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历史上最为着名的软体——伊莉莎(Eliza),也是最早的与人对话程式就是由系统工程师约瑟夫·魏泽堡和精神病学家肯尼斯·科尔比在20 世纪60 年代共同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聊天机器人。他们将程式命名为伊莉莎,灵感来自于英国着名戏剧家肖伯纳的戏剧《偶像》中的角色,它能够使计算机与人用英语谈话。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尚未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时,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基本介绍
- 软体名称:艾丽莎
- 开发商:Eliza
- 更新时间:20 世纪60 年代
- 类型:人工智慧软体
软体简介
人工智慧历史上最为着名的软体——伊莉莎(Eliza),也是最早的与人对话程式就是由系统工程师约瑟夫·魏泽堡和精神病学家肯尼斯·科尔比在20 世纪60 年代共同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聊天机器人。他们将程式命名为伊莉莎,灵感来自于英国着名戏剧家肖伯纳的戏剧《偶像》中的角色,它能够使计算机与人用英语谈话。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尚未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时,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伊莉莎”不仅听懂了姑娘的讲话内容,而且很有同情心,象知心朋友一样给人以安慰。这个程式发表后,许多心理学家和医
生都想请它为人进行心理治疗,一些病人在与它谈话后,对它的信任甚至超过了人类医生。这种状况令程式编制者和人工智慧专家们深感忧虑
: 一台机器居然让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它进行长时间的亲密交谈,而机器其实完全不理解人的喜怒哀乐!
仔细分析“伊莉莎”与人对话的内容,一旦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对话人可能会大呼上当。“伊莉莎”对人说的话,只不过是颠倒一下谈话人的
语序,它会在对方的言语中进行关键字扫描,为其中的某些“关键字” 匹配上合适的“对应词” , 然后再返回给谈话人。当然,它的编排相当巧妙,比如你说 “很烦闷”,它就说“很难过”;你说“我想哭”,它就问“为什幺想哭”。关键字被按照日常使用中的频率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伊莉莎会逐一在自己的脚本库里检索,看是否有对这个词的说明,接着第二个。伊莉莎所涉及的人工智慧并不複杂,它只是能与人直接对话的电脑程式。如果这是一句完全陌生的话,它就做出通用的回答,例如“你具体指的是什幺?”“你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幺?”,让诸如此类的对话来拖延时间。如果这句话能看懂,也就是找到了对大部分关键字的解释说明,它就会根据说明来造一个新句子。当它找不到 合适的对应词回答问题时, 为了避免出洋相, 它就机敏地讲一些无关痛痒的废话搪塞一 下,如“这很有意思,请继续说”,或者“请你说详细点好吗?” 从技术观点看,“伊莉莎”程式与人的对话,不是在对句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顶 多给人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伊莉莎”的作者后来也承认说:“我没有想到,一个简 单的电脑程式,在极短的时间内会在用正常方式思考的人们中间引起了如此大的误会, 今后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考虑这种因素”。
谈话摘要
请看“伊莉莎”在计算机上与一位姑娘的谈话摘要:
姑娘: 男人们全都一样。
伊莉莎: 在哪些方面?
姑娘: 他们总找藉口躲避我们
伊莉莎: 你能举个例子吗?
姑娘: 好吧,我的男朋友要我到你这里来。
伊莉莎: 喔,你的男朋友要你到我这里来。
姑娘: 他说我很烦闷。
伊莉莎: 你很烦闷,这使我很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