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计算机组网技术(2011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图书)

(2019-12-04 10:35:37) 百科综合
计算机组网技术(2011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图书)

计算机组网技术(2011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图书)

《计算机组网技术》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路的基础知识、组网技术、系统维护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计算机网路组建与维护所需的相关知识。全书由11章组成。内容包括计算机网路知识概述、区域网路设计与构建、计算机网路设备、交换技术及配置、路由技术及配置、网路布线技术、搭建网路服务、网路互联、网路安全与管理技术、网路维护与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网路系统集成案例分析。另外,附录中给出了区域网路体系结构与乙太网技术规範。

基本介绍

  • 书名:计算机组网技术
  • 作者:王建平
  • ISBN:978-7-115-24888-6
  • 页数:340 页
  • 定价:39.00 元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开
  • 责任编辑:刘博
  • 字数:547 千字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计算机组网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程。全书以TCP/IP层次模型为主线,分13章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组网的核心技术。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数据通信技术,网路通信基础设备,Windows Server 2008网路作业系统,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区域网路组网技术,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广域网技术,Windows Server 2008网路服务的构建,网路安全技术,网路维护和管理技术。
全书以Windows Server 2008作业系统为平台,层次清晰,内容全面新颖,实用性强,所涉及操作的项目,均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可操作性和模拟性强。本书是高等学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类计算机组网技术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计算机网路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指导教程。

编辑推荐

《计算机组网技术:基于Windows Server 2008》以OSI模型为参考.以TCP/IP模型为主线组织内容。全书以Windows Server 2008作业系统为平台,层次清晰。内容全面新颖,实用性强,所涉及操作的项目,附带详细的操作步骤,可操作性、模拟性强。

作者简介

王建平,讲授计算机网路、计算机网路安全、网路工程,计算机网路技术、区域网路、广域网等课程。毕业于陕西师範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通信网路技术和网路安全。

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计算机网路的基本概念 1
1.1.1 计算机网路的定义 1
计算机网路,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线起来,在网路作业系统,网路管理软体及网路通信协定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1.1.2 计算机网路的分类 2

按广义定义

关于计算机网路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线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路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线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路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路它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路作业系统。有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路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线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路软体及协定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体、软体、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路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线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按连线定义

计算机网路就是通过线路互连起来的、资质的计算机集合,确切的说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线起来,并配置网路软体,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系统。

按需求定义

计算机网路就是由大量独立的、但相互连线起来的计算机来共同完成计算机任务。这些系统称为计算机网路(computer networks)
1.2 计算机网路的体系结构 4
1.2.1 网路通信协定的概念 4
1.2.2 OSI体系结构 5
1.2.3 TCP/IP体系结构 6
1.3 计算机网路的发展和展望 7
1.3.1 计算机网路新技术 7
1.3.2 计算机网路的展望 9
1.4 网路标準化组织和论坛 10
小结 11
习题 11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 13
2.1 数据通信概述 13
2.1.1 数据通信的一般模型 13
2.1.2 常见的数据通信系统 14
2.2 数据通信方式 15
2.2.1 串列传输和并行传输 15
2.2.2 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 16
2.2.3 单工、半双工和双工通信 18
2.3 数位讯号编码 18
2.3.1 单极性编码 18
2.3.2 极化编码 19
2.3.3 双极性编码 21
2.4 多路复用技术 23
2.4.1 频分多路复用 23
频分多路复用(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FDM),是指载波频宽被划分为多种不同频带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可以并行传送一路信号的一种多路复用技术。FDM常用于模拟传输的宽频网路中。在通信系统中,信道所能提供的频宽通常比传送一路信号所需的频宽宽得多。如果一个信道只传送一路信号是非常浪费的,为了能够充分利用信道的频宽,就可以採用频分复用的方法。在频分复用系统中,信道的可用频带被分成若干个互不交叠的频段,每路信号用其中一个频段传输,因而可以用滤波器将它们分别滤出来,然后分别解调接收。
在物理信道的可用频宽超过单个原始信号(如原理图中的CH1、CH2和CH3这3路信号)所需频宽情况下,可将该物理信道的总频宽分割成若干个与传输单个信号频宽相同(或略宽)的子信道;然后在每个子信道上传输一路信号,以实现在同一信道中同时传输多路信号。多路原始信号在频分复用前,先要通过频谱搬移技术将各路信号的频谱搬移到物理信道频谱的不同段上,使各信号的频宽不相互重叠(搬移后的信号如图中的中间3路信号波形);然后用不同的频率调製每一个信号,每个信号都在以它的载波频率为中心,一定频宽的通道上进行传输。为了防止互相干扰,需要使用抗干扰保护措施带来隔离每一个通道。

