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山,原名丹霞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省低碳旅游示範景区。它位于江西省南城县西部,距县城4公里,距省会南昌165公里,景区面积约48平方公里,是武夷山系军峰山的余脉,主峰芙蓉峰海拔1176米。
麻姑山因着名的道教女仙麻姑在此出生、得道升仙而得名。据《云笈七笺》载: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在诸名山之中,麻姑山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属国内罕见;是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名山,曾演绎了“麻姑献寿”、“沧海桑田”、“掷米成丹”、“东海扬尘”等成语典故。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天下第一楷书”《麻姑山仙坛记》。麻姑山的“麻姑三宝”:麻姑酒、麻姑茶、麻姑米,历代皆为贡品。
麻姑山景区自然景观有一溪、二洞、三瀑、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不仅有奇特壮观的飞瀑“玉练双飞”,还有着名的垂玉亭、仙都观、神功泉、龙门桥、丹霞洞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南城麻姑山
- 地理位置:江西省南城县
- 气候类型:亚热带
- 占地面积:46平方公里
- 开放时间:9:00-17:00
-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着名景点:仙都观
玉练双飞瀑布
垂玉亭——半山亭
碧涛庵
神功泉
读书林
历史渊源
据《云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记载,麻姑山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十福地”。
从进山石坊走过,就可以找到鲁公碑亭,这是座石柱飞檐四角亭,亭边宽7米,中央置放着颜真卿撰书的《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大字碑,高2.7米,宽3.9米,碑亭正面有现代书法家崔学路先生题写的匾额“鲁公碑亭”, 青色花岗岩石柱上用颜体刻有对联。
地理位置
麻姑山位于江西省南城县,距县城4公里,因麻姑仙女祥于此而得名。
麻姑山属武夷山系军峰山之余脉。
麻姑山主峰海拔1176米,盛夏与山下温差8—10℃,面积46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
南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季雨水集中,平均气温15.8度,夏季天气晴朗,偶有雷阵雨,平均气温27.9度,秋季天高气爽,平均气温19.9度,冬季偶有风雪,平均气温6.6度。
麻姑山全景
站立仙都观宇门前遥望群山,五峰隆起,烟霞袅袅,形如老人,人们称之为“五老峰”,其中丹霞峰为主峰,峰间有一洞,洞深无底,洞顶透天,洞外溪水涓涓。在朝阳映辉之下,远望洞外红霞万朵,探视洞内金光闪烁,观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内有天,故名“丹霞洞天”,为麻姑山奇观之一。
“麻姑山昔称名山,山中风景非人间”。古传麻姑山有三十六峰,十三佳泉,九十九座庙宇,五大潭洞,可谓“山灵果实,福地洞天”,真是一幅永远看不够的山水画,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抒情诗。
主要景点
麻姑山风景名胜区分为:
仙坛胜境景区、麻源三谷景区、丹霞福地景区、竹海松涛景区和醉仙湖景区等五大景区。
仙坛胜境景区
麻姑山景区介绍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综合服务中心占地总面积218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按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準进行规划和分步推进。按照功能划分,主要有生态停车场、集散中心、石雕门楼、麻姑山游客中心、换乘中心、商业街和非遗展示馆等建筑。生态停车场设有大小车停车860余个。大型石雕门楼是集散中心的标誌性建筑,为双面16柱11顶4照壁七孔石雕门楼。长42.68米,宽6.98米,高16.8米。门楼上的楹联是向全国徵集而来的。从全国227幅中选取八幅,并邀请八位全国着名书法家书写。牌楼正面中间15字楹联 “浮丘丹灶瑶台宝殿翰墨丰碑仰山斗,飞瀑红泉虎跑神功仙坛古址访桃源”,是由中国书协党组书记陈洪武先生所书。
游客服务中心正面
游客服务中心正侧面


