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9-11-08 04:49:02) 百科综合

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是湖北民族学院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套用基础研究、聚集高级人才和开展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省级科研基地及科技服务平台。以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智慧财产权,提高我省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其主要任务是针对我省的学术发展的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型研究。在科学前沿开拓研究中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系统性、原创性,实现相关重要基础能力的创新,关键技术,积累基本科学数据,为相关科学研究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重点实验室现设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生物资源保护与恢复、天然产物与生物製品开发和生物硒资源研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所属高校:湖北民族学院
  • 审批机构: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技厅
  • 审批时间:2008年11月

主要发展经历与成果

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8月经湖北省教育厅和科技厅联合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11月通过建设评估。重点室通过5年运行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研项目和经费逐年大幅度增加,显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2008年以来,重点实验室全体研究人员长期依託武陵地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先后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西部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团队和重大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06项,研究总经费1470万元,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25项;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近五年来,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方面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发表学术论文266篇,SCI收录92篇,EI收录12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结题项目84项。部分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及地方政府的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获农业部丰收计画三等奖2 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湖北省科技推广三等奖 1 项,其它奖项18项。如高山反季节蔬菜栽培等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套用、绞股蓝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藤茶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凤头姜系列产品开发、薇菜人工栽培与技术研究等27项科研成果套用于生产或被政府部门採用,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农民增收,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湖北省民族地区特别是恩施自治州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1、重点实验室一直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设定方向负责人、团队负责人等岗位推进科研梯队的建设。现已形成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1人,其中高级职称31人,博士24人;历年流动研究人员共118人。
2、藉助重点实验室所搭建的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重点实验室的三个研究方向上,现己形成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包括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规划、民族医药基础理论与资源开发套用、风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民族药物活性成分筛选与新製剂开发套用等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的梯队建设效果明显,特色资源(葛仙米)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及产品开发和武陵地区特色芳香天然产物的香气成分及其合成研究团队已建成为湖北省研究创新团队。
3、重点实验室设立楚天学者岗位,聘请北京林业大学陈少良教授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2010年),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同时加强自身队伍的培养和大力引进的年轻博士及学术骨干充实学术队伍,以促进学科发展。2008年以来共引进博士10人,自己培养了13名老师获得博士学位,另有5名老师在读;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依託,引进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4个,各团队团结协作,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并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4、从2012年开始,根据《湖北民族学院重点科研基地科研编制管理办法》,设立重点实验室固定科研编制岗和流动科研编制岗。2012年共设固定科研编制人员1名,流动科研编制人员2名;2013年设立固定科研编制人员1名,流动科研编制人员3名,科研编制人员为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5、2008年以来,为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套用化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特食品加工与开发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提供科研平台,共培养以上七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53名。另外,西南大学、常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学校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重点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