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研究前沿》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史安斌。
基本介绍
- 书名:国际传播研究前沿
- 作者:史安斌
- ISBN:9787302286370
- 定价:48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5-7
图书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印次:1-1
装帧:平装
印刷日期:2012-5-7
印次:1-1
装帧:平装
印刷日期:2012-5-7
图书简介
国际新闻传播是清华新闻传播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本书汇集了清华新闻传播学院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在该领域发表的中英文论文,代表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较高水準,为该领域的研究和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提供了示範和经验,对专业研究者、从事对外传播事业的干部和专业人士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图书前言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10JZD0014总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2012年4月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生机勃发的季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迎来了建院十周年,这是全院师生欢乐的节日!学院组织出版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年院庆学术文集”,既是师生们为院庆献上的厚礼,也全面展示了学院十年办学的学术成果,十分珍贵而有价值。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2年4月21日正式成立。它是由1985年在清华大学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专业和清华大学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合併而成,我国新闻与传播界资深专家、知名文化人范敬宜教授担任了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成立,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十年来,凭藉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传媒经济与管理等主要方向,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精干的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团队,不断增强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传播、新闻理论、传媒管理、媒体与科技相结合以及影视传播等方面形成学术研究优势,引领新闻教学和新闻研究工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秉持“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鲜明特色。我觉得有四个方面值得在我们的新闻教育、新闻人才培养中大力发扬: 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多年来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体系,指导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选择、处理新闻事件;二是坚持素质为本的教育思想。现代新闻传播是个複杂的系统工程,新闻从业者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勇气,驾驭舆论的高效技巧来完成新闻和传播工作;三是注重实践的办学风格。清华大学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实践第一,这与当前在新闻战线所开展的“走转改”是一致的;四是包容开放的学术胸怀。这不仅体现在清华大学新00国际传播研究前沿00总序闻与传播学院从社会上吸收了很多专家学者来担任教授,也体现在学院国际化办学这一特色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有志于从事新闻事业的人才汇集于此,教学相长,带来多元文化的交流,培养了複合式的思维方式。
全球新闻与传播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国际、国内新闻互相影响,边界越来越模糊;官方、民间互相竞争,对于许多重大新闻,权威通讯社、主流报刊、广播电视还未发布,民间已经发布了;网上和网下互相交织,信息来源真伪难辨;软体、硬体互相融合,内容技术平台一体化。面对这样的情况,新闻工作者要能在新闻激烈竞争的战场上赢得主动,必须及时判断处理複杂新闻事件中各方面的关係,要在关键和重大问题上占领舆论高地。新一代新闻人不能像过去一样只会处理文字和图像,而要学会利用最新最前沿的技术手段增强新闻时效性和传播力,构建和打造多媒体的新闻传播平台和渠道。新闻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传播对于社会精神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新闻与传播事业担当的社会责任是严肃的,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任务是艰巨的。
清华大学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非同一般。深厚的人文底蕴、先进的科学技术、名牌的社会效应、良好的公众信誉、丰富的知识资源,这些都是清华大学的优势,这为我们学院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继续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些优势,谋划未来发展。
在迎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年院庆的时候,我和学院同仁一致认为,我们应该继续突出学院办学十年所形成的特色,坚持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造就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由于手机、网际网路等社交工具介入媒体传播,新闻传播已经难以分清主体和客体的界限,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所,都可能成为新闻的来源和客群。在这种情况下,缺少高素质人才,就难以完成及时传播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任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不同于一般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院校,应该继续向培养高层次、複合型、领军人物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发展。
百年风雨,世纪沧桑,清华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澱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这些都充分体现着高度凝聚大学使命的清华精神,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所指出的那样: “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的重要学院,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院庆前推出的这套院庆学术文集共五本: 《新闻学研究前沿》、《新媒体研究前沿》、《影视传播研究前沿》、《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前沿》和《国际传播研究前沿》,它收录近十年来我院在新闻学、新媒体、影视传播、传媒经济与管理、国际传播和文化产业等研究方面已经发表或首次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共一百多篇。它的编辑出版凝聚了学院各位教授和老师们的心血。我要特别向学院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同时也是这套文集的各卷的主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本书编委会的郭庆光教授、陈昌凤教授、崔保国教授、范红教授、郭镇之教授、金兼斌教授、李彬教授、史安斌教授、司久岳教授、熊澄宇教授、尹鸿教授等致以衷心感谢。他们为这套书的顺利出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花费了巨大心血;宗俊峰社长、吴培华总编、徐学军分社长等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纪海虹编辑为文集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併致谢!
