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第2版》是2018年1月24日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麻志毅 。
基本介绍
- 书名: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第2版
- 作者:麻志毅
- ISBN:978-7-111-40751-5
- 定价:35.0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1-24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教材,讲述了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主要概念以及相应的表示法,并给出了详细的建模过程指导。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给出大量的例题、内容较为详尽的案例分析以及对建模概念的详细剖析,阐明了如何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等)和软体学院的软体工程专业、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工程硕士的教材,也可作为培训班师生以及从事软体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概述
第1章面向对象方法概论
11传统软体开发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2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
13面向对象的基本原则
14面向对象方法的主要优点
15面向对象方法的发展史及现状简介
16关于统一建模语言UML
习题
第二部分面向对象分析
第2章什幺是面向对象分析
21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
22面向对象分析综述
习题
第3章建立需求模型——用况图
31系统边界
32参与者
321概念与表示法
322识别参与者
33用况
331概念与表示法
332用况与参与者之间的关係
333用况之间的关係
334捕获用况
335用况模板
34用况图
35检查与调整
36用况模型与OOA模型
37例题
习题
第4章建立基本模型——类图
41对象与类
411概念与表示法
412识别对象与类
413审查与筛选
414抽象出类并进行调整
415认识对象的主动行为并识别主动对象
416类的命名
417建立类图的对象层
42属性与操作
421属性
422操作
43关係
431继承
432关联
433聚合
434依赖
44接口
习题
第5章建立辅助模型
51顺序图
511概念与表示法
512顺序图中的结构化控制
513建立顺序图
52通信图
521概念与表示法
522建立通信图
53活动图
531概念与表示法
532建立活动图
54状态机图
541概念与表示法
542建立状态机图
55包图
551概念与表示法
552如何划分与组织包
习题
第三部分面向对象设计
第6章什幺是面向对象设计
61OOA与OOD的关係
62面向对象设计模型和过程
习题
第7章问题域部分的设计
71复用类
72增加一般类以建立共同协定
73提高性能
74按程式语言调整继承
75转化複杂关联并决定关联的实现方式
76调整与完善属性
77构造及最佳化算法
78决定对象间的可访问性
79定义对象实例
710其他
习题
第8章人机互动部分的设计
81什幺是人机互动部分
82如何分析人机互动部分
83如何设计人机互动部分
831设计输入与输出
832命令的组织
833用OO概念表达所有的界面成分
834衔接界面模型和问题域模型
84人机互动部分的设计準则
习题
第9章控制驱动部分的设计
91什幺是控制驱动部分
92控制流
93如何设计控制驱动部分
931识别控制流
932审查
933定义控制流
934进程间和执行绪间的通信
935控制流间的同步
习题
第10章数据管理部分的设计
101什幺是数据管理部分
102资料库和资料库管理系统
1021关係资料库
1022面向对象资料库
103如何设计数据管理部分
1031针对关係资料库系统的数据存取设计
1032针对面向对象资料库系统的数据存取设计
1033针对档案系统的数据存取设计
习题
第11章构件及部署部分的设计
111构件设计
1111概念与表示法
1112构件的内部结构
1113对构件的行为建模
1114对构件的实现建模
112部署设计
1121概念与表示法
1122对系统的部署建模
习题
第12章若干典型的设计模式
121引言
122外观模式
123适配器模式
124策略模式
125观察者模式
126抽象工厂模式
127工厂方法模式
习题
第13章OOD的评价準则
131耦合
132内聚
133复用
134其他评价準则
习题
第四部分系统与模型
第14章系统与模型
