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软体工程最佳实践》深入地探讨了其他软体工程文献中很少涵盖的如下主题:为什幺软体行业开发出了超过2500种之多的程式语言,软体质量传统定义的诸多问题,“代码行数”和“平均缺陷成本”等违反标準经济学假设的通用度量指标的种种缺陷。《软体工程最佳实践》指出,数量巨大的“新”项目实际上只不过是遗留套用的替代品。这说明为寻找那些已遗失的初始需求而进行的数据挖掘应该成为软体项目的标準实践。《软体工程最佳实践》还讨论了如何将机构精简、裁员的危害降至最小等棘手的社会工程问题。《软体工程最佳实践》说明了如何有效地使用成熟、可靠的工程过程来规划、估算、安排进度和管理各种类型的软体项目。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琼斯(Capers Jones) 译者:吴舜贤 杨传辉 韩生亮
Capers Jones,Capers Jones&Associates公司的创始人及CEO,软体生产力研究所(SPR)的创始人和前总裁,兼首席科学家。他还是软体质量世界大会的主题演讲人,是国际功能点用户组(IFPUG)的终身会员,被信息技术软体质量联盟(CISQ)评为“杰出顾问”。Capers的研究涵盖了软体质量评估、质量度量、软体成本与进度估算以及软体度量指标等。
Capers Jones,Capers Jones&Associates公司的创始人及CEO,软体生产力研究所(SPR)的创始人和前总裁,兼首席科学家。他还是软体质量世界大会的主题演讲人,是国际功能点用户组(IFPUG)的终身会员,被信息技术软体质量联盟(CISQ)评为“杰出顾问”。Capers的研究涵盖了软体质量评估、质量度量、软体成本与进度估算以及软体度量指标等。
图书目录
译者序
序
前言
第1章 软体最佳实践的介绍和定义
1.1 什幺是“最佳实践”?如何进行评估
1.2 软体开发、部署以及维护的多种路径
1.3 软体部署的路径
1.4 维护和部署的路径
1.5 软体开发、部署以及维护的量化
1.6 软体工程中的关键主题
1.7 方法、实践以及社会学因素的总排名
1.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50个软体最佳实践概述
2.1 最大限度地减少裁员所带来的危害
2.2 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动力
2.3 经理和高管的积极性与动力
2.4 软体人才的选拔和招聘
2.5 软体人员的考核以及职业生涯规划
2.6 软体套用早期的範围控制
2.7 软体套用的外包
2.8 使用承包商和管理顾问
2.9 选择软体方法、工具以及做法的最佳实践
2.10 认证方法、工具以及实践
2.11 软体套用的需求
2.12 用户参与软体项目
2.13 软体套用中的行政管理支持
2.14 软体架构和设计
2.15 软体项目规划
2.16 软体项目的成本估算
2.17 软体项目的风险分析
2.18 软体项目的价值分析
2.19 取消或拯救陷入困境的项目
2.20 软体项目的组织结构
2.21 培训软体项目经理
2.22 培训软体技术人员
2.23 使用软体专家
2.24 软体工程师、专家以及管理人员的认证
2.25 软体项目中的沟通
2.26 软体的可重用性
2.27 可重用材料的认证
2.28 编程
2.29 软体项目管理
2.30 软体项目的度量和指标
2.31 软体的基準和基线
2.32 软体项目的里程碑和成本跟蹤
2.33 软体发布前的变更控制
2.34 配置控制
2.35 软体质量保证
2.36 审查以及静态分析
2.37 测试和测试库的控制
2.38 软体的安全性分析与控制
2.39 软体的性能分析
2.40 软体的国际标準
2.41 软体中的智慧财产权保护
2.42 防止病毒、间谍软体以及黑客
2.43 软体的部署和定製
2.44 培训软体套用的客户或用户
2.45 软体套用部署后的客户支持
2.46 软体担保和召回
2.47 软体发布后的变更管理
2.48 软体的维护和功能增强
2.49 软体套用的更新和发布
2.50 遗留套用的终止或撤销
2.51 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2049年的软体开发和维护预览
3.1 引言
3.2 需求分析
3.3 设计
3.4 软体开发
3.5 用户文档
3.6 客户支持
3.7 部署和客户培训
3.8 软体维护和功能增强
3.9 软体外包
3.10 软体包评估和收购
3.11 技术选择和技术转型
3.12 企业架构和项目组合分析
3.13 软体学习预览
3.14 尽职调查
3.15 认证和授权
3.16 软体诉讼
3.17 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软体人员如何学习新技能
4.1 引言
4.2 软体学习渠道的演变
4.3 软体工程师当前需要学习哪些技术主题
4.4 软体工程专家
4.5 软体专业的种类
4.6 专家与普通软体人员的大概比率
4.7 评估软体工程师所使用的学习渠道
4.8 需要额外教育的软体领域
4.9 软体学习的新动向
4.10 总结
4.11 软体管理和技术类主题课程
参考文献
第5章 软体团队的组织和专业化
5.1 引言
5.2 量化组织结果
5.3 割裂的信息技术和系统软体世界
5.4 集中办公与分散式开发
5.5 软体专家组织面临的挑战
5.6 由小到大的软体组织结构
5.7 大型公司的专家组织
5.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项目管理和软体工程
6.1 引言
6.2 软体规模估算
6.3 软体进度与问题跟蹤
6.4 软体基準
6.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需求、业务分析、架构及设计
7.1 引言
7.2 软体需求
7.3 软体需求方法论及实践
7.4 业务分析
7.5 软体架构
7.6 企业架构师
7.7 软体设计
7.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编程和代码开发
8.1 引言
8.2 程式语言开发简史
8.3 我们为什幺会有超过2500种程式语言
8.4 程式语言普及性的探索
8.5 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种程式语言
