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志(1919年4月20日-2001年12月15日),运筹学家和系统科学家,中国系统工程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39年许国志考入交通大学机械系;1943年本科毕业后先后在新通贸易公司,昆明中央机械厂和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工作;1947年赴美留学;1953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1953年担任芝加哥大学气象学系研究人员;1954年担任马里兰大学流体力学及套用数学研究所研究人员;1955年9月同夫人蒋丽金乘轮迴到中国;1956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8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开放实验室主任;1985年出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12月15日许国志因病去世。
许国志长期从事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等研究。20世纪50年代负责起草中国第一个科技规划--“中国十二年科技规划”中有关运筹学发展的条目;筹建并领导了第一个运筹学研究室,组织开发第一批运筹学在运输、铁道运营和钢铁工业中的套用课题;20世纪80年代开展系统工程在中国的研究,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和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与数学系,建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及第一个系统工程的刊物《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实践》。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许国志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江苏省扬州市
- 出生日期:1919年04月20日
- 逝世日期:2001年12月15日
-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美国堪萨斯大学
-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代表作品:《运筹学》
-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19年4月20日,许国志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
193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当时中日战争已经爆发,上海沦为孤岛,但交大的教师队伍、图书设备仍具有很好的规模。
1941年冬天,珍珠港事变,上海已难久留,于是在1942年夏秋之际,许国志与少数同班同学,历尽艰辛,西行抵重庆继续求学。
1943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在原资源委员会所属各厂先后从事锅炉的设计以及蒸汽涡轮机的装机与运行。
1947年底,赴美留学,进入美国堪萨斯大学,仍修机械工程,获得硕士学位后,转入数学系。
1953年2月,获得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气象学系工作(至1954年2月)。
1954年2月,进入马里兰大学流体力学及套用数学研究所工作(至1955年2月)。
1955年9月,为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藩篱难阻,许国志终于同夫人蒋丽金双双乘轮归国。
1956年1月,许国志被分派到当时刚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担任副研究员(至1979年1月)。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许国志领导并参与了运筹学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套用研究,使运筹学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6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至1979年)。20世纪60年代中,许国志注意到了一门联繫计算机科学、运筹学组合数学的新分支——组合最最佳化正在形成,他积极倡导开展研究,并致力于组合最最佳化的科研工作。
1979年4月,许国志向钱学森提出在中国发展系统工程的构想,得到钱学森的赞同。同年发表了由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撰写的题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这篇论文对推动中国系统工程的开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1980年2月,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系统科学研究所,并担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至1983年)、研究员(至1989年1月)。
1983年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9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开放实验室主任(至2001年12月)。
1985年,出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2000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工程管理学部,许国志又成为该学部的首批院士。
2001年12月15日,许国志因病去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运筹学的研究