优点

1. 容易实现,技术成熟。2. 信道复用率高,分路方便,因此频分多路复用是模拟通信中常採用的一种复用方式,特别是在有线和微波通信系统中套用十分广泛。

问题

1.保护频带占用了一定的信道频宽,从而降低了FDM的效率;
2.信道的非线性失真改变了它的实际频率特性,易造成串音和互调噪声干扰;
3.所需设备随输入路数增加而增多,不易小型化;
4.FDM不提供差错控制技术,不便于性能监测。

发展

历史上,电话网路曾使用FDM技术在单个物理电路上传输若干条语音信道。这样,12路语音信道被调製到载波上各自占据4KHz频宽。这路占据60-108KHz频段的複合信号被认为是一个组。反过来,五个这样的信号组本身被同样的方法多路复用到一个超级组中,这个组包含60条语音信道。进一步甚至有更高层次的多路复用,这样使得单个电路中传输几千条语音信道成为可能。从原理分析可知,FDM比较适合于传输模拟信号,而TDM则比较适合于传输数位讯号。因此在在电话系统所使用的数字传输方式中,TDM(时分多路复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逐渐代替了FDM技术。
2.4.2 时分多路复用 23
时分多路复用(TDM)是按传输信号的时间进行分割的,它使不同的信号在不同的时间内传送,将整个传输时间分为许多时间间隔(Slot time,TS,又称为时隙),每个时间片被一路信号占用。TDM就是通过在时间上交叉传送每一路信号的一部分来实现一条电路传送多路信号的。电路上的每一短暂时刻只有一路信号存在。因数位讯号是有限个离散值,所以TDM技术广泛套用于包括计算机网路在内的数字通信系统,而模拟通信系统的传输一般採用FDM。
以电话通信为例说明时分多路复用的过程:传送端的各路话音信号经低通滤波器将频宽限制在3400Hz 以内,然后加到匀速旋转的电子开关 SA1上,依次接通各路信号,它相当于对各路信号按一定的时间间隙进行抽样。SA1旋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抽样周期T,这样就做到了对每一路信号每隔周期T 时间抽样一次,此时间周期称为1帧长。传送端电子开关 SA1不仅起到抽样作用,同时还要起到复用和合路的作用。合路后的抽样信号送到编码器进行量化和编码,然后,将信号码流送往信道。在接收端,将各分路信号码进行统一解码,还原后的信号由分路开关SA2依次接通各分路,在各分路中经低通滤波器将重建的话音信号送往收端用户。在上述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发、收双方的电子开关的起始位置和旋转速率都必须一致,否则将会造成错收,这就是PCM系统中的同步要求。收、发两端的数码率或时钟频率相同叫位同步或称比特同步,也可通俗的理解为两电子开关旋转速率相同;收、发两端的起始位置是每隔1帧长(即每旋转一周)核对一次的,此称帧同步。这样才一能保证正确区分收到的哪8位码是属于一个样值的,又是属于哪一路的。为了完成上述同步功能,在接收端还需设有两种装置:一是同步码识别装置,识别接收的 PCM信号序列中的同步标誌码的位置;二是调整装置,当收、发两端同步标誌码位置不对应时,需在收端进行调整使其两者位置相对应。以上两种装置统称为帧同步电路。时分多路复用不仅局限于传输数位讯号,也可同时交叉传输模拟信号。
2.4.3 统计时分复用 24
统计时分复用是一种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动态分配线路资源的时分复用方法。只有当用户有数据要传输时才给他分配线路资源,当用户暂停传送数据时,不给他分配线路资源,线路的传输能力可以被其他用户使用。採用统计时分复用时,每个用户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高于平均速率,最高可达到线路总的传输能力。
也叫异步时分复用:将所需传输的信息分成小块,附加标记。同一路信号可以占用同一桢中的不同时隙,不同路的信号根据标记加以区分。按照分组中的路由标记寻找出线。标誌化信道(ATDM,AsynchronismTime-DivisionMultiplexing)异步时分多路复用技术,也叫做统计时分多路复用技术(STDM,StatisticTime-DivisionMultiplexing)。指的是将用户的数据划分为一个个数据单元,不同用户的数据单元仍按照时分的方式来共享信道;但是不再使用物理特性来标识不同用户,而是使用数据单元中的若干比特,也就是使用逻辑的方式来标识用户。
这种方法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但是技术複杂性也比较高,所以这种方法主要套用于高速远程通信过程中,例如,异步传输模式ATM。
2.4.4 波分多路复用 24
2.4.5 码分多址复用 25
2.5 差错控制技术 25
2.5.1 差错控制方法 25
2.5.2 差错控制编码 26
2.6 流量控制技术 30
2.6.1 停止等待流量控制 30
2.6.2 滑动视窗流量控制 30
小结 31
习题 31
第3章 网路通信基础设备 33
3.1 常见通信接口 33
3.1.1 串列通信接口 33
3.1.2 并行通信接口 34
3.1.3 USB接口 34
3.1.4 IEEE 1394接口 34
3.2 常见传输介质 34
