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均包括助理医师,下同)资格考试大纲是编写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複习指南及习题集的唯一依据,因此我们认真研究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弄清大纲对各知识点的要求,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整地体现在複习指南及习题集中。本着简洁方便的原则,大纲没有要求的,複习指南及习题集儘量不要有其内容,以便考生複习。 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複习指南及习题集分别成册,即《中医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複习指南》、《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医师资格考试複习指南医师资格考试複习指南》、《中医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 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複习指南完全按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单元、细目编写。 习题按单元列出,习题后附参考答案。 习题集的题型完全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论证中心规定的考试题型。出题要求规範、严谨,不能似是而非、模稜两可,习题与答案要一对应,并确保答案的準确性。习题基本覆盖了複习指南中的要点。
基本介绍
- 书名:2006年中医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複习指南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页数:1287页
- 开本:16, 16开
- 定价:170.00
- 作者:2006年中医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複习指南编委会
- 出版日期:2006年3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801569539
- 品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图书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针灸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诊断学基础
传染病学
内科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规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针灸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诊断学基础
传染病学
内科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规
文摘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係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的,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繫的。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繫五体、五官九窍等的五个生理系统,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从而形成人对自身的有机的整体性认识,并体现于生理、病理和诊治等各个方面。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範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範围,即是病理性反应。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係,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複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在病理上,则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徵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係,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还应掌握病与证、治的关係。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由于一种病可以出现几种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所以临床治疗时,即可採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採取同一方法治疗。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係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的,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繫的。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繫五体、五官九窍等的五个生理系统,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从而形成人对自身的有机的整体性认识,并体现于生理、病理和诊治等各个方面。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範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範围,即是病理性反应。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係,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複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在病理上,则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徵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係,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还应掌握病与证、治的关係。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由于一种病可以出现几种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所以临床治疗时,即可採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採取同一方法治疗。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