1955年秋,许国志归国途中与钱学森同舟,时相讨论如何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研究作战方法的过程中,中国国外产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初译为运用学,后来周华章提出Operations Research已经从初期的武器有效使用的问题扩展到许多筹划问题的探讨,初译为运用学已不能包含其内容。经过许国志和周华章的反覆讨论,改译为运筹学,以概括运用与筹划两方面的内容。钱学森与许国志谈及当时刚发展不久的这一新学科,认为这门学科虽起源于二次大战,但对于经济建设肯定也能发挥作用。虽然它建立于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其学术上的本质是强调总体,对社会主义建设为用亦大。他们决定将这一新学科引入中国。回国后,许国志被分派到当时刚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由于许国志在工程方面的功底与数学上具有相当造诣,钱学森所长便要他负责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运筹学研究室。运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科研组织的构成也应能适应这一学科特点。在筹建运筹组中,许国志体现了钱学森的想法,在人员组成方面实行了“三三”制,即三个理科专业,三个工科专业,三个社会科学专业。这样的人员构成不仅在当时颇有新意,而且为运筹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交通运输的研究
许国志注意到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结合的新趋向,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他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开放研究实验室”并任实验室主任。许国志看出铁路运输中存在着很多组合最佳化的问题,它们的难易度不一。诸如列车编组问题,从理论上很容易给出一个动态规划的算法。但对于“取送车问题”的研究,从理论上导致了一个正数序列的排列剖分,这是一个极难的问题。“文化大革命”以后,许国志主持并参加了驼峰调车问题研究,他亲自编写电脑程式。因当时的计算机记忆体小功能差,而算法必须考虑的问题实际要求多,编程花费了较多精力。虽然计算机给出的方案得到实际部门的认可和讚誉,但终因输入费时和列印效果差,而难于实际使用。但同当时所看到的中国国外工作比较,这项研究的理论成果是先进的。
许国志一贯坚持理论联繫实际,重视学科发展的实际背景;特别注重从具体问题中得到启发,从而提出具有一般意义的概念和规律。例如:从顺序剖分和成组剖分中,他得到了衡量一个有限整数序列的“颠倒序”和“混杂序”。从宝塔型车组这一具体问题,他和他的同事们证明并给出长度为n的有限整数序列的最大混杂度。从驼峰调车课题的经验中,许国志深深体会到系统概念的重要性。在一个系统中,一个子系统无论如何先进,如何完善,若不能与其他子系统匹配,则这种先进性和完善性是无从发挥的。在当时整个调车作业还相当陈旧的情况下,先进的调车研究成果也是无法付诸实现的。
倡导和主持决策分析的研究
在管理问题中,决策不仅层次最高,而且在发展上也最完备。自博弈论为其奠定基础以来,在方法论方面,发展了决策分析一套工作。进而开展了决策支持系统。使複杂的决策问题藉助计算机而得以实现。在这方面,许国志有着如下的观点:
(1)许国志强调,无论是决策理论,决策分析,或者是决策支持系统都是决策科学工作者的工作。而决策本身是决策者的职责。决策科学工作者决不能越级发展。
(2)决策科学工作者对具体问题经过研究探讨而提出的方案,是否为决策者所採纳绝不是判别该项工作优劣的準则。判别的主要依据应是该方案对决策者所起的影响作用。
(3)人的决策行为并不完全依赖逻辑思维。因而一些传统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在决策问题中的套用常不尽如人意。即使在一般管理问题中,也应审慎。60年代国际上过分重视量化方法,是不适当的。对于70年代流行的一些观点,许国志认为也需要修正,他多次在学术报告中提及此点。
(4)系统工程中的方法论的本质,是提出一个进行工作的步骤和程式。他认为决策科学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决策程式化。仅仅採用一些科学方法甚至是难度较大的数学方法,而忽略了应遵循的步骤,决不能称为决策科学化。
(5)任何一项具体的决策问题的研究,如果没有决策者以某种方式参与共事;而希望该项成果的取得实际效果,是不能想像的。决策者和专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协同工作是一种艺术。
许国志用了较多的时间从事组织领导工作。他在完成具体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把一些具体事务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他曾遵守并积极倡导下列原则。
(1)互补原则。许国志注重于与他性格迥异,事业不尽相同的人合作。数学规划论中有一条互补定理,它是优解的判别準则。他认为这个原则是受到运筹管理的启发。
(2)易位原则。许国志认为在许多非原则问题上,常常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问题,是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一些的重要原则。
(3)三多原则。多想、多听、多写。要多分析、多思考;要让人家把话讲完;重要的档案不要假手他人。
(4)一盘棋原则。许国志认为任何一个单位都是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或者说是一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不相互交流,那幺就成为一个奇异点,或者说形成一个闭系统。在封闭系统中,熵不断增大,终而导致无序。在单位内部,他强调“兼收并蓄”,这样方能叶茂枝繁。
- 学术论着
截至2005年,许国志出版专着12部,他编着的中国第一批有关运筹学的书和文章,系统地介绍了规划论、排队论和博弈论等运筹学的各个分支。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05.08 | 《系统科学》 | 许国志 |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2002.09 | 《院士谈教育》 | 许国志,陈太一主编 |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00.10 | 《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 | 许国志主编 |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2000.09 | 《系统科学》 | 许国志主编 |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1996 | 《系统研究 祝贺钱学森同志85寿辰论文集》 | 许国志主编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1994 | 《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丛书》 | 许国志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4.04 | 《现代管理科学手册》 | 许国志主编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4.03 | 《系统科学大辞典》 | 许国志主编 |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8.08 | 《系统工程套用案例集》 | 许国志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5.08 | 《整数规划初步》 | 许国志,马仲蕃着 | 瀋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78.08 | 《运筹学初步》 | 许国志等着 | 香港益群出版社 |
