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套用系统(Application Systems)往往是针对特定套用的,需要固化需求的,难以支持变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而套用系统2.0是建立针对全国性的组织,覆盖整个组织所有管理业务和所有用户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样的套用系统,业务需求的"变化"是常态的,"不变"是暂态的;面对整个组织,各部门和层级的业务"不同"是客观存在的,"统一"是逐步实现的,继而持续拓展(开始新的不同)的。为此,必须要有一个不仅能提供业务需求的实现,更要能够提供可支持业务需求的变化,可对它们变化进行跟蹤和管理,可以支持持续最佳化的用户体验的,企业化生产的新型套用系统(AS2.0)产品集合作为支撑。AS2.0中必须对整个组织业务需求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加以控制、记录和管理,面向数据套用的数据管理就是AS2.0关键基础构件的一个产品,并且是它可行性的基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套用系统2.0
- 外文名:Application Systems
- 含义:针对难以支持变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 功能需求:面向特定套用
- 性质:套用系统
功能需求
传统套用系统几乎都是面向特定套用,固化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其系统功能关注重点是为特定套用提供业务处理的服务。新一代套用系统(AS2.0)强调的是与行业(业务)的无关性,其重点转向了对业务需求变化的管理,其系统功能的关注重点也随之转向了提供支持业务变化的服务,通过这些服务提供的功能,载入和实现各类业务的处理和加工。
描述和定义变化的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是变化管理的关键,它们的作用是用标準化的方式记录下每一个套用系统要件的属性,定义出每一项业务在相应要件中的差异,以及实现的结果,比如每一个数据项、每一个数据集合(表格、物理表)、每一个流程、每一个指标等等,分别都是有哪些属性(包括注释和管理用的业务属性)描述,应该用什幺形式描述等。由于不同的要件所要描述的属性各不相同,每一个要件都有一个描述其属性是如何构成的标準,称之为“元模型”。每一项特定业务所涉及的数据、流程、规则、互动、展现等要件对应的各种元数据,经过封装打包所形成的集合,称之为“方案”。元数据的属性有一些是共性的,比如名称、标识符、语境等标识类的属性,套用状态、批准日期等管理类属性等;还有一些是个性的,比如数据项的数据类型、数据格式、值域等属性,数据集合的集合类型、集合样式等属性,指标的算法、因子等属性。面向元数据管理所需要提供的功能应该包括:对各类元数据的採集、维护、发布、停用、废止等涉及元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功能;将特定业务涉及的所有元数据打包成方案,以及对方案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功能;对各类元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分类、跟蹤元数据的引用和频度、元数据引用的关联关係等元数据的套用管理功能;对不同要件的元数据属性标準化、每个属性如何描述的标準化、涉及业务语义的属性如何关联和引用的标準化等涉及元模型及其生命周期的管理功能。
解析和执行变化的业务管理
没有满足实际业务需求的系统,无论概念多超前,技术多先进都没有套用的价值。业务实现是传统套用系统关注的重点,同样,也是AS2.0经过业务载入后的价值体现。传统套用系统的业务实现往往都是採用直接编码的方式实现的,而在AS2.0中的业务实现,一般都是通过业务载入的方式实现的,所谓业务载入就是利用相关工具,通过对元数据的定义或者配置产生相应的编码集合,进行适当的组合实现业务需求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载入过程使得与行业(业务)无关的AS2.0成为具有特定套用目标的,可以持续发展的行业(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传统套用系统也有元数据管理的概念,但往往是在通过直接编码实现业务需求以后,通过元数据获取工具分析编码的结果,再结合人工补录业务元数据,根据相应的标準加以组合产生的。而在AS2.0中採用的是主动元数据管理,其元数据是将每个具体业务抽象成若干可共享的细粒度业务(比如表单填写、数据项的加工、数据保存、流程环节的动作等)的属性。它们是利用元数据管理工具,根据相关业务的特点和需求,按照元模型的标準,进行元数据的採集和定义建立的。这个建立过程既是元数据的产生过程,又是细粒度业务的实现过程。其产出物一个是元数据的集合,属于元数据管理的基本单位;一个是实现相应细粒度业务的编码集合,经过发布供所需要的业务需求在实现时,共享、套用的最小粒度的编码单位。在AS2.0的过渡期,由于工具覆盖面和功能的不完善,细粒度业务的编码集合可能还需要靠人工编码,但必须以元数据的方式组织和发布加以套用,而不能直接嵌入到套用系统。