游客服务中心
游客服务中心为仿唐式建筑,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準要求建造,可提供谘询、导游、购物、换乘、休憩等服务。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中部大厅为售票室、旅游风光展示区、4D影院、谘询中心等,大厅北部为检票大厅、等候区、卫生间等,大厅南部为办公区域。二层为智慧型旅游展示中心、索道等候区。
建昌帮非遗展示馆
非遗展示馆总建筑面积1750 平方米,採用唐代建筑风格,按照“节能、绿色与智慧型化”标準进行建设。通过对麻姑酒的酿造技艺、建昌帮中药炮製技艺和盱江医学的展示,增进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性认识和文化体验。
垂玉亭——半山亭
垂玉亭,因亭旁“垂玉”瀑布而得名;“蹑履上高山,亭在半山侧”因该亭位于麻姑山半山之腰,故又名半山亭。亭历史久远,宋时已是着名景点,文人墨客咏赞甚多,亭屡有毁兴,明正德七年(1512年)右长史马能重建,为石柱木樑风雨亭。1932年8月23日,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一部分官兵由宜黄来南城,途径半山亭,在此午休用餐。该亭,已被列为南城革命旧址。
仙都广场
仙都广场占地面积约30亩,主要建设景观节点有:曲水流觞、竹林青台、八卦平台、木栈道、碧莲塘、跌水梯田、莲花台、闻涛台、仙道等。将周围仙都观、碧涛庵、读书林三者有效的衔接起来,充分展示儒释道文化,再现“仙都仙境,盛世莲花”之景。
仙坛广场

在汉昭帝时期,仙人浮邱公和他的弟子王、郭二仙在丹霞山(麻姑山)中修炼建了仙坛。以“仙坛”为中心,北面是齐云峰,是麻姑娘娘鸾回鹤降之处;南面为“五老峰”,是仙坛的案山,有案山石祥瑞的象徵。广场里有仙坛牌坊、仙坛、锦溪、会仙桥等主要景点。


鲁公碑亭
从进山石坊走过,就可以找到鲁公碑亭,这是座石柱飞檐四角亭,亭边宽7米,青色花岗岩石柱上用颜体刻有对联。碑亭正面有现代书法家崔学路先生题写的匾额“鲁公碑亭”。
被称为“天下第一楷书”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碑竖立在碑廊中央。大字碑高2.7米,宽3.9米,是颜真卿楷书代表作品。


何氏山房
何异,字同叔。号月湖,南宋抚州崇仁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及第,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权工部尚书。何异高自标誌,有诗名。着有《月湖诗集》,致仕后再麻姑山修建书房,予以耕读,后世称为“何氏山房”。


读书林
北宋庆曆年间,着名思想家李觏在麻姑山创建“读书林”招收学子,讲授研习功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和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翰林学士邓润甫,都是这里学有成就的佼佼者。读书林占地约22.8亩,主要包括山门、育英堂、讲学堂、若士亭、藏书山房、状元楼等建筑,整个布局错落有致,曲径通幽,让人有一种历史回味感,重现了北宋麻姑山的读书林的讲学盛况。
麻姑雕像

整个雕像高40.7米,底座高7.7米(代表七月初七,是麻姑鸾回鹤降的日子,也是神仙相会的日子),麻姑身体雕像高33米(三月初三麻姑献寿的日子)。
碧涛庵

清康熙六年(1667年),南城县令苗蕃在宋代工部尚书何异的“何氏山房”旧址上改建的庵堂。庵门石额书“碧涛庵”三字,殿门左右墙壁嵌有两块青石板,刻有苗蕃亲笔书写的碑文,庵内有大雄宝殿、八角钟楼、洗心池等。

仙都观

始建于唐代,唐宋两代皇帝多次诰封,历代几度重修,现为1992年重建,观内是占地一万余平方米的仿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有:瑶台墨苑、鲁公碑亭、元君宝殿、日亭、月亭及三清殿。
仙都观道教祈祷仪式

神功泉
传说是南极仙翁云游至此时 “杖击而成”。有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的葛玄和东晋时期的医药学家葛洪就选用这里的泉水用来炼丹。1990年8月18日《中国旅游报》载文,把神功泉与广元含羞泉、五台山般若泉、杭州的虎跑泉、庐山的三叠泉、甘孜丹巴神泉并列为中国六大奇泉。神功泉有三大奇特之处和传说:一、它永远只有一勺之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此泉以前是酒泉,后来因为山中一老妇在这里洗了裹脚布,后来便不出酒了;三、可以根据这泉水来预测天气,如果盛夏时期,泉眼中有蒸汽冒出,说明马上要下雨了。在这旁边还有日泉和月泉,泉上分别有清代道光年间的“日泉”、“月泉”两块石刻。
神功泉一勺之多

