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东端,辖38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人,是全省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东端人口最多的县级区。凉州历史悠久,教育源远流长。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区”的战略,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过各级领导、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成绩斐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凉州区教育局
- 地理位置: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东端
- 辖区:辖38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
- 人口:100万人
教育发展
基础教育长足发展。1985年,全区普及了初等教育。1995年,“两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1996年,被原国家教委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实现“普九”的县、市、区之一。近年来,狠抓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工作,目前,全区初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99%以上,国中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98%以上。全区共有中国小570所,其中国小492所,初级中学66所,完全中学12所;在校学生19.9万人,其中国小12.6万人,国中6.2万人,高中1.1万人。为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2000年,成立了全市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也进一步扩大,2001年,境内有1所学校被确定为省级示範性高中,3所学校被确定为市级示範性普通高中。
幼儿教育发展迅速。1980年以来,在政府办园的同时,部门、集体及个人积极兴办幼稚园,开设学前班,形成了以市区办园为示範、乡村办园为主体、企业及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幼儿教育格局。目前,全区有幼稚园361所,在园幼儿2万多人;学前班199个,在班儿童4400多人。4~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0%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各级各类幼稚园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幼教队伍专业化程度及业务素质大大提高,全区有16所幼稚园达到二类及以上标準。
职业教育异军突起。为使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从1983年起,积极改建和兴办农职业中学,逐步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子。目前全区有职业中专、中学5所,在校学生1200多人。同时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大部分农村初级中学开办了“三加一”职业班,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成人教育日趋完善。1988年,经省、地验收,全区达到了“基本扫除文盲单位”标準。之后,各乡镇、村相继创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490多所,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农民达10万多人次。1994年,凉州区被原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1995年,全区达到国务院颁布的“基本扫除文盲标準单位”。目前全区有24所乡镇农技校达到省颁“丙级”标準。成人中、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参加自学考试、上电大及成人大中专院校接受继续教育的干部、职工成千上万,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区及乡镇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小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53所学校建起了教学办公楼,大部分的学校实现了校园的绿化、美化和硬化。同时,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全区中国小基本配备了电视机、录放像机、投影仪、录音机等电化教育教学设备,装备计算机4500多台,建立用于远程教育的卫星地面接收站400多座。建成了凉州区教育网,部分学校还建起了校园网。
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近几年,在全区中国小教职工中开展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活动,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和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目前,全区共有教职工8400多人,
其中本科学历700多人,大专学历3000多人;高级职称的110人,中级职称的2000多人。先后有200多名教师受到国家及省、部级表彰奖励。积极实施教师“康居工程”,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教师新村”。近年来,共修建教师住宅楼44幢1700多套,城镇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11平方米。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範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艺术、体育卫生教育和科技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在中国小中开展了评等定级、晋等升级和教育督导等综合评估活动;强化了教研工作,确定了“科研兴教、教研兴校”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学法指导等课题实验。近年来,有6项教研成果在全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为高、中等院校输送学生3万多人。2001年,高考录取人数达2500多人。
内设机构
党政办公室
综合直辖区委机关的重要政务、事务;草拟教委综合性的重要文稿;负责主任办公会和行政会议的组织安排及会议议定事项的督办工作;主管机关公文处理及文秘档案和机关及教委直属各单位综治工作;负责民众来信来访和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负责教育宣传工作;负责机关行政事务、后勤服务工作;负责机关及直属单位的计画生育工作。负责党委会的组织安排及会议议定事项的督办工作;负责草拟党委的文稿、档案管理工作;负责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及违纪案件的立案审理、查处工作;负责机关和委属单位的党组织工作;负责督办市委、人大、政协安排布置的有关工作;参与市直学校、幼稚园和由教委管理的其他事业单位、乡镇学区辅导站、中学领导干部的考察、考核工作;负责工会、妇联、共青团、少先队、老龄委、教协和关工委工作。
基础教育科
综合管理全区普通教育工作;拟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计画;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有关教育法律的实施细则;指导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和落实课程计画、教学大纲;负责全区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负责草拟全区教育工作安排意见和总结报告;负责中国小、幼稚园的设立、变更、撤销的论证、审批、申报工作;负责全区中国小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指导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指导中国小的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指导全市幼儿教育工作;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负责中国小教材征订管理工作;负责教育统计工作;组织全区高、国中毕业会考工作及城区高、国中招生考试、录取工作;指导学校国防教育、法制教育、人口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和中学生军训工作。
职业技术教育科
负责统筹规划与协调全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参与职业技术学校设定、变更和撤销的论证和审批工作;负责城市社会力量的各类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班的审批、考核、发证等工作;指导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教学、体育、卫生工作和教材建设;指导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招生工作和学籍管理工作;指导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负责职教师资招生的预选工作;负责职业技术教育各类数据的统计和报表工作;负责全区初、高中职业技术教材的编写和征订工作;参与农村教育综改革工作。
成人教育科
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全区成人教育工作;制订全区农民教育和职工教育规划,负责填报成人教育报表;负责全区实用技术培训及高标準扫盲工作;负责农民中等专业学校招生、管理、考核、发证等工作,参与和组织区农业广播学校的招生及考试工作;负责农村社会力量办学的审批、考核、发证等工作;负责农民教育经费和"燎原计画"贷款、初高中毕业生培训费的管理工作;负责编写成人教育教材;负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人事科
负责全系统人员调配工作和各类学校的机构编制;管理本系统劳动工资工作;负责民办教师管理工作;负责教职工离退休申报工作及离退休教职工的管理工作;负责师範类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和转正定级(定职)工作;指导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负责教师职称评审的组织管理工作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统筹规划中国小和职业技术学校及教师进修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市属学校、幼稚园及乡镇学区辅导站、中学领导干部的考察、考核工作;按照管理许可权及程式承办行政任免工作;参与各类学校的设立、变更、撤销的论证、审批、申报工作;负责各类学校和幼稚园教师的培训和学历达标工作;负责中国小校长培训工作;负责教育系统评模选优工作;负责中国小特级教师评定的申报工作;管理教育系统人事档案;负责统计人事、劳动工资报表;协助做好违纪干部的查处工作。
财务科
负责全区教育系统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工作;负责全区教育事业费的预算、决算和预算外资金及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负责城乡教育费附加征管用的审计及统计工作;管理有关教育专项资金;负责全市教育基建、维修项目的监督、检查和验收工作;负责教育系统各种收费标準的管理工作;参与各类学校的设立、变更、撤销和发展规模的审批、申报工作;负责本系统的财务内审工作;负责义务教育互助金和中国小、幼稚园教师奖励基金的徵集、管理、使用工作;负责财务档案管理工作。
教研室
主要负责教学研究,教学指导,业务管理,师资培训 。
招生办公室:主要负责普通高校、中专,成人高校、中专的招生工作和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督导室
负责督导检查下级人民政府和学校对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负责评估下级人民政府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指导下级人民政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映下级政府、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同级和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情况,提出建议等。
电大工作站
:负责全区电大工作,管理直属教学班工作,组织电大考试工作。
电教馆
主要负责宣传、贯彻电化教育的方针、政策,指导本区的电教工作;开展电教理论、方法等研究,推广电教工作经验;向电大工作站、电视中专班录製提供教材;培训电教人员;用电教手段传递教育教改信息。建设、管理和维护凉州区教育局远程教育信息中心等。
职教中心
管理全区中国小勤工俭学和校办工厂、农场;管理教委直属印刷厂、纸箱厂、经销部;办理教育系统待业青年证及劳动就业工作。
地理位置
地址:武威市凉州区东大街文昌路
凉州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