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在原“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的“海道测量”、“船舶电器自动化”、“武备自动化”和“飞弹发射装置”4个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1953年“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的海道测量与领航设备教研室和舰船电气设备教研室到1970年的自动控制系,再到1998年由原自动控制系、航天工程系飞弹控制专业和系统工程研究室组建成立自动化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现已形成了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基层学术组织的教学科研机构,并与ADI、西门子、罗克韦尔、飞思卡尔等多个国际知名企业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学院目前科研、实验用房24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2.7亿元,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自动化学院
- 英文名:College of automation
- 简称:4系
- 博士点:5
- 本科专业: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
- 教师:193
学院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从1953年“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的海道测量与领航设备教研室和舰船电气设备教研室到1970年的自动控制系,再到1998年自动化学院正式成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现已形成了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基层学术组织的教学科研机构,并与ADI、西门子、罗克韦尔、飞思卡尔等多个国际知名企业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学院目前科研、实验用房24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2.7亿元,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

学院亮点
▲自动化学院是学校科研教学传统主体院系之一,是参加国家“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核心单位。
▲自动化学院是学校规模最大、学生数最多、科研总量最大的学院。
▲自动化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批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全面开展船舶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鲜明“船海”特色的一级学科。
▲自动化学院拥有“导航、制导与控制”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自动化学院拥有4个一级学科、 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及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自动化学院拥有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画”专业
▲自动化学院海军装备研究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我国海防和船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科特色
学科简介
学院现有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已停招)、飞行技术(已停招)本科专业
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4个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学院196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二级博士点授予权学科;1993年获批“导航、制导与控制”国家二级博士点授予权学科;1998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博士点授予权学科;2001年“导航、制导与控制”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在黑龙江省重点学科评估结果为优秀;2012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整体水平位次并列第17(位次百分位为20.5%)。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与“导航、制导与控制”两学科被列为国家“211工程”“九五”及“十五”重点建设学科,投资建设经费达3000多万元,“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防重点学科。2003年在教育部对全国高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学院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名列第13名。
本科专业介绍
●自动化
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自动化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部门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现代集成製造等领域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设有“工业自动化”、“船舶自动化”和“核电自动化”三个专业方向。

开设的主要课程:网路与系统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元件、检测与转换技术、电磁场、创新认知与实践、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工业过程控制、控制系统设计、核电站设备与电气系统、核电站运行与控制、船舶控制原理、船舶控制装置与系统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去向是航海、造船、航空、航天及各种含自动化、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生产单位,就业面极宽。毕业生中多数到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广州、深圳、武汉、成都等地的研究所、国企、外资及合资企业和政府机关工作。该专业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97.6%、96.1%、97.4%.
●测控技术与仪器
培养具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部门的测量与控制系统、仪器仪表及其他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与信息利用等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设有“导航技术”和 “测控技术”两个专业方向。

开设的主要课程:网路与系统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元件、检测与转换技术、创新认知与实践、电磁场、光学测量技术、导航定位系统、惯性器件及套用、惯性导航系统原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嵌入式控制系统、精密仪器结构设计、运动参数检测技术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到航空、航天、航海及其它测控部门的研究设计和生产单位。就业的主要城市是:北京、上海、武汉、青岛、大连、成都、深圳、广州、哈尔滨、瀋阳等。该专业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95.0%、97.4%、96.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培养具有电气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部门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製开发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设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

开设的主要课程:网路与系统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元件、检测与转换技术、电磁场、电机学、电机拖动基础、船舶电站、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特种电机及套用、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部分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面的工作。主要就业地区为广州、深圳、哈尔滨、上海、北京、天津、大连、福建、浙江。该专业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为98.7%、100.0%、97.4%.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培养具有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部门的制导与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现代集成製造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网路与系统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元件、检测与转换技术、创新认知与实践、电磁场、理论力学、飞行器概论、数位讯号处理、飞行力学、飞行器惯性器件、飞行器导引与导航系统、数字图像处理、制导与控制系统、飞弹伺服系统原理与设计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航天、航空、航海等领域国家各军事部门及各种含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生产单位,从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及相关技术方面的分析、研究和设计工作。主要就业地区为北京、广州、深圳、上海、陕西、河北。该专业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100.0%、100.0%、94.3%.
●生物医学工程
培养具有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和工程方法,从事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部门的人体信息监测、医疗仪器、医学图像处理、医院信息系统等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工程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是用工程的方法研究和解决生物和医学领域提出的各种新课题的学科,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我国目前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的学科之一。
开设的主要课程:网路与系统分析、现代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生物医学感测器与测量、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基础、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在有关科研和生产部门从事生物医学、医疗仪器、生物信息检测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也可以从事计算机信息行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地区为北京、深圳、广东、黑龙江、浙江、辽宁、山东。该专业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97.7%、96.9%、81.8%.