长寿涧
由半山亭之玉练双飞,全长1200余米,小道由片石铺成,宽两米,沿途是十余个瀑、潭组成的山涧。沿涧而上,风光秀美,山涧中有五处跌水,徐霞客名之为“五泄”,其游记中所谓“麻姑以水胜”说的就是这一带的景观。
长寿涧一叠三瀑

龙门桥
此桥建于宋代,为青石砌成的单拱石桥,古称三峡桥,又名锁龙桥。桥上架设一座砖瓦结构的长亭,为亭桥一体式结构,桥长6.6米,亭高4.2米。桥亭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被山洪所毁,现为道光元年(1821年)进士廖连重建。亭子有石刻门额“龙门胜迹”左右对联为“看不尽山秀水明十万户人家人烟无遮境;叹从来桑海沧田大千世界作如是观”。
龙门桥
龙门桥世模走进麻姑山


双龙湖
“山因水而明,水因山而秀。”此湖为“双龙湖”,因湖旁两山似双龙在此交汇而得名,相传原是麻姑仙女沐浴的仙池。全湖面积60亩,最深处约7米,在湖中建有一座木质结构的六角亭“湖心亭”。
双龙湖
双龙湖日落


玉练双飞
麻姑山享誉盛名的玉练双飞瀑布像两条小龙悬挂在山崖之上,据《麻姑山志》记载“玉练双飞”四个大字是明代建昌府通判华仁夫所写,双瀑之下有块像茶几的石头,叫“醉仙石”,相传这里的美景常常吸引很多神仙在这里饮酒,也不知曾经醉倒过多少神仙,还有一块石头叫“蕴化石”八大山人朱耷在明朝灭亡后曾隐居麻姑山,在这儿构思他的家国之痛,看淡世态的奇画。
玉练双飞瀑布
玉练双飞