1963.03 | 《运筹学》 | 许国志等编着 |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人才培养
许国志在国防科技大学协助开办了第一个系统工程系与套用数学系;招收了中国第一批运筹学的研究生和进修生,培养了一支运筹学骨干队伍。根据全国图书馆参考谘询联盟,截至2000年许国志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一共培养了硕士生、博士生20多名,其中王如松是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培养,具体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年度 | 论文名称 | 作者 | 学位 |
---|---|---|---|
1984 | 二部图中求最大(边数)2-1匹配的算法 | 丁国力 | 硕士 |
1985 | 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探讨 | 王如松 | 博士 |
1986 | 多目标非光滑最佳化中的几个问题 | 汪寿阳 | 博士 |
1990 | 图的Hamilton性和泛连通性 | 高敬振 | 博士 |
1991 | 人机互动 | 杨社堂 | 博士 |
1992 | 存贮过程与水库操作研究 | 刘宝碇 | 博士 |
1993 | 无爪图中的Hamiltonian性质 | 陆玫 | 博士 |
1993 | Hamiltonian Properties of Graphs and Neighborhood Unions Conditions | 刘新 | 博士 |
1994 |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理论、算法与套用 | 陈斌 | 博士 |
1995 | 图中圈结构的研究 | 赵振江 | 博士 |
1996 | 几乎哈密顿坚韧图的圈 | 贺东奇 | 博士 |
1996 | 图中的圈与因子 | 李国君 | 博士 |
2000 | 中国对外贸易实证研究--协整分析和进行口预测 | 王振全 | 博士 |
中国金融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与货币政策分析 | 周赤非 | 博士 | |
中国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实证研究 | 刘斌 | 博士 | |
人机互动-概念、方法及其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套用 | 杨社堂 | 博士 | |
逆组合最佳化问题和连通因子问题 | 李彦君 | 博士 | |
图的树分解与(f,k)-因子临界图 | 石民勇 | 博士 | |
决策分析中的风险不确定性和熵 | 李凤章 | 博士 | |
控制临界图和哈密顿性 | 张雷 | 博士 | |
一类面向经济政策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 张文中 | 博士 | |
大威力武器火力运用仿真系统 | 袁再江 | 博士 |
荣誉表彰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职
1985年,许国志参与筹建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并担任第二届和第三届理事长;还创办了第一个系统工程的刊物《系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并任主编;担任中国数学会运筹学会副理事长;他也是中关村诗社的创建人之一,并担任第三届社长。
个人生活
许国志的夫人蒋丽金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
人物评价
许国志是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的创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运筹学、组合最最佳化和系统科学的科研与教学,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运筹学研究室、系统科学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运筹学和系统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并推动了系统工程和运筹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套用研究,是中国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光明网评)
许国志积极参加倡导、支持和推动了系统工程和运筹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套用研究,为这两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为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他勇于开拓,周密计画,认真组织实施,团结全国系统工程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人员,为系统工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评)
后世纪念
- 纪念许国志先生诞辰94周年专题研讨会
2013年4月25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和中关村诗社共同主办“当系统科学遇上诗词——纪念许国志先生诞辰94周年专题研讨会”。
- 许国志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设立《系统科学所许国志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旨在吸引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人员进入系统科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在两年的期限内以利于他们完成科研工作任务,并迅速成长为高水平专业人才,为系统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