141系统与子系统
1411概念与表示法
1412对体系结构模式建模
1413划分子系统
142模型
1421模型的含义
1422模型和视图
1423模型的抽象层次
1424模型间的一致性检查
习题
第五部分建模实例
第15章案例:教学管理系统
151系统的功能需求
152建立需求模型
1521划分子系统
1522识别参与者
1523识别用况
1524对需求进行捕获与描述
153系统分析
1531寻找类
1532建立状态机图
1533建立类图
1534建立顺序图
154系统设计
1541问题域部分设计
1542界面部分设计
1543数据管理部分设计
习题
附录A面向对象的软体建模工具
附录B文档编制指南
参考文献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概述
第1章面向对象方法概论
11传统软体开发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2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
13面向对象的基本原则
14面向对象方法的主要优点
15面向对象方法的发展史及现状简介
16关于统一建模语言UML
习题
第二部分面向对象分析
第2章什幺是面向对象分析
21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
22面向对象分析综述
习题
第3章建立需求模型——用况图
31系统边界
32参与者
321概念与表示法
322识别参与者
33用况
331概念与表示法
332用况与参与者之间的关係
333用况之间的关係
334捕获用况
335用况模板
34用况图
35检查与调整
36用况模型与OOA模型
37例题
习题
第4章建立基本模型——类图
41对象与类
411概念与表示法
412识别对象与类
413审查与筛选
414抽象出类并进行调整
415认识对象的主动行为并识别主动对象
416类的命名
417建立类图的对象层
42属性与操作
421属性
422操作
43关係
431继承
432关联
433聚合
434依赖
44接口
习题
第5章建立辅助模型
51顺序图
511概念与表示法
512顺序图中的结构化控制
513建立顺序图
52通信图
521概念与表示法
522建立通信图
53活动图
531概念与表示法
532建立活动图
54状态机图
541概念与表示法
542建立状态机图
55包图
551概念与表示法
552如何划分与组织包
习题
第三部分面向对象设计
第6章什幺是面向对象设计
61OOA与OOD的关係
62面向对象设计模型和过程
习题
第7章问题域部分的设计
71复用类
72增加一般类以建立共同协定
73提高性能
74按程式语言调整继承
75转化複杂关联并决定关联的实现方式
76调整与完善属性
77构造及最佳化算法
78决定对象间的可访问性
79定义对象实例
710其他
习题
第8章人机互动部分的设计
81什幺是人机互动部分
82如何分析人机互动部分
83如何设计人机互动部分
831设计输入与输出
832命令的组织
833用OO概念表达所有的界面成分
834衔接界面模型和问题域模型
84人机互动部分的设计準则
习题
第9章控制驱动部分的设计
91什幺是控制驱动部分
92控制流
93如何设计控制驱动部分
931识别控制流
932审查
933定义控制流
934进程间和执行绪间的通信
935控制流间的同步
习题
第10章数据管理部分的设计
101什幺是数据管理部分
102资料库和资料库管理系统
1021关係资料库
1022面向对象资料库
103如何设计数据管理部分
1031针对关係资料库系统的数据存取设计
1032针对面向对象资料库系统的数据存取设计
1033针对档案系统的数据存取设计
习题
第11章构件及部署部分的设计
111构件设计
1111概念与表示法
1112构件的内部结构
1113对构件的行为建模
1114对构件的实现建模
112部署设计
1121概念与表示法
1122对系统的部署建模
习题
第12章若干典型的设计模式
121引言
122外观模式
123适配器模式
124策略模式
125观察者模式
126抽象工厂模式
127工厂方法模式
习题
第13章OOD的评价準则
131耦合
132内聚
133复用
134其他评价準则
习题
第四部分系统与模型
第14章系统与模型
141系统与子系统
1411概念与表示法
1412对体系结构模式建模
1413划分子系统
142模型
1421模型的含义
1422模型和视图
1423模型的抽象层次
1424模型间的一致性检查
习题
第五部分建模实例
第15章案例:教学管理系统
151系统的功能需求
152建立需求模型
1521划分子系统
1522识别参与者
1523识别用况
1524对需求进行捕获与描述
153系统分析
1531寻找类
1532建立状态机图
1533建立类图
1534建立顺序图
154系统设计
1541问题域部分设计
1542界面部分设计
1543数据管理部分设计
习题
附录A面向对象的软体建模工具
附录B文档编制指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