醉仙湖景区
觉海寺、东方军战场遗址、西汉古县治标誌岩刻、高岩跳水、蹦极、游艇、水上歌厅、野生动物园、宾馆、码头等。
麻源三谷景区
“老子天下第一”岩雕、老君殿、景区大门。
麻源三谷坐落在麻姑山下,有着多种天然岩石景观,景观内有一座中型水库——麻源水库,距县城6。5公里,库区内有三个湖心岛,青山绿水环抱,是游人休闲的好去处。
竹海松涛景区
植物园、游廊亭、游步道、环山公路等。
麻姑山风景区1991年1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自然风光
麻姑山自然风光资源丰富。
景区自然景观有一溪、二洞、三瀑、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等,秦汉以来就是我国东南避暑旅游胜地。
主要有:“三山二湖一谷”。
三山:
1、洞天福地、秀出东南的麻姑山。
2、嵯峨峻峭、气势雄伟的从姑山。
3、岩壁陡峭、茂林修竹的毕姑山。
二湖:
1、风光秀美、水鸟飞翔,有赣东“千岛湖”之称的醉仙湖(面积42平方公里)。
2、山水相联,城水相依的太平湖。
一谷:
青山绿水,丹霞地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麻源三谷。
一峰:
“老子天下第一峰”。
三忠祠
麻姑山景区内景点之一。
三忠祠
醉仙湖
麻姑山风景区是1991年1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麻姑山海拔1176米,盛夏与山下温差8—10℃,面积46平方公里。她以峻秀奇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道、释、儒三教活动中心和避暑游览养生健身的胜地。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三山二湖一谷”即洞天福地、秀出东南的麻姑山;嵯峨峻峭、气势雄伟的从姑山;岩壁陡峭、茂林修竹的毕姑山。风光秀美、水鸟飞翔,有赣东“千岛湖”之称的醉仙湖(面积42平方公里),山水相联,城水相依的太平湖。青山绿水,丹霞地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麻源三谷。有座“老子天下第一峰”。文化底蕴深厚,主要有“一个成语(沧海桑田)、两个典故(麻姑献寿、掷米成丹)、三个教派(道、释、儒三教),特别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是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麻姑特产主要有“五朵金花”:麻姑酒、麻姑米、麻姑茶、麻姑仙枣和麻姑矿泉水,历来朝廷贡品。
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记载,麻姑山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十福地”。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还崇拜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等,中国五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
麻姑山位于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属王真人治之。
麻姑山区丹霞山,是蔡经真人得道之处,,雨夜多闻钟磬之声,属蔡真人治之,是七十二福地之第十福地。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鹹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代称。
人文文化
麻姑山人文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唐代邓紫阳真人在麻姑山习道修练,道士相争来此讲学,名流贵赫往来不绝,成为东南一带道教中心。秦时,大学者华子岗遨游万里来到麻沅着书,华子岗有他藏书的石室。刘宋诗人谢灵运曾慕名而来,看到了华子岗留下了不少讚美麻姑山的诗篇。悬崖上的碑额、摩崖造像和雕刻工艺,达到了非常精妙的地步。晋时,大医学士葛洪炼丹登临麻姑山,称讚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少有的好泉水。唐代抚州刺史颜真卿游历麻姑山时,亲自撰文并书《麻姑仙坛记》;北宋思想家李觏在麻姑山“十贤堂”讲学时,前来听讲的各地学生达百十人,无怪乎明朝广西付使王华在《集麻姑序》中这样写道“吾盱为江右之名郡,山水之秀天下称焉。而麻姑又郡山之特殊者,故晋唐宋以来逮我朝诸名公闻人,慕其名者,未必不一游。
