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的全称为3rdGeneration,中文含义就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数字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而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数字手机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受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3G通讯
- 全称:3rdGeneration
- 中文含义:第三代数字通信
- 功能: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
- 传输速率: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
- 技术标準:W-CDMA CDMA2000 TD-SCDMA
- 局限性:要求具有良好的服务质量等
简要介绍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网际网路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路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位元组/秒)、384kbps(千位元组/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三项技术标準:
W-CDMA:英文名称是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中文译名为宽频码分多址,它可支持384kbps到2Mbps不等的数据传输速率,支持者主要以GSM系统为主的欧洲厂商。
CDMA2000:亦称CDMA 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Lucent和后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韩国现在成为该标準的主导者。
TD-SCDMA:该标準是由中国独自製定的3G标準,由于中国的庞大的市场,该标準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支持TD-SCDMA标準。
研发历史
ITU TG8/1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最初命名为FPLMTS(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后在1996年更名为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2000)。1992年,国际电联召开世界无线通信系统会议(WARC),对FPLMTS的频率进行了划分,这次会议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标準制订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是:世界範围内设计上的高度一致性;与固定网路各种业务的相互兼容;高服务质量;全球範围内使用的小终端;具有全球漫游能力;支持多媒体功能及广泛业务的终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对第三代无线传输技术(RTT)提出了支持高速多媒体业务(高速移动环境:144Kbps,室外步行环境:384Kbps,室内环境:2Mbps)、比现有系统有更高的频谱效率等基本要求。2000年10月25日到11月5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 TG8/1第18次会议最终通过了IMT-2000无线接口技术规範建议(IMT.RSPC)。最终确立了IMT-2000所包含的无线接口技术标準。
这次会议的最主要的结论是,通过了IMT-2000无线接口技术规範建议(IMT.RSPC)。将无线接口的标準明确为以下5个标準:
CDMA技术: | IMT-2000 CDMA DS 对应WCDMA IMT-2000 CDMA MC 对应 cdma2000 IMT-2000 CDMA TDD 对应 TD-SCDMA和UTRA TDD |
TDMA技术: | IMT-2000 TDMA SC 对应UWC-136 IMT-2000 FDMA/TDMA 对应 DECT |
各国标準
全球有代表性的3G协定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準,它们都是被国际电联(ITU)写入3G技术指导性档案的。 在日本,NTT DoCoMo的FOMA通信服务採用的就是WCDMA方式。另外,J-Phone于2002年6月开始在东京提供的3G服务也採用的是WCDMA方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三大标準各具优势,并已形成了独自的产业联盟。 WCDMA支持者主要是以GSM系统为主的欧洲厂商,日本公司也或多或少参与其中,包括欧美的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朗讯、北电,以及日本的NTT、富士通、夏普等厂商;CDMA2000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朗讯和后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韩国现在成为该标準的主导者。TD-SCDMA是由我国独自製定的3G标準,如今也已有德国西门子、中兴、华为等厂商支持,并已组成TD-SCDMA产业联盟。
