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新世纪计算机类本科规划教材:软体工程

(2019-11-07 14:17:19) 百科综合
新世纪计算机类本科规划教材:软体工程

新世纪计算机类本科规划教材:软体工程

《新世纪计算机类本科规划教材:软体工程(第二版)》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软体工程的瀑布模型、增量模型和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及统一过程。全书共16章,概述了软体工程、各种生存周期模型和开发方法,详细介绍了软体工程的瀑布模型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步骤、方法、技术和文档,并介绍了增量模型、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统一过程以及软体工程的质量评价和保证、项目管理技术、环境等。全书从方法学角度出发,对生存周期模型和开发方法进行阐述,说明其基本思想、表示方法、工作流程,并进行评价和比较。《新世纪计算机类本科规划教材:软体工程(第二版)》内容紧凑,深入浅出,注意结合实例。

基本介绍

  • 书名:新世纪计算机类本科规划教材:软体工程
  •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页数:294页
  • ISBN:9787560609249 
  • 作者:邓良松 刘海岩
  • 出版日期:2004年6月1日
  • 开本:16
  • 品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新世纪计算机类本科规划教材:软体工程(第二版)》可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软体工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计算机软体开发人员的参考书。

图书目录

第1章绪论
1.1软体工程的产生
1.1.1软体的特点
1.1.2软体生产的发展
1.1.3软体危机
1.1.4软体工程
1.2软体工程的过程和软体生存周期
1.2.1软体工程的过程
1.2.2软体生存周期
1.3软体生存周期模型
1.3.1软体生存周期模型的概念
1.3.2瀑布模型
1.3.3增量模型
1.3.4螺旋模型
1.3.5喷泉模型
1.3.6基于知识的模型
1.3.7变换模型
1.3.8统一过程
1.4软体开发方法
1.4.1结构化方法
1.4.2Jackson方法
1.4.3维也纳开发方法(VDM)
1.4.4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1.5软体开发工具
1.6小结
第2章软体要求定义
2.1可行性研究
2.1.1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2.1.2可行性研究的具体步骤
2.1.3系统流程图
2.1.4成本——效益分析
2.1.5可行性研究的文档
2.2项目开发计画
2.3软体需求分析
2.3.1需求分析的特点
2.3.2需求分析的原则
2.3.3需求分析的任务
2.3.4需求分析的方法
2.3.5需求分析的文档
2.4IDEF方法
2.4.1IDEFO的图形表示
2.4.2建立功能模型的基本方法
2.4.3IDEFO方法的特点
2.5小结
第3章软体设计
3.1软体概要设计概述
3.1.1概要设计基本任务
3.1.2软体概要设计文档
3.2软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3.2.1模组化
3.2.2抽象
3.2.3信息隐蔽
3.2.4模组独立性
3.3软体结构準则
3.3.1软体结构图
3.3.2软体结构设计最佳化準则
3.3.3表示软体结构的HIPO图
3.4基于IDEFO图的设计方法
3.5软体详细设计
3.5.1详细设计的基本任务
3.5.2详细设计方法
3.6软体详细设计表示法
3.6.1程式流程图
3.6.2PAD图
3.6.3过程设计语言
3.7小结
第4章软体编码
4.1程式设计语言的特徵及选择
4.1.1程式设计语言特性
4.1.2程式设计语言的选择
4.2程式设计风格
4.3小结
第5章软体测试
5.1软体测试概述
5.1.1软体测试的目的
5.1.2软体测试的原则
5.2测试方法
5.2.1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
5.2.2黑盒测试法与白盒测试法
5.3测试用例的设计
5.3.1白盒技术
5.3.2黑盒技术
5.4测试过程
5.4.1软体测试过程中的信息
5.4.2软体测试的步骤及与各开发阶段的关係
5.4.3单元测试
5.4.4集成测试
5.4.5确认测试
5.5调试
5.5.1调试的目的
5.5.2调试技术
5.6小结
第6章软体维护
6.1软体维护的内容
6.2软体维护的特点
6.2.1非结构化维护和结构化维护
6.2.2维护的困难性
6.2.3软体维护的费用
6.3软体维护的实施
6.3.1维护的组织
6.3.2维护的流程
6.3.3维护技术
6.3.4维护的副作用
6.4软体可维护性
6.4.1可维护性定义
6.4.2可维护性的度量
6.4.3提高可维护性的方法
6.5小结
第7章增量模型
7.1概述
7.1.1瀑布模型的局限性
7.1.2增量模型的基本思想
7.1.3增量模型的分类
7.2渐增模型
7.2.1增量构造模型
7.2.2演化提交模型
7.3快速原型模型
7.3.1基本思想
7.3.2快速原型模型表示
7.3.3原型开发过程
7.4快速原型的开发技术和开发环境