麻姑山是儒家传道、授业之圣地。北宋思想家、教育家李觏在麻姑山设“读书林”讲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求读于此。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任抚州刺史时登游麻姑山,乘兴撰书了被后代书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麻姑山仙坛记》,文天祥、李纲曾任仙都观主管。谢灵运、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晏殊、杨万里……相继登咏过麻姑山,现仍保存历代名人序、记、诗、赋900余首(篇)。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日本、新加坡等7国的现代书法名家都先后游览麻姑山,并留下了许多墨宝。
麻姑山还是我国东南道教胜地。在汉昭帝时,仙人浮丘公及弟子王、郭二仙就在丹霞山中修炼,自东晋大医药学家葛洪在此修道炼丹后,这里就被看作祥瑞多福的通天之境,成为清幽的道教胜地。
麻姑山也是我国东南佛教传播净土。历史上曾庙宇林立,香火旺盛。碧涛庵成为麻姑山佛教主要活动场所。尤其是在“道佛一家”的思想基础上,麻姑山又成了佛教传播圣地。
主要有:
一个成语:沧海桑田。
两个典故:麻姑献寿、掷米成丹。
三个教派:
道、释、儒三教。
一块丰碑:
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是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
“五朵金花':
麻姑特产主要有“五朵金花”:麻姑酒、麻姑米、麻姑茶、麻姑仙枣、麻姑矿泉水,古时为朝廷贡品。
历史名人相关诗句
谢灵运
三谷题游诗
南州实炎德,桂木凌寒山。
铜陵映碧涧,石蹬泻红泉。
既枉隐沦客,亦栖肥循贤。
险径无测度,天路非术阡。
遂登群峰首,邈若升云烟。
羽人绝仿佛,丹邱徒空筌。
图牒复磨灭,碑版谁闻传?
莫辨百代后,安知千栽前?
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泼。
恆充俄顷用,岂为古今然!
这首咏麻源三谷的五言古诗,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385-433)游麻姑山的诗作,也是麻姑山有史记载的第一首游麻姑山的诗。谢灵运是我国着名的山水诗人,一生好游历,当年他任临川内史,发现麻源三谷景奇山秀,泉清水碧,便顺麻港人麻源,游历了麻源的丹霞地貌后,写下了这首《人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的诗句,镌刻在麻源三谷的石壁上(现麻源水库坝址)。自谢公之后,登游麻姑山的文人墨客便络绎不绝。麻姑山分一谷、二谷、三谷,一谷为山南,在横排港一带;二谷为中区,是麻姑山中心景区,沿锦溪一带。三谷为山北,在上渚港至麻源水库一带。
颜真卿
仙坛书碑记
唐大曆元年(766),身为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的颜真卿( 709-785)因得罪权相元载,横遭贬逐,任吉州司马。大曆三年(768),改任抚州刺史。在贬谪期间,正逢佛道之学盛行之时,神仙洞府深为官场失意者所羡仰。颜真卿在当时风气的薰染下,遍访抚州名山寺观,在抚州任上,他写了《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麻姑山仙坛记》、《临川县井山华姑仙坛碑记》、《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记》。而《麻姑山仙坛记》是他在大曆六年(771)所写的作品,这篇作品居然有大、中、小三个版本,(现有唐、宋拓片藏北京、上海等地)可见颜真卿对麻姑山恋慕之深。他曾在《咏陶渊明》的诗中写道:“兴逐孤云外,心随飞鸟泯”。淡泊明志,翰墨寄情。这篇作品是颜真卿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据传,原麻姑山上的那棵唐大夫松就是颜真卿当年所栽。
刘禹锡
寻仙拜丰碑
刘禹锡(772-842)小颜真卿61岁,他是中唐时期着名的诗人,官至礼部尚书。从永贞元年(805)开始,长期贬谪于巴山楚地达23年。在贬官期间,他游历名山大川,怀着对颜真卿这位前臣的仰慕,经抚州来南城,登游了麻姑山,并赋诗一首:“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
白居易
雨夜话桑田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唐代着名涛人。元和十年(815),长安城中发生了暗杀宰相武元衡事件,他极力主张缉捕兇手,从而触犯了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司马为州刺史的辅佐,本就是一个闲职。在任四年,他广结朋友,从事文学创作和游览。白居易来南城,先到河东景云禅寺,然后再“立马教人唤渡船”进入河西。他在河东游览了当时着名的景云禅寺,和该寺住持上弘和尚交为友。在朋友们的陪同下,自居易上了麻姑山,并小住数日。当时正值春夏之交,麻姑山古木森森,时晴时雨,云雾缭绕。他每日同文人好友,晴时登山访道,雨来把酒论诗,抒发世事沧桑之变,官场失意之感。白居易本身就是一个道教的信仰者,对麻姑山也就情有独钟。一日,与友人阁中听雨话诗,他趁兴吟道:“籍庭云色卷青山,昔有真人种得仙。金骨已随鸾驭去,古坛犹在石岩边。鸟啼花笑空朝日,树老松高积岁年。愿学麻姑长不老,擗麟开宴话桑田。”回江州后,他听说景云禅寺住持圆寂,还写了《抚州景云禅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以示纪念。
