14名学生获得17个奖项。
2003年第54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厦门中学曾国寿老师获得“英特尔杰出科技教师大奖”(因非典事件,本年度参赛学生于2004年赴美参赛)。
2004年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来自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广东和山西36名学生,24个项目参加总决赛,共有16个项目,25名学生获得32个奖项。
2005年第56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山东、辽宁、四川和甘肃的32名学生,22个项目参加总决赛,共有12个项目,17名学生获得22个奖项。
2006年第57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
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福建、湖北、广东、吉林、河南、四川和甘肃的29名学生,22个项目参加总决赛,共有12个项目,16名学生获得16个奖项。
2007年第58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
共有24人参加、参赛项目17个,共获得13个奖项,其中专项奖5个,等级奖8个。北京、上海、湖北、福建、天津、辽宁、吉林、成都分别有项目获奖。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都获得学科一等奖兼最优秀项目奖。
2010年第6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
人大附中高三学生施轶萌获得物理与天文类别一等奖。同时还获得多个特别奖包括美国物理教师协会、美国物理学会一等奖,联合技术公司一等奖和专利与商标局社团一等奖。
2012年第6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
- 段沛妍,上海华东师範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地黄抗糖尿病有效成分的作用初探,生物化学类别一等奖,美国生理学会二等奖
- 徐毅华,安徽省蚌埠第三中学,植物浸提液趋避蜜蜂防止农药对其毒害的研究,动物学类别一等奖
- 巩炳辰,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基于“手机KEY”的档案保密柜,计算机科学类别二等奖,安捷伦科技奖
- 彭菁菁(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田园(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冯卓立(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用于土石流监测的土壤水分感测器研製,电子与机械工程类别二等奖,美国地质学会三等奖
- 雷振东,上海师範大学附属中学,一种高选择性甲烷检测新方法——基于纳米分子分拣技术,环境科学类别二等奖
- 余晟兴,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基于新型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芋螺毒素检测试剂盒,生物化学类别三等奖,国际创新科技协会(IAIST)二等奖
- Xin, Kevin Z,上海美国学校 - 浦西学园,通过胰脱氧核糖核酸酶与抗菌剂结合治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新型治疗方法,微生物学类别二等奖
- 卫晋穅、雷逸文、袁健康,香港英皇书院,聚苯胺製毒气探测器,化学类别二等奖
- 潘骏生、崔雍建、黄耀德,香港中华基金中学,可捲曲光合微生物薄膜燃料电池,能源与交通类别二等奖
- 许令玮,湖南长郡中学,中国洞庭湖湿地血吸虫病传播源的以蜣控疫生态治理研究,医药与健康类别三等奖
- 高杭、罗可仁、张露予,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水稻芽期耐低氧资源筛选及基因表达分析,植物学类别三等奖
- Chow, Kevin Kaiyi; Christenson, Nathanael Graham; Schuster, Luke Alexander,成都国际学校,基于网路摄像头的指尖检测,计算机科学类别三等奖
- 黄萃榆,香港圣保禄学校,以纤维素废弃物处理水污染和漏油事故,环境管理类别三等奖
- 余修铭,江苏省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新型防翻折仿生伞,材料与生物工程类别四等奖
- 董美麟,北京市第八中学,可变轮辐水陆两栖移动式机器人,电子与机械工程类别四等奖
- 曹家骏、吴依凡(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李薇(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环形电磁驱动技术研究和模型设计,物理与天文学类别四等奖
- Guo, Courtney Kate,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俄罗斯方块是否让人更聪明?——纵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行为与社会科学类别四等奖
- 李宜馨、原奕琛(郑州外国语学校)、马浩智(郑州第七中学),一种印刷电路板污水处理装置的设计与製作,国际创新科技协会(IAIST)一等奖
2015年第6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
本次大赛中共有42名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青少年科学爱好者。其中,16名中国学生凭藉12个创新项目,获得包括一项顶级奖项、一项同类最佳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在内的个人和团体总计17个奖项。这也是中国大陆学生连续两年在这项大赛中摘得学科“同类最佳奖”。
2018年5月,在被誉为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小诺贝尔奖”的第6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上,人大附中女生丑瑞华因研究恶劣天气下路况环境增强感知系统,斩获“系统软体学科最佳奖”,为此将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这也是参赛19年来,北京学生获得的最佳成绩。
重大突破
在2012年第6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中来自美国马里兰州克朗斯维尔市的Jack Andraka因为其新的胰腺癌诊断方式而荣获今年的顶级大奖。在糖尿病试纸的基础上,Jack创造一个简单的测探感测器,通过测试血液或尿的方式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早期胰腺癌。该方法的精确度超过了90%。与目前的测试方法相比,这个正在申请专利的感测器的速度高28倍,价格低28倍,而且敏感度超过100倍。Jack荣获75,000美元的戈登·摩尔大奖,该奖项以英特尔联合创始人、已退休的董事长兼执行长戈登·摩尔先生命名。
两名英特尔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是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皮克灵的Nicholas Schiefer以及来自美国维吉尼亚州利斯堡的Ari Dyckovsky,他们分别获得由英特尔基金会提供的50,000美元奖金。Nicholas的研究旨在提高搜寻引擎的能力,从而反过来加强信息访问。Ari研究的量子隐形传送使得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极高的机构可以在传送加密信息时避免被拦截的风险。
在2014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中,Nathan Han击败了1700多名年轻科学家,获得75000美元的最高奖项资助。除了Nathan Han以外,还有3位青少年的研究也具有诸多潜在的健康创新。
Joshua Meier,18岁,通过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分类识别与干细胞早衰有关的6种基因。
Tai Hei Chan,开发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软体,具有更快(只需10分钟)和少入侵的特点。
Harry Paul,17岁,在材料与生物材料类领域开发了一个植入儿童的稳定脊柱,避免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脊柱侧凸,有望改善驼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