目前,这三大标準已经形成了各自的阵营,其中诺基亚、爱立信为主的欧洲阵营把持WCDMA,北美阵营坚持CDMA2000,而以大唐为主的国内本土阵营则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自主产权的TD-SCDMA。可以说,三大标準在中国各有支持者,联通青睐W-CDMA,移动採用的是国家自主产权的TD-SCDMA,而中国电信使用的是CDMA2000技术。
但毫无疑问,在商用化的道路上,WCDMA已经跑在了另两个标準的前面。据悉,奥地利、日本、芬兰等五个运营商已经宣布推出基于WCDMA技术的3G服务,李嘉诚旗下的“和黄”正在大举进军3G,基于WCDMA的H3G英国、H3G义大利等将很快推出。而与此同时,30多个大规模WCDMA网路也正处于安装/测试阶段,全世界已部署和安装了几万个基站?Node-Bs 。以美国高通为主导厂商的CDMA2000近期也频频出彩,而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大唐已经在川渝建成了3G实验网,加快了TD-SCDMA的研发/测试进程。由此可见,三大标準已经“逼”近中国了。
两大3G协定比较:
WCDMA | cdma2000 | ||
双工方式 | FDD | FDD | |
多址方式 | DS-CDMA | MCCDMA | |
所需频宽 | 5MHz | N×1.25MHz, N=1,3 (可扩展6,9,12) | |
码片速率 | 3.84Mcps | N×1.2288Mcps, N=1, 3 (可扩展6,9,12) | |
帧(frame) 长度 | 10ms | 5,10,20,40,80ms | |
信道码 | OVSF, 512~4(前向) 256~4(反向) | 反向:Walsh和长码 前向:Walsh和準正交码 | |
扰码 | 前向:18位GOLD码 反向:短扰码,取自S(2) 码族:长扰码,24位GOLD码 | 长码和短PN码 | |
导频结构 | 前向:公用或专用导频 反向:专用导频 | 前向:公用\专用辅助导频 反向:专用导频 | |
VBR支持方式 | 变速扩频+多个扩频码 | 变速扩频+多个扩频码 | |
调製方式 | QPSK(前向)/BPSK(反向) | QPSK(前向) /BPSK(反向) | |
基带滤波 | 平方根升余弦, 滚降係数0.22 | 同IS-95 | |
FEC编码 | 卷积码(码长:9, 码率:1/2,1/3); Turbo Code | 卷积码,码长:9, R=1/2,1/3,1/4或1/6; Turbo编码 K=4,R=1/2,1/3或1/4 | |
功率控制 | 快速闭环,开环,外环, 速率:1500Hz 功率调整步长: 0.25-4dB | 开环 闭环(800Hz或 50Hz)功率调整步长: 1.0,0.5,0.25dB | |
基站间 精确同步 | 不需要(同步可选) | 需要 | |
是否跳频 | 否 | 否 | |
语音编码 | 自适应多速率 | 可变速率 |
发展趋势
进入2004年后,3G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3G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局限性。3G网路要求具有良好的服务质量(QoS)、后向兼容性及其与固网的兼容性、以及高速多媒体业务能力等,而现有3G网路与这一目标还有差距;3G终端在多媒体业务支持、延长待机时间、统一套用平台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由于网路质量、终端瓶颈以及缺乏合适的业务模式等原因,体现3G差异化服务的高速多媒体业务发展并不理想。这些限制引起人们对3G网路、终端和业务发展趋势的重新思考。
网路发展趋势分析
1.宽频化
宽频化体现为对无线传输能力的要求。3G系统要求能够支持高达2Mbit/s的传输速率。随着新型多媒体业务的发展、话务量的提升等,对3G系统及下一代无线网路的无线传输速率要求会越来越高,即宽频化是3G网路的基本发展趋势之一。 对于WCDMA网路技术体制而言,R99和R4版本支持的前反向峰值速率可达384kbit/s;R5版本中引入了高速下行数据分组(HSDPA)接入功能,下行峰值速率可高达14.4Mbit/s;R6版本中进一步引入了高速上行数据分组(HSUPA)接入功能,上行峰值速率可高达3.6Mbit/s;R7版本中可能採用OFDM,MIMO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无线链路的传输速率,同时增加系统容量。
对于cdma2000网路技术体制而言,cdma2000 1x的前反向峰值速率可达153.6kbit/s;1xEV-DO Release O前向峰值速率提高到2.4Mbit/s,反向虽然相对于cdma2000 1x没有改善,但在1xEV-DO Release A中,反向峰值速率提高到1.8Mbit/s,同时前向峰值速率也进一步提高到3.1Mbit/s;1xEV-DV的前反向峰值速率与1xEV-DO Release A基本一致。由于1xEV-DO的发展前景相对明朗,目前主要针对1xEV-DO这一发展分支,考虑cdma2000无线传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2005年6月的3GPP2会议上,对下一代EV-DO网路功能要求进行了研讨,对採用OFDM多载波方案和MIMO多天线技术达成了共识,以提供与WCDMA R7相媲美的频宽无线传输。 由此可见,不但同属于cdma2000标準系列的1x EV-DO和1xEV-DV在峰值速率的设计上是一致的,而且分属于不同3G技术体制的1xEV-DO与HSDPA在前向峰值速率设计上也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由共同的业务需求决定的。