晏同叔
感作麻姑诗
昔年权暂领军城,静爱仙山咏过春。
天上云车曾枉驾,域中鳌海几生尘。
明知绿髮升真籍,堪笑苍颜预宪臣。
我若粗成忠国事,赤松争羡汉廷人。
这是晏殊(991-1055)游麻姑山时有感而作的一首诗。晏殊,字同叔,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着名词人,官至宰相兼枢密使。青少年时代,多次上过麻姑山。他十五岁考中进士,被视为神童。从诗中的感叹之词来看,应是罢相后回乡省亲时,应朋友之邀上麻姑山时所作。
曾巩
求学读书林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幼年在南丰读书,二十多岁,拜当时享誉甚高的李觏先生为师,就学于李觏先生门下。庆曆三年(1043),李觏在南城创办盱江书院,又经常带学生到麻姑山读书林讲学,来麻姑山听讲的各地学生趋之若鹜,曾巩也是其中学有成就的佼佼者之一,他是李觏先生的得意门生。在麻姑山他写了《游麻姑山》、《丹霞洞》、《送南城尉罗君》等七言古诗,《半山亭》、《碧莲池》、《流杯池》、《七星杉》、《瀑布泉》、《颜碑》、《桃源》等七绝。庆曆六年(1046)八月,应仙都观主管道士凌齐业之邀,写了《仙都观三门记》,对仙都观之规模“唯王城为然”,山上“官从而侈也”的格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凌齐业是“里人也,不能辞”,但是写记归写记,有观点还是要说的,“不以人之情易天下之公,齐业之取予文岂不得所欲也。夫岂以予言为厉已也”。
杨万里
题记藏书楼
淳熙十四年(1187)春,曾任礼部右侍郎的南宋诗人杨万里( 1127-1206)游览了麻姑山,他在山上整整住了一个月,是在麻姑山居住最久的外籍名人之一。他独自藤杖芒履辗转于三十六峰之间,或…壶琼浆,弹高山流水,或走寺观庙宇,同僧人道士谈古说今。当时适逢藏书山房维修竣工,对麻姑山学馆来说,自然“谈者以为盛事”,故请杨万里题记,杨万里应允,作《麻姑藏书山房记》一篇。
八帝王
敕封麻姑庙
宋代,是江西宗教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麻姑山道教的一个突出的发展时期。北宋鹹平二年(999),真宗赵恆“赐御书百余轴”给麻姑庙,并敕牒改麻姑庙为仙都观,“赐御书旌耀”。
北宋皇祐三年(1051),仁宗赵祯下诏,以“明堂之门”用篆书和飞白二体御赐仙都观。
北宋元丰六年(1083),神宗赵顼封麻姑为“清真夫人”。
北宋元祐元年(1086),哲宗赵煦封麻姑为“妙寂真人”。
北宋宣和六年(1124),徽宗赵佶封麻姑为“真寂沖应元君”。
“元通宝殿”赐仙都观。南宋嘉熙元年(1237),理宗赵昀封麻姑为“真寂沖应仁佑妙济元君”。
两丞相
主管仙都观
麻姑山仙都观经过历代帝王的敕封,可谓名声远播,山上的主要宫观——仙都观通常都由主持道士监管,但历史上却还发生过两位宰相曾主管仙都观的事情。一位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徽宗时期任宰相的李纲(1083-1140),他受排挤时曾“下放”到建昌军任仙都观主管。他来到建昌军,实际“上班”与否,还是个问号,因为这种“安排”只是对他的一种贬谪。他曾写过一首《游麻姑山》的诗,“鲁公词翰勒山巅,鲠峭风姿却喜仙。假道来游非偶尔,追寻遗蹟更茫然。野花芳草真成梦,老鹤乔松不记年。淮谓瑶台无路到,月明风露正娟娟。”李纲这时的心境可见一斑。还有一位也是南宋名相,即民族英雄与文学家的文天祥(1236——1283),也任过仙都观主管,按《正德建昌府志》载:“文天祥,字履善,庐陵人,宝祐中乞祠主管建昌军仙都观。”《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九,《文丞相传》中也有,“乞祠得主建昌军仙都观”的记载。倒底这位文丞相“上班”多长时间,还待进一步考定了。
李东阳
麻源探胜迹
李东阳( 1447-1516),字宾之,茶陵人,明朝弘治年间曾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他慕名登游了麻姑山,又寻谢灵运足迹到麻源三谷探胜,并有《游麻源三谷》诗一首:
驼峰隐地隆隆起,万里江湖忽见之。
雪拥高原增突兀,日斜疏树学参差。
来惊汉节随风远,去逐秦鞭度海迟。
独有嘉名吾在耳,为君开卷一题诗。
李梦阳
锦溪赋酒诗
何泉下山城下流,溪上十家九酒楼,
老夫纵醒欲何往,此物名高十二州。