主要成就
学院以服务国防科技工业为主旨,以船舶工业、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领域的装备研製为重点,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在基础理论和军民两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学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航控制装置与系统、海军装备研究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国
▲第一套船用惯性导航系统(南惯导)、
▲第一套陀螺单轴稳定器、
▲第一套减摇鳍、
▲第一套船用平台罗经
均诞生于此。“十二五”期间,学院成功研製我国:
▲第一套HDP3动力定位系统、
▲第一台中型无人潜航器、
▲第一套船用海洋环境信息处理装置、
▲第一套船用海浪监测设备、
▲第一套船用光纤航姿设备、
▲第一套气垫船驾控系统、
▲第一套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等,
为我国海防和船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五年科研情况
近五年(2012年-2016年),学院承担国防973、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海装重点预研、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技部国际合作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近900项,科研经费到款9亿元;取得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24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0篇,EI收录1696篇;授权发明专利406项。
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方面,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77名,其中正高职49名,副高职57名。专任教师有: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千人计画专家4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全国模範教师1人
▲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5人
▲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
▲黑龙江省教学名师3人。学院有1团队入选国防创新团队,1团队入选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1团队入选省级教学团队,1团队入选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人才培养
自动化学院从2014年开始本科生按自动化类招生,学院以培养船舶工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建设为目标,开展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有本科生1758人,硕士研究生912人,博士研究生301人,博士后57人,留学生23人。
“十二五”期间,学院2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画”专业;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黑龙江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1门课程被授予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课程被授予国家级精品网路资源共享课;3门课程课件获评国家级多媒体课件。多年来,在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学院毕业生的总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3以上,培养的研究生45%以上在国防系统内服务。
学院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船舶、航空、航天、兵器、核工业等国防科技工业集团一直把学院作为吸收优秀毕业生的首选之一,而且也备受百度、腾讯、华为、中兴等知名公司的青睐。学院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就业情况
学院培养研究生过程注重科研能力的锻鍊,学生工程研究能力强,研究生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学院十分重视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就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积极开展毕业生跟蹤反馈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从而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的方向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从反馈结果看,我院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近五年,培养硕士研究生就业1196人,船舶海洋行业127人,航空航天行业186人,兵器工业行业就业31人,部队警备行业33人,通信电子行业258人,车辆製造行业76人,电力能源行业50人,机械工程行业65人,教育行业25人,建筑工程38人,IT行业24人,其他行业72人。另有近211人升学攻读博士学位。
培养博士研究生就业267人,教育行业86人,航空航天行业65人,船舶海洋行业32人,通信电子行业32人,兵器工业行业就业6人 部队警备行业2人,党政机关9人,车辆製造行业7人,其他行业5人。升学25人攻读博士后。
知名教授
赵琳
男,1968年5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全国模範教师称号。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造船学会高级会员、英国皇家导航学会Honorary Fellowship、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智慧型系统学报》编委、《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等杂誌编委。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计画,当选“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惯性导航技术、卫星导航技术、组合导航技术、信息处理与计算机仿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承担的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国防基础研究项目4项以及其他横向课题。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在国内外各级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EI检索70余篇,出版着作5部,主讲的《船舶导航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课程分别被评为首届国家双语教学示範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船舶导航—茫茫大海的指路明灯》及国家级网路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卫星导航系统》。现指导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20名。
夏桂华
男,1962年4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为全景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和船舶运动控制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子课题、国防预研和科研等各类型科研项目多项。
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航母工程突出贡献者,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SCI、EI、ISTP检索7篇,获得发明专利及软体着作权4项;现任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理事,中国海洋工程谘询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委员,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战略专家组组长,国防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专业组副组长,《船舶工程》、《中国船舶研究》杂誌编委会委员。
石碰
男,1958年2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入选国家“千人计画”专家、 国家特聘专家。 入选 IEEE Fellow、 IET Fellow、 IMA Fellow,并连续多年入选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Thomson Reuters)。主要从事複杂混杂动态系统的控制与信号处理研究、 先进控制理论等研究。目前已在 Automatica 和 IEEE Transactions 彙刊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论文 SCI他引总频次15000 余次,单篇最高 SCI 他引 293 次, 90 余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学术论文,五篇论文入选 ESI 热点论文。
曾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IEEE Transactions Cybernetics 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 多篇论文获得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十余篇论文获 Automatica 高引用论文奖、 Automatica 杰出审稿人称号、 IEEE Distinguished Lecturer、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优秀研究与研究训练奖等。 现担任十余个SCI国际权威期刊编委会成员,十次担任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并担任40余个国际会议的程式委员会委员。
刘胜
男,1957年8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自动化工程研究所所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教学名师。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造船学会仪器仪表学委会副主任,黑龙江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省优秀教学团队“自动控制理论与系统”负责人,教育部“船舶控制工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船舶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工作者、黑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校优秀博士生导师、校优秀课程负责人,获校研究生教学一等奖。2013年被评为校教师教学建设与研究工作一等奖。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副主任委员,《智慧型系统学报》编委,《电机与控制学报》编委。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已授权24项。作为项目负责人(第1名)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8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出版学术专着4部。现指导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17名。
朱齐丹