3.2.1 双绞线 35
3.2.2 双绞线的製作方法 36
3.2.3 同轴电缆 37
3.2.4 光纤 38
3.2.5 无线传输介质 39
3.3 常见网路设备 41
3.3.1 网卡 41
3.3.2 数据机 42
3.3.3 交换机 43
3.3.4 路由器 43
3.3.5 无线网路设备 43
小结 45
习题 46
第4章 Windows Server 2008网路作业系统 47
4.1 作业系统概述 47
4.2 网路作业系统 48
4.2.1 Windows系列网路作业系统 48
4.2.2 UNIX系列网路作业系统 48
4.2.3 Linux系列网路作业系统 48
4.2.4 NetWare系列网路作业系统 48
4.3 Windows Server 2008网路作业系统的安装 49
4.3.1 Windows Server 2008的安装条件 49
4.3.2 光碟安装Windows Server 2008 49
4.4 Windows Server 2008的基本配置 51
4.4.1 设定主机名和工作组 51
4.4.2 创建用户账户 51
4.4.3  配置显示选项 53
4.5 Windows Server 2008的网路配置 54
4.5.1 IPv4协定配置 54
4.5.2 IPv6协定配置 55
4.6 Windows Server 2008的高级配置 56
4.6.1 配置区域选项 56
4.6.2 配置虚拟记忆体 57
4.6.3 故障恢複选项配置 58
4.6.4 本地组策略编辑器的基本配置 59
小结 61
习题 61
第5章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63
5.1 数据交换基本方式 63
5.1.1 电路交换 63
5.1.2 报文交换 64
5.1.3 分组交换 64
5.2 交换机概述 66
5.2.1 交换机的分类 68
5.2.2 交换机的连线 71
5.3 交换机的配置途径 72
5.3.1 基于Console的配置 72
5.3.2 基于Telnet的配置 73
5.3.3 基于Web浏览器的配置 74
5.4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75
5.4.1 交换机的配置模式 75
5.4.2 配置命令的输入技巧 76
5.4.3 基于会话方式的基本配置 76
5.4.4 基于命令行的基本配置 77
5.5 VLAN划分 82
5.5.1 单台交换机上基于连线埠的VLAN划分 83
5.5.2 跨交换机的VLAN划分 84
5.6 VLAN间路由的实现方式 89
5.6.1 基于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路由 89
5.6.2 基于三层交换实现VLAN间路由方式 91
5.7 交换机的基本维护 92
5.7.1 交换机的密码恢复 92
5.7.2 交换机的IOS升级和恢复 93
小结 95
习题 95
第6章 区域网路组网技术 97
6.1 区域网路概述 97
6.1.1 区域网路的相关标準 98
6.1.2 乙太网相关技术 99
6.2 综合布线技术 101
6.3 区域网路组网规划 102
6.3.1 组网的前期规划 102
6.3.2 网路设计 103
6.3.3 组网的安全性设计 104
6.4 IP位址规划 105
6.4.1 IP位址的分类 105
6.4.2 VLSM和子网划分 107
6.4.3 CIDR技术 108
6.5 基于Windows XP的对等区域网路 109
6.5.1 安装Windows XP作业系统 110
6.5.2 协定的安装和设定 112
6.5.3 Windows XP对等网路的基本设定 114
6.6 区域网路的组网的性能评价和测量 117
6.6.1 区域网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117
6.6.2 网路性能的评价方法 117
6.6.3 区域网路的测量内容 118
6.6.4 基于Chariot的网路性能测量 120
6.7 模拟区域网路组网的利器——虚拟机 124
6.7.1 Virtual PC 124
6.7.2 VMware虚拟机 124
小结 126
习题 126
第7章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128
7.1 路由协定与路由算法 128
7.1.1 路由协定的类型 128
7.1.2 默认路由、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129
7.1.3 常见路由算法 130
7.2 路由器 131
7.2.1 路由器的结构 131
7.2.2 路由选择步骤 132
7.2.3 路由器的分类 132
7.3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133
7.3.1 路由器的常见配置 133
7.3.2 连线埠的IP配置 135
7.4 静态路由和浮动静态路由 136
7.4.1 静态路由的基本配置 136
7.4.2 浮动静态路由的基本配置 138
7.5 RIP 139
7.6 OSPF 141
7.6.1 OSPF协定概述 141