2.网路融合
(1)3G网路融合的要求
ITU最初希望全球统一3G标準,其中包含了3G网路融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3G网路的后向兼容性。为了保护2G网路投资,降低3G网路业务运营的风险,在3G标準的制定中,要求考虑从多种标準的2G网路向3G网路的平滑演进。
②3G网路与固定网路的兼容性。为了实现移动业务与固网业务的融合,实现业务的无缝覆盖和多种网路资源的共享,降低业务运营和网路维护的成本,在3G标準的制定中,要求考虑3G网路与固网的互通问题。儘管目前存在多种3G技术标準,但是不同3G技术标準网路之间,以及各种3G技术标準网路与固网之间的互通仍需逐步解决。
(2)3G网路融合的方向
3G网路的融合也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走向三网融合的第一步。从基本功能架构上看,传统网路从上向下大致可分为业务网、承载网和传输网三部分;3G网路融合固网与移动网后,网路架构从上到下大致可分为业务套用层、业务控制与交换层和承载与传输网路。其中,业务套用层面包含传统业务网中有关业务套用及其套用平台;业务控制与交换层完成传统业务网的呼叫控制、会话管理、用户管理等功能;传统承载网中的信令控制与数据承载功能分别由不同的逻辑实体实现;传统的传输网则由多种传输协定逐渐向IP传输和ATM传输并存、进而统一到IP传输这个方向发展。由此归纳出3G网路融合的方向,即开放的业务套用平台,节省业务开发时间和成本,实现多厂家业务套用设备的互通;统一的业务控制与交换层,採用IMS实现移动网与固网业务上的融合;以IP为核心的承载与传输网。下面重点针对控制层面IMS的实现和承载网的全IP化展开分析。
①IMS
目前的电信网路体系结构由多个相互独立的垂直业务体系组成,如VoIP、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等,不同的网路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业务。这种点到点形式的传统网路结构——“终端—网路—套用”不利于运营商简单、快速引入新业务以及业务之间的互动。而下一代融合网路的演进方向是“多种终端—多种网路(统一控制核心)—多种套用”的网路体系结构,不同业务能够同时进行和互动。基于IMS的融合体系结构正是应这种融合需求产生的。
IMS是用于提供多媒体业务呼叫控制功能的子系统,该子系统与用户的接入方式无关,并能为多种上层业务套用平台提供统一的呼叫控制。IMS通常还具有多用户属性管理功能和媒体管理功能。
IMS目前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能处理多大的容量,二是如何保证网间通信的安全,三是对用户数据的分布。
②全IP化
承载网的全IP化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对现有网路进行全IP化改造。以1xEV-DO无线接入网的全IP化改造为例。目前,1xEV-DO无线接入网主要採用ATM传输协定,提供可靠的传送和良好的QoS保证。不过,从系统可扩展性、节约网路建设成本等方面考虑,以IP为核心的承载与传输逐渐从分组核心网向无线接入网渗透,并将最终成为无线接入网链路层协定的主流。在无线接入网的IP化方面,需要重点考虑IP QoS的保证、系统容量的改善、寻呼策略的设计等问题。
●在新技术标準中直接採用全IP化设计,以提供对不同传输业务的汇聚功能,如WiMAX。WiMAX作为一种无线城域网技术标準,在目前全球缺乏统一宽频无线接入技术标準之际,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城郊、农村、偏远等地区以及利用xDSL,Cable Modem方式不能有效覆盖、不便于和不值得部署有线网的区域,大有用武之地。在802.16a基础上增强改进的802.16e标準,将有利于有效延伸WLAN的连线,推进热点地区及家庭域SOHO等小型办公区域的WLAN的有效发展,WiMAX与WiFi,3G在相当长时间内将会互补共存,并在重叠区有一定程度的彼此竞争,保持这些系统套用之间的有效互联互通及增强其自身竞争力亦是WiMAX面临的重要任务。
3G终端发展趋势分析
移动终端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其套用也日益多样化,对整个系统的软硬体资源要求不断提高。移动终端除了具有简单的话音通信功能外,还具备数据通信和数据计算功能,要求採用单独的移动终端作业系统,完成系统资源的调度和管理,并为上层套用软体平台提供服务。下面结合具有上述特性的移动终端的逻辑结构,介绍3G终端的发展趋势。
1.终端定製
