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学》是2010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付立宏、袁琳。
基本介绍
- 书名:图书馆管理学
- 作者:付立宏,袁琳
- ISBN:9787307077843
- 页数:401页
- 定价:36.00
-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7-1
- 开本:32开
简介
本书以“基础篇”、“职能篇”、“制度与方法篇”和“套用篇”为架构,简要回顾了管理思想史,界定了图书馆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分析了图书馆战略规划、组织、领导、控制与评价等职能,阐述了图书馆伦理、图书馆政策与图书馆法等管理机制与制度,介绍了图书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与量化管理等管理方法,最后探讨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财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图书馆创新管理等套用领域。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档案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作为图书情治单位管理者和业务工作者的进修读物或培训教材。
研究图书馆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管理科学套用于图书馆而形成的,是现代图书馆学的一个重要
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各个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以及对众多图书馆乃至整个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图书馆管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工作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含义
图书馆管理的含义
下面是在图书馆界流行的一些观点:
第一种说法认为,“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管理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第二种说法认为,“图书馆内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高度协调一致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第三种说法认为,“低耗、高效、优质的管理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第四种说法认为,“符合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管理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第五种说法认为,“图书馆组织管理的系统化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我们将图书馆管理定义为:图书馆管理是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人力、财金、物质资源,通过计画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一系列过程,来有效地达成图书馆的目标的活动。
概括地说,现代图书馆管理的对象就是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管理包括微观管理和巨观管理两个部分。微观管理是对于个体图书馆的管理。巨观管理则是对社会图书馆事业体系的管理。
现代图书馆系统是由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这些构成图书馆系统的要素就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具体对象。
特点
系统化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最新阶段,它具有以下三个显着的特点:
1.整体性:把图书馆看成是一个系统,图书馆的一切活动被看成是一个整体。
2.关联性:图书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
3.均衡性:图书馆系统是一个运动系统。
内容包括
图书馆管理学是研究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各种具体管理和图书馆管理趋势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
1.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理论。
2.图书馆管理过程。
3.图书馆管理方法。
4.图书馆各种具体管理。
热点主题
近20年来,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的主要热点主题包括:
1.图书馆管理理论,包括一般性理论、方法、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竞争战略等;
2.图书馆管理体制,包括图书馆领导体制、管理模式、图书馆法、图书馆政策、图书馆规章制度等;
3.图书馆业务管理,包括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图书馆评估、图书馆统计、计算机套用管理等;
4.图书馆行政管理,包括图书馆领导与决策、思想政治工作、岗位责任制、经费等;
5.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图书馆职业、职称、队伍建设、激励、考核、在职教育等;
6.图书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7.图书馆经营管理,包括图书馆有偿服务、创收经营、产业化理论、公共关係、形象设计等;
8.各类型图书馆管理;
9.网际网路环境下的管理问题。
简史
的形成而出现的。16~19世纪末欧美杰出的图书馆管理者的经验与思想是现代图书馆管理学的基础。法国图书馆学家G.诺德、英国皇家图书馆馆长J.杜里、德国G.W.莱布尼茨等对图书馆管理问题都有所论述。1821年德国F.A.艾伯特第一次提出“图书馆管理学”(library economy)一词,他还撰有《论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修养》,主张要合理安排图书馆内部的一切事务,图书馆应由受过专门教育的专业人员来管理。1839年法国L.A.C海塞出版《图书馆管理学》,认为图书馆学的宗旨是解决最有效地管理图书馆的问题。
1858年英国的E.爱德华兹出版《图书馆回顾》第 2卷,其后半部为《图书馆管理》,对17~19世纪中期的图书馆管理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
19世纪末,图书馆管理研究的中心转移到美国,1887年M.杜威创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管理学院,杜威的图书馆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关心时间和成本效益,把图书馆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提倡图书馆工作的标準化和规範化。同年,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馆长F.M.克伦登着文提出要运用企业管理方法管理图书馆。此后,企业、商业和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逐步被套用到图书馆的管理中。1930年D.科尼发表《科学管理与大学图书馆》,1934年J.P.丹顿首次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研究图书馆的管理。其后,马丁、费伊斯、麦考尔、怀特等分别于1947年、1950年、1953年、1985年出版了《图书馆人员的管理》。1966年R.M.多尔蒂和 E.J. 海因里兹出版《图书馆工作的科学管理》。60年代后期系统理论等现代管理理论逐步得到套用。1977年美国图书馆学家 R.D.斯图亚特、J.T.伊斯特利克合着的《图书馆管理》出版,该书系统地总结了美国现代图书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注意吸收和移植管理科学及其他行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按计画、组织、人事、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论述图书馆的管理。同年美国图书馆学家W.B.希克斯和A.M.蒂林着的《管理多载体图书馆》(中译本改称《现代图书馆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
想全面探讨了在图书馆进行目标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以上两书均被列为美国图书馆学院学生的必读书,具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图书馆管理图

代表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前图书馆管理理论水平的是列宁关于图书馆事业的着作、书信及由他起草和签署的档案、决议、法令、电报等(见《列宁论图书馆工作》)。此外,苏联图书馆管理学方面的着作还有O.C.丘巴良的《苏联图书馆事业组织原则》(1956)、И.M.福鲁明的《图书馆的组织与管理》(1980)等。
在中国,图书馆管理学专着有洪有丰的《图书馆组织与管理》(1926)、马宗荣的《现代图书馆经营论》、于鸣镝的《图书馆管理学纲要》 (1986)、 鲍林涛主编的《图书馆管理学》(1989)、王淑惠的《现代图书馆管理》(1989)等。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图书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管理活动,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图书馆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前者指管理机构或管理者,后者指被管理者,包括人员、藏书、建筑、设备、经费、业务技术以及一国一地区或一系统的众多的图书馆;二是图书馆管理的过程,包括计画、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三是图书馆管理方法,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思想道德方法、激励方法、谘询方法、定量方法等,这些方法渗透于图书馆管理的全过程。
图书馆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①图书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结构、学科性质、相关学科、研究方法与研究任务。
②图书馆管理的概念、对象、範围、目的、类型以及管理的原理、现代管理的特徵等。
③图书馆管理髮展史,包括管理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着作、主要思想以及各个时期图书馆管理的特点与规律。
④图书馆管理职能,包括图书馆计画、组织、指挥、决策、控制与协调等。
⑤图书馆管理方法,包括传统的管理方法与现代管理方法。
⑥图书馆业务管理,包括图书馆人员管理,馆藏资源管理,图书馆建筑与设备管理,图书馆经费管理,图书馆业务技术管理、图书馆工作标準化等。
⑦图书馆领导艺术,主要是图书馆各级管理者的素质、职责、领导艺术等。
⑧图书馆质量的管理与评估,主要指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及读者服务的质量管理与评估。
⑨图书馆事业巨观管理,包括图书馆组织与管理机构、图书馆法、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图书馆协作、图书馆网、图书馆资源共享、图书馆学教育等。
⑩未来图书馆管理的研究,研究和预测未来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模式、变革的动力等。
相关学科
图书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套用学科。它首先需要吸收和套用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此外,哲学、系统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统计学、运筹学、行为科学、决策技术、领导艺术、电子计算机科学、系统分析、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都对图书馆管理学的发展产生影响。此外,图书馆管理学与图书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如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学、文献编目学(见文献编目)、读者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