十年奋斗,十年结晶,已经成为我们创造的历史。未来的十年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十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更光荣,使命更伟大。让我们全院师生站在新的起点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大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书写光彩的新闻人生!
2012年4月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生机勃发的季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迎来了建院十周年,这是全院师生欢乐的节日!学院组织出版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年院庆学术文集”,既是师生们为院庆献上的厚礼,也全面展示了学院十年办学的学术成果,十分珍贵而有价值。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2年4月21日正式成立。它是由1985年在清华大学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专业和清华大学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合併而成,我国新闻与传播界资深专家、知名文化人范敬宜教授担任了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成立,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十年来,凭藉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传媒经济与管理等主要方向,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精干的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团队,不断增强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传播、新闻理论、传媒管理、媒体与科技相结合以及影视传播等方面形成学术研究优势,引领新闻教学和新闻研究工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秉持“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鲜明特色。我觉得有四个方面值得在我们的新闻教育、新闻人才培养中大力发扬: 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多年来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体系,指导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选择、处理新闻事件;二是坚持素质为本的教育思想。现代新闻传播是个複杂的系统工程,新闻从业者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勇气,驾驭舆论的高效技巧来完成新闻和传播工作;三是注重实践的办学风格。清华大学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实践第一,这与当前在新闻战线所开展的“走转改”是一致的;四是包容开放的学术胸怀。这不仅体现在清华大学新00国际传播研究前沿00总序闻与传播学院从社会上吸收了很多专家学者来担任教授,也体现在学院国际化办学这一特色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有志于从事新闻事业的人才汇集于此,教学相长,带来多元文化的交流,培养了複合式的思维方式。
全球新闻与传播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国际、国内新闻互相影响,边界越来越模糊;官方、民间互相竞争,对于许多重大新闻,权威通讯社、主流报刊、广播电视还未发布,民间已经发布了;网上和网下互相交织,信息来源真伪难辨;软体、硬体互相融合,内容技术平台一体化。面对这样的情况,新闻工作者要能在新闻激烈竞争的战场上赢得主动,必须及时判断处理複杂新闻事件中各方面的关係,要在关键和重大问题上占领舆论高地。新一代新闻人不能像过去一样只会处理文字和图像,而要学会利用最新最前沿的技术手段增强新闻时效性和传播力,构建和打造多媒体的新闻传播平台和渠道。新闻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传播对于社会精神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新闻与传播事业担当的社会责任是严肃的,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任务是艰巨的。
清华大学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非同一般。深厚的人文底蕴、先进的科学技术、名牌的社会效应、良好的公众信誉、丰富的知识资源,这些都是清华大学的优势,这为我们学院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继续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些优势,谋划未来发展。
在迎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年院庆的时候,我和学院同仁一致认为,我们应该继续突出学院办学十年所形成的特色,坚持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造就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由于手机、网际网路等社交工具介入媒体传播,新闻传播已经难以分清主体和客体的界限,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所,都可能成为新闻的来源和客群。在这种情况下,缺少高素质人才,就难以完成及时传播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任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不同于一般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院校,应该继续向培养高层次、複合型、领军人物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发展。
百年风雨,世纪沧桑,清华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澱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这些都充分体现着高度凝聚大学使命的清华精神,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所指出的那样: “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的重要学院,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院庆前推出的这套院庆学术文集共五本: 《新闻学研究前沿》、《新媒体研究前沿》、《影视传播研究前沿》、《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前沿》和《国际传播研究前沿》,它收录近十年来我院在新闻学、新媒体、影视传播、传媒经济与管理、国际传播和文化产业等研究方面已经发表或首次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共一百多篇。它的编辑出版凝聚了学院各位教授和老师们的心血。我要特别向学院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同时也是这套文集的各卷的主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本书编委会的郭庆光教授、陈昌凤教授、崔保国教授、范红教授、郭镇之教授、金兼斌教授、李彬教授、史安斌教授、司久岳教授、熊澄宇教授、尹鸿教授等致以衷心感谢。他们为这套书的顺利出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花费了巨大心血;宗俊峰社长、吴培华总编、徐学军分社长等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纪海虹编辑为文集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併致谢!