以往的移动业务多集中于语音和简讯,运营商在终端製造方面没有太多的契合点。随着移动话音市场趋于饱和,运营商将目光逐渐转向移动数据增值业务,而数据业务的真正潜力并不只是简讯等通信形式,而是移动通信与商务、娱乐等套用的融合,这要藉助于终端的改进来实现。数据业务的使用与终端规範标準相关。一方面,运营商要求介入终端标準定製,寻求更好的终端标準支持自己推出的业务;另一方面,终端厂商要求结合运营商需求,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终端产品。两方面相互配合,有助于解决日益显现的运营商业务创新与终端厂商生产滞后之间的矛盾。纵观全球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在不遗余力地推广个性化无线数据业务的同时,移动终端的定製化战略已成为发展趋势。运营商进行手机定製是协调整个产业链有序合理髮展的手段。从运营商自身的角度来说,终端定製是为了促进数据业务的推广,提升客户满意度;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说,运营商可以通过定製手机介入终端价值链,促进电信运营、终端製造、增值业务开发、渠道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整合。
2.开放的业务套用平台
3G业务发展主要由市场需求驱动,市场需求决定业务,业务决定技术,所以业务标準的发展往往落后于市场需求,这就造成一些被市场接受的业务,其设备在进入市场之前,缺乏统一的互操作性标準。用户通过终端体验各种新业务,由于终端採用的业务标準不统一,造成不同品牌终端在业务互通中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业务的使用效果。这些在用户看来是终端的问题,其实背后反映了业务标準化的问题,当然也包括终端套用平台的统一问题。所以,推进业务的标準化,实现开放的终端业务套用平台,是3G终端的发展趋势之一。
3.智慧型终端
传统的移动终端硬体结构简单,软体功能有限,主要用于提供语音业务和简单的数据增值业务。为了更好地支持第三方开发的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业务,要求移动终端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和业务支持能力,智慧型手机由于基于商用作业系统和具有丰富的业务处理及连线功能,可以很好地实现通信、电脑和网际网路的融合,从而提高终端用户对移动多媒体通信的体验。相对于传统移动终端,智慧型终端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它将为新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高效的平台,可以更快速、有效地开发各种个性化、优质的多媒体业务。
4.双模/多模终端
多种3G技术体制的共存决定了未来将是单模、双模和多模终端共存的局面。目前,市场上已有GSM/WCDMA,GSM/cdma2000,cdma2000 1x/1xEV-DO双模终端。随着晶片集成度的持续提高,在终端中同时集成多种不同协定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以前,双/多模多用来实现跨网漫游或补充覆盖的战术性解决方案,而未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来解决网路技术体制的升级问题。实际上,从终端上解决技术体制升级要远比从系统设备上解决容易得多。系统设备的升级要兼顾现有设备的投资,而更换终端却容易得多。目前,部分运营商和厂商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共同推进双/多模终端和晶片的研製步伐。
5.低功耗手机和高能电池
由于3G手机对多媒体功能的要求较高,而彩屏、摄像头、蓝牙、游戏和流媒体等功能或套用耗电量较高,加之3G手机的外形越来越小巧、轻薄,手机电池的体积也在减小,导致大部分3G手机都面临着电池容量小,待机和操作时间短等问题。现阶段,3G手机配备的电池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可以通过改进手机晶片的节电技术或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进一步提高手机的待机时间,使得多媒体3G手机待机时间和通话时间逐渐接近甚至超过目前2G手机的水平。与此同时,目前世界各国的厂商都在全力进行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燃料电池的研製,预计到2006年首部採用燃料电池的手机将会商用。总体来看,锂离子电池近期仍是主流、燃料电池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G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1.3G业务的发展特点
①业务继承性
3G业务的继承性体现在3G业务与2G/2.5G业务之间的关係中。从3G网路能力来看,3G网路几乎兼容现有所有2G/2.5G网路业务;同时考虑到业务开发的滞后性、保护网路投资、降低业务开发和市场培育成本等,运营商也希望将2G/2.5G网路业务平稳过渡到由3G网路提供,或者在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保证用户的服务体验的前提下,通过其他技术手段以较低成本提供已有的业务。比如,传统的话音业务,在2G/2.5G网路中多基于电路承载,虽然业务服务质量有很好的保证,但是资源占用率高,运维成本也高,而且在IP技术在通信网路中越来越占据统治地位的今天,基于电路承载的话音业务逐渐被基于IP承载的话音业务取代。 3G业务的继承性同时也体现在2G/2.5G分组数据业务的平滑演进方面。在2G/2.5G网路上提供的分组业务,都可以由3G网路提供。3G网路所具有的相对较高的频宽、完备的业务体系架构、多媒体业务能力等,3G网路将能提供更好的业务服务质量。目前,在2G/2.5G网路上开展较好的短讯息业务、彩信、彩铃、音乐下载等分组业务,无需改变任何业务形态,即可在3G网路上运行。这也体现了3G网路在业务套用上的后向兼容性。