面向业务管理所需要提供的功能应该包括:无需人工干预的,对元数据的配置和其所对应编码的集合,进行解析和执行的后台功能,比如管理决策中的ETL、交易过程中具体实例的办理流程、数据结构或模型的建立等等;实现每项业务,及其细粒度业务对应代码集合所需资源的配置和调度管理;针对每个编码集合的执行效率、效果、问题等执行情况的记录管理;特别是能够解析和执行针对特定业务打包的方案、能够分析方案中哪些元数据已在现有环境中载入无需执行、能够规避由于套用区域的需求不同,採用方案版本不同带来的冲突问题等方案执行的管理。
记录和保存变化的档案管理
这里的档案管理分为2个概念:一个是内容变化的归档管理,指的是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处理的各类业务所涉及的,需要归档的电子信息内容的管理;另一个是需求变化的归档管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业务需求的变化,对信息系统相关功能进行维护和变更结果的归档管理。后者是传统套用系统很少考虑的问题,也是传统档案管理没有涉及的问题,通常这些档案的载体是元数据、日誌等管理信息系统特有的电子信息的记录。
AS2.0的核心是实现对变化的管理,考虑到本来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类套用,新一代套用系统就应该将套用系统随业务需求变更产生的变化,按照规範化的档案封装,纳入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管理,实现纸质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电子信息的档案化管理。纸质档案通常是将每一类案卷封装在一个档案袋中,并用一个标準化的封面注明所封装的内容及其属性。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纸质档案,主要是管理这些标準化的封面,并将这些封面与相应的纸质档案存放位置关联,实现快速定位。同样,电子信息(包括内容变化和需求变化)的档案化管理就是将关联的电子信息,按照规定的时间範围进行打包,并给这个信息包加上一个标準化的封面(可以使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标準DA_T 46-2009_6250和DA_T 48-2009_6875),以及将其关联到相关信息包存储的位置,达到利用一个套用进行覆盖纸质和电子2类档案的管理。
为此,面向档案管理所需要提供的功能应该包括:将什幺样的电子信息,按照什幺样的时间段进行归集、封装的描述、定义、获取等封装功能;将封装后的案卷进行移交、办理、卸载(从生产系统中删除)、归档等登记和交换功能;对已形成档案的内容进行保管(纸质档案保存在档案柜,电子档案保存在专门的资料库,通过标準化封面的关联属性,进行纸质和电子档案间的定位)、调阅、复用、处置等使用和管理功能。
监视和控制变化的状态管理
变化的状态指的是支持AS2.0的机房、网路、设备、系统软体等环境要件每次变更、调整过程的时点记录;伺服器、中间件、套用系统等各种套用资源在运行时间变化的时点记录;各种业务构件、业务进程在运行时间的时点记录;各类套用及其支撑环境在套用过程中问题的提交、回响、结果的记录等等。传统的套用系统它们通常是用人工或日誌的形式进行记录的,而AS2.0则应该提供专门的共享环境进行集中、统一的记录、分析、关联、知识化等方面的管理。
状态信息的知识化是与传统套用最大的区别,它更关注对所记录的状态信息加以分析套用;更关注将所有状态信息集中在一个共享的环境中统一管理;更关注这些集中状态信息的关联分析和套用。比如,特定监控对象(设备、套用等)进行变更、调整后,对监控对象的相关状态信息(效率、开销等)所造成的影响分析;对其它监控对象的相关状态信息所造成的关联影响分析;以及其对业务变化、用户体验、维护量变化等套用影响程度的分析等等。
面向状态管理所需要提供的功能应该包括:将各种监控对象的状态信息,实现信息化记录的採集、汇集、登记等收集功能;要能够由统一的环境,对各类监控对象分别收集的状态信息,针对不同的监控目标,分别、集中地加以标準化、分类存储、抽象提炼、过滤压缩等组织管理功能;要能够使用直观、适时、动态、可回放等效果,提供状态信息的反映、展现功能;要能够对集中收集、标準化整理后的状态信息进行标注、分类、封装、关联后形成知识,为今后套用的改进、完善、保障提供知识化管理功能。
总之,新一代套用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就像数学中的导数,研究的是数值变化一样,更主要的是服务于套用的变化。通过这些功能描述套用的变化,实现套用的变化,记录套用的变化,跟蹤套用的变化,从而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化生产,按需配置;实现业务信息化套用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套用需求和用户体验逐步、平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