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七团学校始建于1962年10月,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的努力,尤其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全团基础教育发展迅猛。学校现有学生900多人,在岗教职工8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49人,初级职称30人,无职称5人。
学校占地总面积89.25亩,其中运动场25.5亩(1.7万平方米),校园63.75亩(4.25万平方米)。现有楼房5栋,其中国小教学楼一栋,建成于1987年8月,面积3400平方米;国中教学楼一栋,建成于1994年12月,面积1256平方米;学生餐厅一座,建成于1995年8月,面积639平方米;综合教学楼一栋,建成于1999年8月,面积1206平方米;学生宿舍楼一栋,建成于2003年11月,面积1242.31平方米。学校现有图书室1个,阅览室3个,微机室2个,物理、化学、生物、国小自然实验室各一个。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九师一六七团中学
- 简称:一六七团中学
- 创办时间:1962年10月
- 学校属性:本科高校
- 主要奖项: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 占地面积:89.25亩
发展历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九师一六七团中学(简称一六七团中学),位于新疆额敏县克孜布拉克(麦海因)镇。校园面积59363平方米,建筑面积9542平方米。
一六七团中学创建于1962年3月,前身是原农七师三管处二分场国小。1963年正式定名为麦海因农场子女校。
一六七团中学,随农场的发展而发展。
1962年3月塔额总场二分场(麦海因农场前身)建校,校址在现额敏县二支河场部,开设一至三年级3个班。1962年4月22日边民外逃的“伊塔事件”发生后,4月23日周恩来总理命令兵团政委张仲翰,立即组建一支高质量的队伍,分赴边境第一线,维护社会治安、恢复生产、代耕、代牧、代管,着手在中苏边境建立国营农场群。 5月12日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委託,我团干部职工800余人奉命到现团场辖区内进行“三代”。10月将原农七师三管处二分场国小及在三管处子校就学的五分场学生随迁至麦海因农场机耕队,开设一至四年级4个班,学生74人。
属三管处教育科管理。1963年3月,搬至农场六队(现农一连),设定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152人。随着逐年团场职工子女增加,各基层单位陆续建立国小,先后曾建立14所国小,同时存在的只有13所。1962—1966年团场只开办国小。1966年9月,成立国中部(当时叫农中),设1个班,教师2人。1974年开设高中班1个,中学共7个班,学生394人。至此,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76年有5个连队设立国中班,中学增加到6所。1980年发展到1168名在校小学生、128名教职工。四所国中在校学生690名,一所高中在校学生104名,教职工68名。1981年有三所中学,国中、高中在校学生766人,全团教师达到204人(达到建团40年来的峰值)。1982年,连队国中部全部集中到团中学就读。1993年,新高一由师中学统招。至此,一六七团中学只设国中部。1985年9月,国小部与中学分离成立一六七团中心国小,1990年9月连队国小全部撤消,师生全部集中团中心国小实行集中办学。1990年7月,团建立幼稚园,9月份正式招生。1992年7月,中心国小与团中学合併。1994年9月,团幼稚园併入团中学。至此,一六七团中学成为集幼儿、国小、国中、职教、农广校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
所获荣誉
一六七团中学自1984年到2000年培养国中毕业生2354人;自1977年到1998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18人;自1992年到2007年为师高中输送新973人。根据学校统计自1983年到2006年学校教职工获各种奖励94人次,其中省级8人次、兵团级15人次、师级67人次。自1997年到200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700人次,其中国家级177人次,省级598人次,地师级22人次。自1992年到2007年教师发表论文156篇,其中国家级24篇、省级43篇、地师级89篇;自1995年到2006年教师讲课和课件製作获奖32人次,其中国家级一人次,省级15人次,地师级16人次。一六七团中学自1990年到2007年获各类表彰63次,国家级1次、兵团级4次、师级8次,团级48次。自1990年到2007年在各类竞技体育比赛中获3次第一名、5次第二名、4次第三名。
自1997年通过“两基”达标验收以来,一六七团的教学质量在不断的提高,教学秩序井然有序,师资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学校的管理也日趋规範,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在1999年、2001年、2002年、2005年被师评为“文明单位”;2006年被师评为“先进学校”。2007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被师评为“先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