②业务扩张性
3G网路融合的方向之一是全IP化。移动网全IP化意味着移动网与网际网路的融合,在网际网路上运行的各种业务,也可以通过移动网提供。移动运营商可以独立提供类似于网际网路的业务,也可以将移动网作为网际网路的无线延伸,提供无线网际网路业务的接入,由第三方提供业务套用。当然,由移动网提供的多数分组业务,也可以由其他无线接入方式的网路来提供,比如WLAN,WiMAX等。 3G网路融合的方向之二是移动网与固网业务的融合。这种业务融合主要通过移动业务向固网业务的扩张体现出来。行动网路提供广域的覆盖、良好的计费和安全性等,其缺点是所能提供的传输频宽相对受限;WLAN可以提供较高的接入速率,但是在计费、安全性以及覆盖範围等方面相对受限;PSTN可以提供良好的话音业务,但是基于电路承载,运维成本高,也不符合电信网全IP化发展趋势。所以,行动网路与多种固定网路之间总体上呈现互补关係,局部存在竞争关係,体现在业务的提供上,可以通过双/多模终端来实现同一类业务在不同无线网路中的接入,用户感受上没有什幺差别。比如,英国电信採用蓝牙和GSM的双模手机Bluephone,在室内通过双模手机接入到蓝牙网路,在室外则通过双模手机接入到GSM网路。
移动业务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移动业务向其他网路或媒体领域扩展,这也符合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融合的大趋势。3G网路融合是三网融合的重要一步。随着行动网路能力的提升,原本通过广播电视网提供的业务,现在已经或将能通过行动网路来提供。一个典型例子是韩国SKT联合多家广播电视媒体推出的S-DMB业务,用户签约后,可以通过SKT的CDMA网路上行链路请求广播电视业务,网路侧处理该请求后,通过卫星直接下发或通过地面接收站转发广播电视业务内容。由于卫星下行链路或地面高功率发射链路可以提供较高的下行传输频宽,从而克服了行动网路的无线传输频宽瓶颈。在欧洲、美国和亚太地区,移动运营商也正与设备厂商及服务提供商一道推动手机电视业务的标準化和商用进程。目前看来,儘管手机电视业务的发展可能受到电信监管政策的限制或传统的广播电视运营者的不合作的影响,但是无论从三网融合的角度看,还是从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这都是无法阻挡的。
2.3G业务的影响因素
3G业务发展中面临多方面的问题,比如网路质量差、终端能力不足、业务内容和业务模式脱离市场需求、定价机制和服务机制有待完善等。
①3G网路质量的影响
从3G网路功能角度看,由于技术标準的不完善或厂家设备实现上的差异,使得3G网路与2G网路之间无法实现正常的切换和漫游;由于不同厂家设备之间的互通性差,使得同一种3G技术体制网路之间无法实现互通。在3G网路运营初期,由于3G网路覆盖範围有限,在用户离开3G网路覆盖区后,若因为3G与2G网路之间无法切换和漫游而造成掉话,将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服务体验。
从3G网路性能角度看,由于网路建设时间短,缺乏必要的深度最佳化,网路覆盖、掉话率、差错率、呼叫建立时间等没有达到业务所要求的性能指标。比如,和记黄埔2002年在欧洲刚开通WCDMA网路时,作为新型移动运营商,缺乏行动网路最佳化经验,最初网路质量较差,这对业务的拓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从3G网路的兼容性角度看,若3G网路与2G/2.5G网路之间存在良好的兼容性,那幺2G/2.5G业务不需改变或仅需少量改进就能平稳移植到3G网路上来。3G网路无需重新培育市场即可以迅速提供2G/2.5G业务,获得可观的业务收入。这些业务收入反过来又可以反哺3G网路和业务的发展,从而促进3G产业的健康发展。
②3G终端的影响
终端的定价为业务发展的方向标。3G网路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网路建成后,若缺乏足够数量的用户,则意味着3G建设和运营投资的巨大浪费。儘管高端用户对终端价格不太敏感,但是现有2G/2.5G网路的绝大多数高端用户难以短时间内转移到3G网路中来,而且少量的高端用户也无法支撑整个3G网路的运营,所以必须吸收足够数量的中低端用户,这就要求运营商携手终端厂家在兼顾市场培育和业务收入的前提下,制定适当的终端和业务销售策略。
终端可用性影响用户对业务的黏度。用户开始使用某种新业务时,最初的直观感受非常重要。用户通过终端来体验业务,若终端缺陷多、操作烦琐、界面不人性化等,即使业务价格适当,业务内容富有吸引力,用户可能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继续使用。
用户需求的差异性要求终端趋向个性化。这也是3G业务走向个性化和娱乐化的必然要求。在多数3G网路高度同质化的今天,网路最佳化手段也日益丰富,不同运营商网路能力和质量可能非常接近,基于这些网路所提供的业务也是趋同的,运营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只有不断地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符合不同用户群体要求的个性化业务,并通过个性化终端给予很好的支持,才会极大地促进新业务的推广。