7.5增量模型的评价
7.6小结
第8章结构化方法
8.1概述
8.2结构化分析
8.2.1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分析策略
8.2.2描述工具
8.2.3SA分析步骤
8.3数据流图
8.3.1基本图形符号
8.3.2画数据流图
8.3.3SA方法的套用
8.4数据字典
8.4.1数据字典的内容及格式
8.4.2数据字典的实现
8.5加工逻辑的描述
8.5.1结构化语言
8.5.2判定表
8.5.3判定树
8.6结构化设计
8.6.1数据流图的类型
8.6.2设计过程
8.6.3变换分析设计
8.6.4事务分析设计
8.6.5综合型数据流图与分层数据流图映射成软体结构的设计
8.6.6SD方法套用示例
8.6.7设计的后处理
8.7小结
第9章面向对象基础
9.1面向对象程式设计语言的发展
9.1.1Simula语言
9.1.2Smalltalk语言
9.1.3Eiffel语言
9.1.4C++语言
9.1.3面向对象程式设计语言
9.2面向对象程式设计模式
9.2.1软体能力面临的问题
9.2.2程式设计基本模式
9.2.3程式设计模式的转换
9.2.4面向对象程式设计模式的机制
9.3面向对象的概念
9.3.1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
9.3.2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9.3.3面向对象的特徵
9.3.4面向对象的要素
9.4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9.4.1面向对象方法的形成
9.4.2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9.6小结
第10章面向对象的Coad方法
10.1Coad方法概述
10.1.1术语
10.1.2控制複杂性原则
10.1.3开发多层次多组元的模型
10.1.4定义及符号表示
10.2面向对象的分析
10.2.1面向对象分析概述
10.2.2对象的认定
10.2.3结构的认定
10.2.4认定主题
10.2.5定义属性
10.2.6定义服务
10.2.7对象的规格说明
10.2.8套用示例
10.3面向对象的设计
10.3.1面向对象设计的目标
10.3.2设计问题域组元
10.3.3设计人机互动组元
10.3.4设计任务管理组元
10.3.5设计数据管理组元
10.4小结
第11章面向对象的OMT方法
11.1OMT方法概述
11.1.1OMT方法学
11.1.2系统分析
11.1.3系统设计
11.1.4对象设计
11.2建模概念
11.2.1对象模型
11.2.2动态模型
11.2.3功能模型
11.3系统分析
11.3.1系统分析概述
11.3.2问题陈述
11.3.3建立对象模型
11.3.4建立动态模型
11.3.5建立功能模型
11.4系统设计
11.4.1系统设计过程
11.4.2系统结构的一般框架
11.4.3银行网路系统结构
11.5对象设计
11.5.1对象设计概述
11.5.23种模型的结合
11.5.3算法设计
11.5.4最佳化设计
11.5.5控制的实现
11.5.6调整继承
11.5.7关联的设计
11.6小结
第12章统一建模语言UML
12.1UML概述
12.1.1UML的形成
12.1.2UML的主要内容
12.1.3UML用于软体的开发
12.1.4UML的特点
12.2通用模型元素
12.2.1模型元素
12.2.2约束
12.2.3依赖关係
12.2.4细化
12.2.5注释
12.3用例模型
12.3.1用例图
12.3.2画用例图
12.3.3用例图的示例
12.4静态模型
12.4.1类图
12.4.2对象图
12.4.3包图
12.5动态模型
12.5.1状态图
12.5.2活动图
12.5.3顺序图
12.5.4协作图
12.6实现模型
12.6.1构件图
12.6.2配置图
12.7小结
第13章统一软体开发过程
13.1统一过程概述
13.1.1统一过程的形成
13.1.2统一过程的特点
13.1.3统一过程的要素
13.2统一过程的开发模式
13.2.1统一过程的框架
13.2.2统一过程的阶段
13.2.3统一过程的叠代
13.2.4统一过程的工作流
13.3统一过程的模型
13.3.1模型概述
13.3.2主要模型
13.3.3模型之间的关係
13.4用例驱动
13.4.1用例的作用
13.4.2建立用例模型
13.4.3创建分析模型
13.4.4设计和实现模型的建立
13.4.5用例的测试
13.5构架
13.5.1构架概述
13.5.2构架的重要性
13.5.3建立构架
13.5.4构架描述
13.6叠代和增量
13.6.1叠代和增量概述
13.6.2叠代和增量的重要性
13.6.3通用叠代过程
13.6.4叠代的核心工作流
13.6.5叠代和增量开发过程
13.7小结
第14章软体质量的评价和保证
14.1软体质量概述
14.1.1软体质量的定义
14.1.2软体质量的度量和评价
14.1.3软体质量的保证
14.2质量度量模型
14.2.1McCall质量度量模型
14.2.2ISO的软体质量评价模型
14.3软体複杂性
14.3.1软体複杂性的基本概念
14.3.2软体複杂性的度量方法
14.4软体可靠性
14.4.1软体可靠性定义
14.4.2软体可靠性指标
14.4.3软体可靠性模型
14.5软体评审
14.5.1设计质量的评审内容
14.5.2程式质量的评审内容
14.6软体容错技术
14.6.1容错软体定义
14.6.2容错的一般方法
14.6.3容错软体的设计过程
14.7小结
……
第15章软体工程管理技术
第16章软体工程环境
参考文献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