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範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行管理,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促进安全生产和运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行管理办法》。该《办法》于2012年2月17日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局以深城管〔2012〕35号印发。《办法》分总则、一般规定、计量与收费、填埋作业、设施及安全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综合利用设施、附则8章38条,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行管理办法
- 目的:防治环境污染,提高服务效率
- 发布单位:深圳市城市管理局
- 日期: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七日
通知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印发《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深城管〔2012〕35号
各有关单位:
为规範本市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行管理,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促进安全生产和运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我局制定了《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行管理办法》,现予印发施行。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七日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行管理办法
办法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範本市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行管理,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促进安全生产和运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
本办法所称“建筑废弃物受纳场”(以下简称受纳场),是指经环卫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依法批准设立、填埋处理建筑废弃物的场所。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三条 受纳场或者受其委託运行单位(以下简称受纳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设计标準或者规範、监管协定或者委託运营契约的要求,制定运行管理方案。
运行管理方案包括作业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环境污染防治制度、员工管理制度、应急制度。
应急制度包括场内及周边环境污染快速处理、场内安全事故处理、场内设施损坏快速修复等。
第四条 受纳场受纳新建、改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以及装修房屋等施工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砖瓦、混凝土和建筑余土等建筑废弃物。
受纳场禁止受纳工业垃圾、其他生活垃圾及其他危险废物。
第五条 受纳单位应当保持场内道路畅通、乾净,规範设定交通标誌,危险路段应当设定危险标誌。
受纳单位应当控制受纳场区作业面,对填埋完毕的区域应当先行复绿,作业区以外禁止裸露土层。
第六条 受纳场应当24小时对外开放,但遇颱风、暴雨等特殊情况,经主管部门同意的,受纳单位可以临时关闭出入口,停止受纳建筑废弃物。
第七条 受纳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保障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待遇,为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劳保用品。
工作人员应当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统一着装,佩带安全标誌,规範作业。
第八条 受纳单位应当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快速、妥善处理公众投诉。
第三章 计量与收费
第九条 建筑废弃物处置费用的缴纳方式及标準按照我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进场的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必须取得主管部门核发的城市建筑垃圾準运证或者本市规定的其他準运证件,携带运输联单。
受纳单位应当登记进场运输车辆的车牌号、进场时间、载重量和缴费金额等信息,核实联单运输信息,相关信息应当保存5年。
第十一条 受纳单位应当对进场建筑废弃物準确计量并按月製作报表。
受纳场出入口应当安装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标準、规範规定的地磅和监控视频,并经检测合格方可使用,视频信息应当保存3个月。
受纳单位应当定期检查计量、监控系统,以确保计量数据準确、可靠。
第十二条 电脑、地磅等计量设备出现故障时,受纳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备用设备,保证计量工作正常进行。无法电子记录的,应当人工记录,设备修复后应当及时将人工记录数据输入电脑,保持电子记录完整準确。
第十三条 受纳单位应当採用IC卡刷卡等电子缴费方式,避免现金交易及乱收费现象。
受纳单位应当按抽检进场的建筑废弃物成分,发现违法倾倒行为立即取证,及时通知辖区城管执法队伍进行查处。
第四章 填埋作业
第十四条 受纳单位应当制定填埋作业计画和年、月、周填埋作业方案,实行分区域单元逐层填埋作业。
填埋作业计画和方案必须符合施工设计和主管部门的要求。
第十五条 填埋区作业单元应当控制在较小的面积範围,减少扬尘污染,并配置必要的应急作业单元。
第十六条 填入填埋区的建筑废弃物应当及时进行推平、碾压等处理。建筑废弃物推平后,填埋厚度每达到1米应当碾压1次,并符合施工设计的密实度要求。
第十七条 填埋作业区填埋高度不得高于设计标高,边坡坡度应当符合设计要求,在必要的区域应当设定标高指示桿。
第十八条 受纳单位对于含水量较高的弃土应当採取晾晒及混合乾土填埋碾压等措施,按设计要求分片区填埋。在非水源保护区,可採取与混凝土块、砖渣和碎石等无害建筑垃圾混合分区填埋的方式。
对于含水量较高的弃土处理能力达到饱和时,受纳单位应当停止受纳含水量较高的弃土,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第十九条 受纳单位应当根据日均处理量和可能出现的生产任务突增情况,在填埋作业区配备保证受纳场正常运作的作业器械,确保正常情况下进场的车辆在30分钟内倾倒完毕。
第二十条 受纳单位应当对完成填埋的区域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及时进行简单绿化,防止水土流失污染环境。
第五章 设施及安全管理
第二十一条 受纳单位应当在受纳场配备如下设施:
(一)进场道路、沖洗槽、截洪沟,排水沟、沉砂池等基础设施;
(二)生活和管理设施;
(三)消防和安全防护设施;
(四)通信、监控设施;
(五)停车场及其他必要的设施。
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抽查配套设施状况,督促受纳单位按要求定期检查维护。
第二十二条 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受纳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督促受纳单位整改。
第二十三条 挖掘机、推土机等特种机械的操作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电器、机电设备、电器控制柜的操作和检修应当执行电工安全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 受纳单位应当制定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定期组织员工教育培训和安全演习。场区发生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处理预案。
第六章 环境质量管理
第二十五条 受纳单位应当加强受纳场的环境管理,採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防止受纳场废弃物产生二次环境污染。
第二十六条 受纳单位应当每年委託具有法定资质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对场区及周边大气、水体和土壤进行污染物监测,定期对作业区的密实度进行检测,监测和检测结果及时报送主管部门。
场区各种污染物监测方法和标準参照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準、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準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受纳单位应当控制“四害”,对受纳场作业区每月至少消杀1次,并对消杀效果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消杀方案。
第二十八条 受纳单位应当做好场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对作业区和进场道路至少每小时进行1次洒水降尘。
第二十九条 受纳单位应当在出口设定沖洗槽和高压沖水枪,安排专人负责出入口沖洗保洁工作,保持车体整洁,防止车辆带泥上路。
沖洗槽每天至少换1次水,并对水槽和沉砂池内的泥沙进行清理。
第三十条 受纳单位负责场区硬底化道路和场区外3公里範围内市政道路的保洁工作,路面有泥土污染时应当及时安排高压沖水车进行沖洗。
第三十一条 受纳单位应当将夹杂在建筑废弃物中的零星生活垃圾和其他废弃物进行分拣,运送至指定场所处置。
第七章 综合利用设施
第三十二条 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以下简称综合利用企业)在受纳场内设定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的,应当在进场前提出书面运营方案。
综合利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与受纳单位协调统一,服从受纳场整体运行管理要求,接受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可综合利用的建筑废弃物应当优先调度至综合利用设施原料堆放区,当综合利用设施生产能力达到饱和时方可採取填埋方式处理。
第三十四条 综合利用企业应当按照分选、破碎、资源化再利用等工序,对综合利用场区进行合理分区,包括建筑废弃物堆放区、分选处理区、转运调配区、破碎及分选区、深加工区等。
第三十五条 综合利用企业应当对厂区内的场地进行维护管理,不得将场地用于租赁或者其他与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无关的经营性活动。
第三十六条 综合利用企业不得随意更改场区规划,或者设定处理能力达不到受纳场受纳能力的设备。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监管协定、委託运营契约的约定对受纳单位、综合利用企业进行处理,或者移交有权机关依法查处。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本办法施行前已设立的受纳场应当在本办法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依照本办法完成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