双/多模终端对3G业务发展至关重要。从用户的角度看,双/多模终端有助于克服网路隔离造成的业务市场的分割,从而提供用户服务体验。从运营商角度看,当两网属于同一个运营商时,双/多模终端可以实现两网资源上的共享,弥补单一网路业务覆盖上的不足;当两网分属两个运营商时,双/多模终端实现到两网的接入可以增加运营商的营业收入。
③3G业务模式的影响
一项成功的业务是与良好的业务模式分不开的。资费上的优惠通常只能带来一时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竞争对手的资费跟进,这种价格优势将会迅速消失。这就要求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在开发新业务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新业务模式的设计。业务模式既要与网路、终端和业务自身的特性相适应,又要针对目标用户群体的特点来设计,选择适当的市场切入点来推广业务。比如,Vodafone最初推出的IM业务基于手机用户之间的互发,由于手机输入和存储的限制,这种业务模式并不成功。后来Vodafone与微软合作,藉助于微软MSN Messenger的庞大的用户资源和市场影响力,在不到3年时间内,Vodafone的MSN业务已经拥有3000万注册用户。
3.3G业务开发的要点
①构建前瞻性的业务体系
3G业务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这体现在三个方面:3G网路建设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3G增值业务市场和用户习惯需要一个培育过程;3G业务套用的发展受制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可以通过细分和前瞻性预测用户群体,密切跟蹤预测市场需求,确立服务目标,构建业务体系,不断完善业务架构,分阶段实现业务服务目标,做到平稳、有序的发展业务。分析过去几年移动通信运营竞争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那就是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从网路技术之间的竞争,逐渐体现为业务之间的竞争,而业务竞争又涉及到业务性能、服务模式及服务理念之间的竞争。从网路发展的趋势也可以看出,3G网路虽然没有全球统一标準,但是其所针对的目标业务、採用的核心技术及其网路能力要求等基本一致,不同标準体制的网路之间以及相同技术体制的网路之间的竞争将通过业务来体现。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推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业务,谁就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②终端定製与业务定製相配合
基于市场调查,分析业务需求,确定业务功能要求,根据网路和终端支持能力,设计业务实现方案,同步改造网路和设计新型终端以支持该项业务。在业务开发的基础上,结合目标用户群体的特性,选定适当的业务模式,或对现有业务模式进行最佳化改进。通过这一整套新业务的开发策略,缩短业务开发周期,加快市场培育进程,将业务需求儘快转化为竞争力。
3G通讯在中国
2000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公布第三代移动通信标準,我国提交的TD-SCDMA正式成为国际标準,与欧洲WCDMA、美国CDMA2000成为3G时代最主流的三大技术之一。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併,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併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併入中国移动,国内电信运营商由6家变为3家。
2008年6月2日,中国联通向中国网通提出以协定安排方式对两家公司实施合併,每股中国网通股份将换取1.508股中国联通股份,每股中国网通美国存托股份换取3.016股中国联通美国存托股份。同时,中国电信将以总价1100亿元收购联通CDMA网路。
2008年7月29日,中国电信集团宣布未来三年投资800亿元发展CDMA业务,并提出在三年内把CDMA用户数由目前约4300万增至1亿,届时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占有率将达15%。
2008年10月15日,网通红筹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2008年8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同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开展试商用工作的批覆》,同意中国移动在全国建立TD网路并开展试商用。
2008年10月1日,中国电信开始与中国联通进行C网交割,并于60天内完成。
2008年10月15日,新联通公司正式成立,此次电信重组改革在资本市场层面的工作全部结束。
2008年12月22日,中国电信发布移动业务品牌"天翼",189号段在部分省市投入试商用,全面转型为全业务运营商。
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启动3G牌照发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