这是明代文学家李梦阳(1472-1530)的诗句,他当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经常下到各府、县督办府学、县学之事。正德七年(1512)他来建昌府督建盱江书院,在地方官员的陪同下,游览麻姑山。他过龙。门桥,来到会仙桥,观望锦溪旁一家挨一家的酒楼,闻着麻姑山米酒:飘出的香气,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酒诗,也是…幅画,麻姑山仙都观前,楼肆层层,酒旗招展,好一幅山中热闹的商贸景象。
汤显祖
常作麻姑客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号若士,临川,以戏曲“临川四梦”而享誉我国戏坛。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汤显祖在从姑山求学于罗汝芳门下。他上过多少次麻姑山没有记载,但在《汤显祖文集》中有关南城的诗歌有40余首,其中邀客上麻姑山,送客至麻姑山,麻姑山上送客的诗就有20余首。他的幼年、中年、老年都与南城,特别是麻姑山、从姑山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即使是贬官至广东徐闻,路经南城、还作《入粤过别从姑诸友》。他最后弃官在家,也时念南城友人,或来南城作客。他在《耳伯麻姑游涛序》中写道:“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
不出乎是。”汤公心迹,足可知矣。
徐霞客
两上麻姑山
徐霞客(1587-1641)是明代着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及大半箇中国。流传至今的《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着他两上麻姑山的全过程。崇祯九年(1636)十一月初二,出建昌南门,西行至麻姑山足,再登山至半山亭,见溪水如卧龙蜿蜒。E玉练双飞,发出了“麻姑以水胜”的讚叹。过仙坛,再上十里至王仙峰,下张坊,夜宿华严庵。初三经丹霞洞,过飞炉峰,下山宿县城。初四出建昌东门,游从姑山。初五至硝石,初六至竺由,初七入新城。在新城、南丰旅行后,十四日至磁圭,十五日至路东,十六日人南门进城,十七日在河东景云寺参观后至麻源,十八日嘛姑山,夜宿芙蓉峰三仙祠.,
施闰章
仙山评仙酒
施润章(1618-1683),清代文学家,官至刑部主事,后任江西参议,多次往来建昌、抚州。他文章淳雅。尤工于涛,与宋琬齐名,时称“南施北宋”。他来南城登麻姑山,曾有《游麻姑山》七曹古涛一首:“石樑之上龙湫口,野店三家卖山酒。昧比蔗浆色菊黄,佳者冷冷如白玉。我来桥上呼一杯,惊涛转壑山花开。花雾蒙蒙人自醉,醉闻泉响失酣睡。再沽一斗三百钱,不争酒好争神泉。水浅蓬莱知几度,一勺犹传丹井处。碧莲池改洞云迷,君看谁解游仙去。”诗中写了山民酿的米酒色好、味甜,主要是麻姑山神功泉的水好,这种米酒就是唐宋以来被作为贡酒的麻姑酒。
曾国藩
登游麻姑山
鹹丰八年(1858)九月初九,曾国藩(1811——1872)率部进驻建;昌府,十一日便派人到山上挑泉水一担供其饮用,山僧又送来麻姑酒请其品尝。曾国藩一来建昌就派人查寻上道路,可见麻姑山在他心中嚮往已久。十六日吃过早饭,偕同地方官游麻姑山。麻姑山官观本是郡城官民祈祷朝拜之所,鹹丰六年(1856)被太平军焚毁。所以这次曾国藩上山除游览自然景色外,官观胜迹,可观者甚少,连麻姑庙中的麻姑神像都没有看到。午饭后游丹霞洞,傍晚回到龙门桥小憩,感叹“麻姑山之胜,以此为第一”。可见千年麻姑人文胜景在那时就已毁得差不多了。十月十二日游麻源三谷,见东岸有摩岩“云门二字,谣岸摩岩字很多,但字迹模糊,辩认不清。中午在栖云庵休息,傍晚才回县城。
毛泽东
小憩半山亭
1932年6月到年底,蒋介石三次“围剿”失败后,对中央苏区採取守势,中央苏区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发展的时期,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者盲目乐观,制订了“攻打赣州”等城市的盲动主义路线。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利用敌人进攻的间隙,在巩固苏区的基础上,集中红军主力向白区推进,扩大根据地。
1932年8月22日,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部分官兵从宜黄翻过英蓉山经石坪来到麻姑山。中午时分到达半山亭,毛泽东和随行人员在半山亭稍事休息,吃了午饭后在半山亭察看南城地形。下山后,毛泽东同罗荣桓、左权、罗炳辉等沿着黄家围、姚家巷到达大竹山。当时,南城县城集结许克祥、毛炳文等部17个团的兵力,还有南丰、黎川等县的地方保全团。县城城墙高,登高山上有碉堡和土围工事,土围,大竹山前是一块开阔地,根据这种地形,毛泽东在大竹山密林中开了一次战地会议,研究打不打南城的问题,最后“周恩来、毛泽东、朱德乃决计不攻南城,改令红军在南城、南丰、宜黄一线分兵筹款和发动民众。”当天晚上毛泽东住在麻岭下危家祠堂。
交通信息
乘坐动车或者开汽车到达南城县,再乘坐当地计程车或包车前往景区,也可自驾前往。
火车站可乘坐10路公交、县城可乘坐2路公交至麻姑山游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