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融合从中医理论基础与西医理论基础层面上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使中医与西医融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西医融合
- 词性:名词
- 正文:中西医结合曆程
- 主要:以西医诊断
释义
中西医融合就是从中医理论基础与西医理论基础层面上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使中医与西医融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结合曆程
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採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④90年代以后通过分子医学和基因工程水平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例如将西医的疾病不同阶段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结合,分析通过中医手段和方法治癒后的机理和分子水平实验数据。⑤进入21世纪来,随着总结五十来中西医结合现状不尽如意,人们将中西医结合的眼光转向中西医融合。即是从中西医理论基础上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将中医的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与西医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上统一,将中医的阴阳五行巨观理论与西医的解剖微观理论统一结合,同化中医、西医理论基础,变成新的一门科学。例如,就像将红光与黄光揉和,变成绿光一样。
融合概念
中西医融合概念:
就是从中医理论基础与西医理论基础层面上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使中医与西医融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中医医学模式: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西医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中西医融合理论医学模式:天文-地理-社会-人事-生物-生态-生理-病理-养生-治疗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困惑
中西医结合困惑: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的特色性医学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2012年中西医学无法结合。不但没有结合好中西医学,反而分裂、对立和隔阂了中西医学。中西医学本来都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体的科学,应该可以找到结合之处。
遗憾的是,非但没有结合好,反而将一个好端端的人类医学极大贡献的中医学引入歧途。强制性地用西医的微观思维整合中医的巨观思维,无异于走光的波粒二相性大争之路。大家都知道,争论了近300年之久的以惠更斯为代表的光的波动性与以牛顿为代表的光的粒子性,谁都想以自己的理论统一对方。遗憾的是总是解释不科学,直到同样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用光的波粒二相性结束了这一伟大之争。
结合现状
中西医结合现状:
中医阴阳五行易经巨观思维与西医器官解剖结构微观思维完全不同,儘管同是研究于同一个人体,但是,研究的角度不同。
中医的黑箱模糊巨观思维就像是从人的背面研究人体,由于没有藉助显微工具,而且只看到人体的后脑勺和背面的模糊形象。所以,只能发挥想像力,藉助巨观辨证思维解释人体,自成体系,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西医的显微清晰微观思维就像是从人的前面研究人体,由于藉助显微工具,而且清晰地看到人体五官和五官的集合处大脑结构,儘管至今还没有研究透彻大脑的结构实质和全部功能。但是,无需发挥想像力,藉助显微工具可以很好解释人体,也是自成体系,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中国的中西医结合没有产生一个新的理论,很好地将中医的巨观思维与西医的微观思维结合在一起,只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结合,没有实质上的意义上的结合,使得中西医固有的专业人士越结合越模糊,越结合越排斥。
新理论
人们呼唤一门新的科学,即中西医融合理论,从中医阴阳五行和西医解剖神经层面上统一结合,在实践上偏离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同时偏离西医的化验检查思维,用一种新的监测和检测手段全面解释人体,改良中药和西药,最好是从心理疗法和食疗这两个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上预防、保健康复人体,治疗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破坏性手段和方法之一。
中西医融合新理论基础
中西医融合 | 中医 | 中西医融合 | |||
阳 | 阴 | 五行 | 西医 | 中医 | |
西医 | 运动系统 | 内分泌系统 | 肝系统 | 结缔组织 | 肝主筋 |
神经系统 | 循环系统 | 心繫统 | 血液组织 | 心主血液 | |
免疫系统 | 消化系统 | 脾系统 | 肌肉组织 | 脾主肌肉 | |
皮肤系统 | 呼吸系统 | 肺系统 | 上皮组织 | 肺主皮毛 | |
生殖系统 | 泌尿系统 | 肾系统 | 神经组织 | 肾主骨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