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学院的前身是自动控制工程系,始创于1975年,设“工业自动化”专业,于1977年开始招生。2000年,计算机教研室与校计算机中心合併组建计算机系。2002年7月两系分别更名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和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06年7月两院合併成立了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489人,硕士生183人。教师12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1人,讲师33人;5人具有博士学位,62人具有硕士学位。学院除承担本院各专业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兄弟学院的电工学、化工仪表、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陕西科技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创办时间:1975年
- 所属地区:陕西
- 类别:公立学校
- 学校类型:综合
- 主要院系:自动控制工程系、光电子系、电子信息系、
学院简介
目前,学院设有5个系(自动控制工程系、光电子系、电子信息系、计算机系和基础教学系);9个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网路工程);5个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计算机套用技术、计算机软体与理论);设有微机套用和电机控制两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究所,正在建设陕西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实验室不但承担本院各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实验教学任务,而且,还承担全校计算机基础、电工学、化工仪表以及电子实训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院级的有陕西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範中心、陕西科技大学计算中心,系级的有4个专业综合实验室(含15个专业实验室)。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200余台件,价值约1200万元。
近几年来,学院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定新专业,筹措资金,自主研发,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气氛,坚持科研与生产实际结合,重视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近二十项,科研经费二百余万元。在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抄纸过程最佳化控制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造纸工业自动化为背景,积极开展科研成果的套用与推广工作,先后在全国14个省区推广横向合作项目130余项,项目经费1.05亿元,同时还承担了越南、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等国相关造纸厂的控制项目。在全国享有“南浙大,北轻院”的美誉。以横向科学研究为依託,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学院建成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的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认可,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5届毕业生中,在飞利浦等世界500强企业就业的就达53人,佔毕业生人数的10.4%。
学科建设
科研方向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于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的科研创新团队学科。该专业有良好的科研条件,下设有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技术研究所,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能充分满足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本专业积极开展套用基础和套用技术研究,已在造纸传动自动控制及其它相关行业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有多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主要研究方向:
1、现代交、直流电机调速理论与技术
2、现代显示器材料与技术
3、电气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
4、现代纸机电控系统的理论与技术
5、现代电力电子工程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于1997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下设6个实验室,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300多万元。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本专业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十五”攻关、陕西省自然基金等研究项目,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科研成果的转化、套用与推广工作。近年来共发表论文200多篇,鉴定科研成果8项,正式出版着作7部,完成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完成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2项,横向项目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
1、工业过程自动化与智慧型控制
2、控制系统建模与智慧型控制
3、现场汇流排技术及套用
4、现代控制理论及套用
5、数学模型与科学计算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
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专业于2005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研究条件良好,实验设施完备,现有1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研究所。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普遍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五年来,共发表该研究领域内的论文18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有28篇),鉴定科研成果5项,正式出版着作10部,完成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及横向项目数十项。
主要研究方向:
1、现代检测理论与检测技术
2、智慧型化信息处理
3、智慧型感测系统与信息融合技术
4、人工智慧与模式识别
5、智慧型系统与智慧型控制
6、嵌入式计算机及套用
081202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主要研究软体设计、开发、维护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的软体理论、方法和技术,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计算机软体与理论的研究範围十分广泛,包括软体工程与理论、XML技术研究及套用、信息系统与人工智、分散式系统与计算机网路、人工智慧、智慧型决策支持系统等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该专业不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而且要求学生能独立胜任计算机软体或理论的科研、软体系统开发等工作。
081203 计算机套用技术
该学科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计算机网路与信息安全、图形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技术、嵌入式计算机套用技术、计算机网路与套用等研究方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目前拥有计算机实验室、计算中心、微机原理实验室、网路管理中心、嵌入式实验室、软体实验室、网路实验室、DSP数位讯号处理实验室、图形图像处理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动画製作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有一支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科研梯队。
专业设定
网路工程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计算机网路系统设计、维护、管理及套用研究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网路与数据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网路系统硬体规划、安装、调试与维护的能力,以及网路作业系统与应用程式的安装、设定与维护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高级网路技术研发及网路维护管理、网路套用软体研发能力;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也可到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网路与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以及套用软体的编制、使用等工作。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主要课程:计算机原理与彙编、C语言与数据结构、软体工程、资料库原理、计算机网路原理、数据通信原理、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套用、JAVA程式设计、NET程式设计、网路编程技术、网路作业系统、网路资料库、网路安全与管理、区域网路技术与组网工程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计算机套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体及套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能够熟练地进行程式设计和使用资料库技术、网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毕业生能够在IT产业、高等学校、研究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研究以及计算机软硬体的开发与套用。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彙编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资料库原理、计算机网路、作业系统、系统结构、软体工程、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面向对象程式设计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智慧型仪器设计製造及检测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和套用能力,掌握检测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製造、科研开发、套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的特点是集检测、控制与仪器製造为一体,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光、机、电、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现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技术,并具备测控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毕业生可在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慧型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体和硬体等高新技术领域内从事设计、製造、开发和套用工作。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套用、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分析与处理、微控制器原理与套用、感测器原理与智慧型仪器、测控电路、Labview、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系统、机电控制系统等。
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是学校最早设立的电类本科专业,课程设定合理,知识体系完备,教学设备齐全,办学历史长、师资力量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自动化”领域的各种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製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各项工作,并在计算机套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宽厚型、複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套用、信号与系统、电机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检测技术与仪表、数位讯号处理、DSP技术与套用、机器视觉技术、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过程控制、模糊控制等。
地图信息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鹹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内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