十年奋斗,十年结晶,已经成为我们创造的历史。未来的十年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十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更光荣,使命更伟大。让我们全院师生站在新的起点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大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书写光彩的新闻人生!
2012年4月16日
图书目录
001 柳斌杰 总序
005 李希光 代序一 把新闻人才培养推向对外传播大舞台
--清华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基本经验
013 朱英璜 代序二 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浅析
021 史安斌 导言 全球·全民·全媒
--清华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的路径与前景第一编 理论与历史篇003 王维佳 全球传播与当代政治的三种取向
--兼评赵月枝文集《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013 王君超新闻学: 走出传播学还是走出自己?
--兼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实践的作用
023 史安斌从“客观新闻学”到“对话新闻学”
--论西方新闻理论演进的哲学与实践基础
030 史安斌从“陌生人”到“全球公民”
--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演进及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038 周庆安试论公共外交研究的四种理论维度
046 姚 遥建构认同: 新中国对外宣传60年
(1949-2009年)0国际传播研究前沿0目录 第二编 文本与案例篇061 郭镇之 张梓轩 试论改进中国电视的国际形象
068 周庆安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国际新闻报导的挑战
与应对
074 李习文提升中国英语电视新闻的全球影响力
081 史安斌 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与中国本土实践的检视
--以四川大地震为例
097 范 红 苏 菁城市品牌的网路媒体传播策略第三编 教育与实务篇113 李希光 我的新闻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124 王君超融合传播教育的理念、实施与对策
--香港公立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经验
137 王君超 “媒介批评”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清华大学的教学案例
147 史安斌微博时代政府新闻发布的理论探索、制度创新和角色重构
159 季 萌党委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浅析第四编 英文成果篇165 史安斌 全球与本土之间的冲突与协商
--以全球传播格局下的中国客群反馈为例
178 董关鹏 史安斌面临全球竞争的中国新闻业: 挑战与
转型
193 卢 嘉多重现代性与多重接近性
--中国电视上的麦当劳与肯德基广告研究
213 戴 佳 玄基得全球风险,各国框架
--美国、中国和韩国通讯社关于朝鲜核危机的报导研究240 戴 佳 演变的框架
--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奥运报导(1980-2004年)
260 多米尼克·拉索尔萨 戴 佳编辑部里的“常态事故”?
--美国主流媒体十大新闻造假案探测性研究
005 李希光 代序一 把新闻人才培养推向对外传播大舞台
--清华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基本经验
013 朱英璜 代序二 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浅析
021 史安斌 导言 全球·全民·全媒
--清华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的路径与前景第一编 理论与历史篇003 王维佳 全球传播与当代政治的三种取向
--兼评赵月枝文集《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013 王君超新闻学: 走出传播学还是走出自己?
--兼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实践的作用
023 史安斌从“客观新闻学”到“对话新闻学”
--论西方新闻理论演进的哲学与实践基础
030 史安斌从“陌生人”到“全球公民”
--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演进及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038 周庆安试论公共外交研究的四种理论维度
046 姚 遥建构认同: 新中国对外宣传60年
(1949-2009年)0国际传播研究前沿0目录 第二编 文本与案例篇061 郭镇之 张梓轩 试论改进中国电视的国际形象
068 周庆安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国际新闻报导的挑战
与应对
074 李习文提升中国英语电视新闻的全球影响力
081 史安斌 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与中国本土实践的检视
--以四川大地震为例
097 范 红 苏 菁城市品牌的网路媒体传播策略第三编 教育与实务篇113 李希光 我的新闻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124 王君超融合传播教育的理念、实施与对策
--香港公立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经验
137 王君超 “媒介批评”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清华大学的教学案例
147 史安斌微博时代政府新闻发布的理论探索、制度创新和角色重构
159 季 萌党委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浅析第四编 英文成果篇165 史安斌 全球与本土之间的冲突与协商
--以全球传播格局下的中国客群反馈为例
178 董关鹏 史安斌面临全球竞争的中国新闻业: 挑战与
转型
193 卢 嘉多重现代性与多重接近性
--中国电视上的麦当劳与肯德基广告研究
213 戴 佳 玄基得全球风险,各国框架
--美国、中国和韩国通讯社关于朝鲜核危机的报导研究240 戴 佳 演变的框架
--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奥运报导(1980-2004年)
260 多米尼克·拉索尔萨 戴 佳编辑部里的“常态事故”?
--美国主流媒体十大新闻造假案探测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