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9-11-24 11:46:47) 百科综合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T)是武汉理工大学二级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1年由原武汉工业大学、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共同组建而成。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有教学、科研实验室60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2000台套,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2个;有教职工167人,在校普通本科生2000人左右,硕士生500人左右,博士生73人,留学生104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外文名: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T
  • 创办时间:2001年
  • 类别:二级学院
  • 主管部门:武汉理工大学
  • 现任领导:吴铸新(现任书记)    
    熊盛武(现任院长)
  • 本科专业:3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

发展历史

学院前身

  • 武汉工业大学计算机学科
原武汉工业大学计算机学科源于武汉建材学院电气自动化系计算机教研室。
1984年,学校招收计算机套用专业本科生。
1986年,学校开始在工业自动化硕士点招收计算机套用方向研究生。
1995年,学校计算机教研室和计算中心组建计算机系,同年获计算机套用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学校计算机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1999年,学校计算机系与自动化专业及通信工程专业合併组建信息工程学院。
  •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计算机学科
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计算机学科源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电工系。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部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部
1979年,学校招收计算机套用专业本科生。
1984年,学校增设软体专业方向,同年开始在港口自动化硕士点招收计算机套用方向硕士生。
1992年,学校获计算机套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5年,学校计算机教研室、软体教研室、网路教研室和计算中心组建计算机系。
1997年,学校计算机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1999年,学校计算机系与自动化专业及通信工程专业合併组建信息工程学院。
  •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计算机学科
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计算机学科源于武汉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计算机教研室。
1991年,学校在套用电子专业招收计算机及套用方向专科和本科生。
1993年,学校成立计算机工程系,招收计算机及套用专业本科生。
1997年,计算机工程系获计算机套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计算机工程系併入信息工程学院。

合併组建

  •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1年,由原武汉工业大学、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共同组建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2002年,学院开始招收软体工程专业本科生。
2003年,学院获得计算机套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学院获得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2010年,学院开始招收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办学条件

院系设定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
本科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物联网工程

师资力量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67人,其中专职教师133人,教授26人(含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6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3人,其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22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54人。教师队伍中有湖北省“百人计画”2人,中科院“择优资助百人计画”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1人,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人,楚天学子2人,“中国光谷3551人才”1人,学校“15551工程”5人,青年教学名师5人;聘请了海外讲座教授3人,海外客座教授5人,国内兼职教授10人。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专业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计画专业1个,湖北省支柱产业专业1个,湖北省综合试点改革计画专业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
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物联网工程
国家卓越工程师计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湖北省支柱产业专业:软体工程
湖北省综合试点改革计画专业:软体工程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武汉理工-中软国际
湖北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计算机类湖北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 教学成果
2013年-2016年,学院学生获得国际/国家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2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00余项。
序号成果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获奖等次
1
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
徐东平等
省级二等奖
2
基于服务格线的个性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李春林等
省级三等奖
资料来源:

学科建设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1个。
  • 学科授权目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计算机技术、软体工程
  • 重点学科
湖北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个,其他科研平台9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藏文化数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交通物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数字出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光传输及通信网路管理系统研发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武汉NEC)
其他科研平台:洪山区产学研基地建设-理工金讯研发中心、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网路研究中心、并行分散式处理研究中心、智慧型技术与智慧型系统研究中心、企业套用软体研究中心、英培特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图灵信息技术研发中心、武汉理工大学-AMA多媒体套用技术研究所

科研成果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年均科研经费达到2100万元以上,主持的纵向项目逐年递增,其中新获批的国家支撑计画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画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新获批的教育部项目及湖北省科技支撑计画、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及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画、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2项;新立项产学研科研项目(100万以上)15项;被SCI、EI、ISTP收录论文近300篇;获专利授权及软体着作权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
获奖项目获奖名称获奖类别
湖北省交通物流信息系统
中国物流与採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长江航道数据互动技术体系构建与关键设备研发及套用
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长江智慧型航道顶层设计与关键技术研发及套用
中国智慧型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长江航道助导航系统智慧型化关键技术及套用
中国智慧型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资料来源:

文化传统

院徽

标誌以计算机学院英文简拼“CST”为造型基础变化而来,由两部分相似的曲线图形组合而成。
院徽院徽
配色以学院主题色青色、紫色为主,在相似色相区间内进行变化。颜色以渐变形式从标誌左下方到右上方铺满。除主要配色外,该方案提供了多种其他配色,可丰富学院形象。
立意:1、两部分月牙状的几何图形形似“CST”,体现了学院及专业特徵。
2、图形似一股舞动的旋风,体现了计算机学院人的强劲力量与突破创新的精神。
3、标誌形似一个即将破壳而出的新生命,彰显着生机与希望并存,学院将立足实际,志存高远,全面深化改革,开创育人新格局。
4、图形整体又形似一条蜿蜒盘旋的蛟龙,彰显出学子们在书山学海尽情遨游,勇于探求真知的昂扬斗志。
5、院徽整体形象与学校校徽在造型和结构上有呼应和传承之感,体现了学院育人理念和大学精神一脉相承,学院进步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表明了计科人为学校建设贡献卓越力量的崇高理想。
6、造型全部採用曲线,极具活力,符合计算机学院的气质。简约平面化的造型乾净响亮,极具现代感。

文化活动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组织开展了学“习”读书分享会、“有你有我,温暖常在”主题心理班会等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了“研华杯”研究生才艺大赛、第三届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套用设计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
吴铸新
院长
熊盛武
党委副书记
王秀梅
副院长
刘洪星、李春林、袁景凌、崔之余
资料来源: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