男,1963年10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智慧型控制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型控制理论及套用,智慧型机器人技术,模式识别,计算机控制及通讯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防“973”子课题等各类型科研项目30余项;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11项,获得国家“光华基金奖”一次,被评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一次,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贡献个人奖一次,并多次获得学校及学院教学优秀奖;近五年发表科技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检索10余篇,EI检索40余篇,出版译着一部,获得发明专利及软体着作权20余项;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套用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自动化学会理事、国家绕月探测科学套用专家委员会专家、哈尔滨工程大学“套用科技”杂誌副主编;多次出访美、欧、日、澳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王科俊
男,1962年9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黑龙江省人工智慧学会理事长,中国人工智慧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慧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型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智慧型系统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自动化技术与套用》等编委。长期担任《中国图像图形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慧》、《计算机辅助设计与CAD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主要从事智慧型理论方法、船舶运动控制、生物特徵识别与智慧型监控技术、生物信息学、健身网际网路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
完成国家863计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博士点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2项,软体着作权登记1项,出版学术专着7部,发表学术论文.38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200多篇。
严浙平
男,1972年7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装置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现担任全国潜标委委员兼副秘书长、预研专家组专家、水下机器人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等学术职务。
受聘《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编委,担任《机器人》、《中国造船》等期刊审稿专家。长期从事UUV控制理论与工程套用、实验技术研究,包括:集成最佳化设计、“人不在环”自主控制。试验技术等。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装备预研和型号项目等4项,已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获国家二等奖1项、部级一等奖2项、省青年科技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已发表期刊和会议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ISTP等三大检索60余篇。
主讲“数据融合理论及其套用”、“探索海洋内空间的前导器自主控制”等课程,已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50余人次,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7名、博士研究生1名,现正指导研究生17名、博士研究生9名。
赵玉新
男,1980年3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海洋运载器导航技术研究所所长,导航、制导与控制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船舶导航与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长期从事舰船导航仪器及信息化技术研究工作。目前担任中国航海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军事海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工程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运筹学会决策科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无人飞行器分会飞行器任务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导航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测绘学会理事(兼地理信息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第五届IEEE计算科学与最佳化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国际SCI 期刊《IEEE TFS》、《IEEE TIE》、《Information Sciences》等审稿人、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Optimization and Modelling in Science and Industry (iCOMSI)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出版着作、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EI收录41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授权9项,授权软体着作权10项。
曾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军队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作为核心成员荣获《船舶导航定位系统》国家级示範双语课程、《卫星导航系统》国家级精品课程、《船舶导航—茫茫大海的指路明灯》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得黑龙江省高教学会教学成果三等奖、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教学优秀二等奖、哈尔滨工程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入选黑龙江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画。
王伟
男,1979年12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卫星无线电导航、雷达信号处理。
美国电子工程学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黑龙江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哈尔滨惯性学会理事;担任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 2014年度IEEE 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程式委员会委员。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黑龙江省首届青年“龙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黑龙江省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报国奖”、哈尔滨工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Signal Processing、IEEE Sensors Journal、中国科学、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本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检索32篇、EI检索60余篇。获国防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专着一部《叠代检测伪码捕获技术》,译着一部《复值数据统计信号处理》,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项。
高延滨
男,1963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研究所所长。
在惯性导航理论、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陀螺导航设备等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培养了多名博、硕士研究生,并开展了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高等院校及研究单位的合作研究和学生联合培养工作,目前有多名研究生赴海外学习。《导航与控制》杂誌编委、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测试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仪器仪表委员会委员。
组织多项高新技术项目及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作,产品套用遍及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及兵器等领域,发表文章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主持研究项目“新一代高精度陀螺仪及系统的引进”、“深海作业型机器人ROV”、 “陀螺导航仪研製及生产”、“平台罗经计算机系统研製及生产”、“寻北及惯性导航系统”等。
郝燕玲
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国家重点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舰船综合导航系统,电子海图套用系统,海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光纤陀螺及其惯性系统的软、硬体自主研发工作。现任自动化学院海洋运载器导航设备研究所所长,导航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哈尔滨惯性技术学会理事长。
边信黔
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5年,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究船舶动力定位技术、水下机器人技术、援潜救生技术、气垫船驾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国家项目,增补了国内空白。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自动化学院北飒海洋装置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973”技术首席专家,《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杂誌主编。
金鸿章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智慧型控制、複杂系统、船舶控制系统、船舶减摇装置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校船舶先进减摇控制技术方向负责人,校“九五”、“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辅装置与系统”、“船舶控制工程”的项目负责人。
孙枫
教授,博士生导师。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惯性导航技术,平台式、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组合导航技术,高精度光纤陀螺惯性系统技术,针对水下航行器导航定位,水下航行器长期隐蔽航行问题地球重力场、地磁场辅助导航技术研究。现任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理事会理事,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
刘胜
教授,博士生导师。
黑龙江省教学名师,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随机系统最优估计与控制、舰船航行与姿态控制、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技术等。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谘询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学会仪器仪表学委会副主任,黑龙江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智慧型系统学报》、《自动化技术与套用》、《电机与控制学报》等杂誌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