8.6 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程式语言翻译中心
8.7 为什幺大多数软体都使用2~15种程式语言
8.8 有多少程式设计师使用多种程式语言
8.9 原始码中通常会出现何种类型的缺陷
8.10 软体缺陷的逻辑和属性
8.11 软体原始码缺陷的预防和去除
8.12 编程缺陷预防方法
8.13 缺陷去除方法
8.14 “代码行”度量方法的经济学问题
8.1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软体质量:软体工程成功的关键
9.1 引言
9.2 软体质量定义
9.3 软体质量度量
9.4 软体缺陷预防
9.5 软体缺陷去除
9.6 软体质量专家
9.7 软体质量的经济价值
9.8 总结
参考文献
序
前言
第1章 软体最佳实践的介绍和定义
1.1 什幺是“最佳实践”?如何进行评估
1.2 软体开发、部署以及维护的多种路径
1.3 软体部署的路径
1.4 维护和部署的路径
1.5 软体开发、部署以及维护的量化
1.6 软体工程中的关键主题
1.7 方法、实践以及社会学因素的总排名
1.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50个软体最佳实践概述
2.1 最大限度地减少裁员所带来的危害
2.2 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动力
2.3 经理和高管的积极性与动力
2.4 软体人才的选拔和招聘
2.5 软体人员的考核以及职业生涯规划
2.6 软体套用早期的範围控制
2.7 软体套用的外包
2.8 使用承包商和管理顾问
2.9 选择软体方法、工具以及做法的最佳实践
2.10 认证方法、工具以及实践
2.11 软体套用的需求
2.12 用户参与软体项目
2.13 软体套用中的行政管理支持
2.14 软体架构和设计
2.15 软体项目规划
2.16 软体项目的成本估算
2.17 软体项目的风险分析
2.18 软体项目的价值分析
2.19 取消或拯救陷入困境的项目
2.20 软体项目的组织结构
2.21 培训软体项目经理
2.22 培训软体技术人员
2.23 使用软体专家
2.24 软体工程师、专家以及管理人员的认证
2.25 软体项目中的沟通
2.26 软体的可重用性
2.27 可重用材料的认证
2.28 编程
2.29 软体项目管理
2.30 软体项目的度量和指标
2.31 软体的基準和基线
2.32 软体项目的里程碑和成本跟蹤
2.33 软体发布前的变更控制
2.34 配置控制
2.35 软体质量保证
2.36 审查以及静态分析
2.37 测试和测试库的控制
2.38 软体的安全性分析与控制
2.39 软体的性能分析
2.40 软体的国际标準
2.41 软体中的智慧财产权保护
2.42 防止病毒、间谍软体以及黑客
2.43 软体的部署和定製
2.44 培训软体套用的客户或用户
2.45 软体套用部署后的客户支持
2.46 软体担保和召回
2.47 软体发布后的变更管理
2.48 软体的维护和功能增强
2.49 软体套用的更新和发布
2.50 遗留套用的终止或撤销
2.51 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2049年的软体开发和维护预览
3.1 引言
3.2 需求分析
3.3 设计
3.4 软体开发
3.5 用户文档
3.6 客户支持
3.7 部署和客户培训
3.8 软体维护和功能增强
3.9 软体外包
3.10 软体包评估和收购
3.11 技术选择和技术转型
3.12 企业架构和项目组合分析
3.13 软体学习预览
3.14 尽职调查
3.15 认证和授权
3.16 软体诉讼
3.17 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软体人员如何学习新技能
4.1 引言
4.2 软体学习渠道的演变
4.3 软体工程师当前需要学习哪些技术主题
4.4 软体工程专家
4.5 软体专业的种类
4.6 专家与普通软体人员的大概比率
4.7 评估软体工程师所使用的学习渠道
4.8 需要额外教育的软体领域
4.9 软体学习的新动向
4.10 总结
4.11 软体管理和技术类主题课程
参考文献
第5章 软体团队的组织和专业化
5.1 引言
5.2 量化组织结果
5.3 割裂的信息技术和系统软体世界
5.4 集中办公与分散式开发
5.5 软体专家组织面临的挑战
5.6 由小到大的软体组织结构
5.7 大型公司的专家组织
5.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项目管理和软体工程
6.1 引言
6.2 软体规模估算
6.3 软体进度与问题跟蹤
6.4 软体基準
6.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需求、业务分析、架构及设计
7.1 引言
7.2 软体需求
7.3 软体需求方法论及实践
7.4 业务分析
7.5 软体架构
7.6 企业架构师
7.7 软体设计
7.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编程和代码开发
8.1 引言
8.2 程式语言开发简史
8.3 我们为什幺会有超过2500种程式语言
8.4 程式语言普及性的探索
8.5 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种程式语言
8.6 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程式语言翻译中心
8.7 为什幺大多数软体都使用2~15种程式语言
8.8 有多少程式设计师使用多种程式语言
8.9 原始码中通常会出现何种类型的缺陷
8.10 软体缺陷的逻辑和属性
8.11 软体原始码缺陷的预防和去除
8.12 编程缺陷预防方法
8.13 缺陷去除方法
8.14 “代码行”度量方法的经济学问题
8.1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软体质量:软体工程成功的关键
9.1 引言
9.2 软体质量定义
9.3 软体质量度量
9.4 软体缺陷预防
9.5 软体缺陷去除
9.6 软体质量专家
9.7 软体质量的经济价值
9.8 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