7.6.2 OSPF的基本配置 146
7.7 IGRP 149
7.7.1 IGRP概述 149
7.7.2 IGRP基本配置 150
7.8 EIGRP 151
7.8.1 EIGRP概述 151
7.8.2 EIGRP的基本配置 153
7.9 BGP 155
7.9.1 BGP概述 155
7.9.2 BGP的配置 156
小结 158
习题 159
第8章 广域网技术 160
8.1 广域网概述 160
8.2 PPP 161
8.2.1 PPP概述 161
8.2.2 PPP的基本配置 163
8.3 X.25协定 165
8.3.1 X.25概述 165
8.3.2 X.25协定的配置 167
8.4 HDLC 170
8.4.1 HDLC概述 170
8.4.2 HDLC的基本配置 170
8.5 FR 171
8.5.1 FR的概述 171
8.5.2 FR接入配置 172
8.6 ISDN及其配置 175
8.6.1 ISDN概述 175
8.6.2 ISDN的基本配置 176
小结 178
习题 179
第9章 Windows Server 2008网路服务的构建(一) 180
9.1 网路服务模式概述 180
9.1.1 P2P网路 180
9.1.2 C/S网路 180
9.1.3 B/S网路 181
9.2 Web伺服器的构建 182
9.2.1 Web服务概述 182
9.2.2 Microsoft IIS Web伺服器的基本配置 183
9.2.3 Apache伺服器的安装与配置 190
9.3 FTP伺服器的构建 193
9.3.1 FTP服务的使用 193
9.3.2 Microsoft IIS之FTP伺服器的基本配置 196
9.3.3 Serv-U FTP伺服器基本配置 201
9.4 E-mail伺服器的构建 204
9.4.1 E-mail服务概述 204
9.4.2 Microsoft IIS之SMTP邮件伺服器的基本配置 206
9.4.3 Winmail邮件伺服器的安装与配置 209
小结 214
习题 214
第10章 Windows Server 2008网路服务的构建(二) 216
10.1 DNS伺服器的构建 216
10.1.1 DNS伺服器的工作原理 216
10.1.2 DNS伺服器的安装 217
10.1.3 创建正向查找区域 218
10.1.4 创建记录 223
10.1.5 创建反向查找区域 225
10.1.6 新建委派 226
10.1.7 DNS伺服器的属性设定 228
10.2 DHCP伺服器的构建 230
10.2.1 DHCP伺服器的安装 230
10.2.2 新建作用域 232
10.2.3 保留设定 234
10.2.4 创建超级作用域 235
10.2.5 创建多播作用域 236
10.2.6 IPv6作用域的创建 238
10.3 Windows Media Services流媒体伺服器的构建 239
10.3.1 流媒体概述 239
10.3.2 安装Windows Media Services流媒体伺服器 240
10.3.3 Windows Media Services的基本配置 242
小结 246
习题 246
第11章 Windows Server 2008网路服务的构建(三) 248
11.1 Windows Server 2008的活动目录服务 248
11.1.1 活动目录的基本概念 248
11.1.2 活动目录的安装 250
11.1.3 域的基本配置 252
11.1.4 站点管理 255
11.2 Windows Server 2008的终端服务 256
11.2.1 终端服务概述 256
11.2.2 安装和配置终端伺服器 258
11.2.3 远程终端的连线和使用 263
11.3 Windows Server 2008的列印服务 267
11.3.1 列印服务的相关概念 267
11.3.2 安装列印服务 268
11.3.3 添加印表机 269
11.3.4 列印伺服器的属性设定 273
11.3.5 印表机的属性设定 274
11.3.6 基于Web实现远程管理印表机 275
小结 276
习题 276
第12章 网路安全技术 278
12.1 网路安全概述 278
12.1.1 网路安全的特徵 278
12.1.2 网路安全的主要问题 279
12.2 病毒及其处理技术 280
12.2.1 计算机病毒概述 280
12.2.2 国外的优秀防毒软体 282
12.2.3 国内的防毒软体 283
12.2.4 病毒处理步骤 284
12.2.5 金山毒霸2011的使用 284
12.3 防火墙技术 286
12.3.1 防火墙概述 286
12.3.2 金山网盾软体防火墙的使用 289
12.3.3 PIX 525硬体防火墙的配置 290
12.4 VPN技术 292
12.4.1 VPN的基本概念 292
12.4.2 IPSec VPN的基本配置 293
12.4.3 基于Windows Server 2008部署VPN伺服器 295
12.5 数据加密技术 300
12.5.1 常见加密算法 301
12.5.2 基于GPG的数据加密 302
12.6 数字证书 304
小结 310
习题 310
第13章 网路维护和管理技术 312
13.1 网路管理概述 312
13.1.1 网路管理的内容 312
13.1.2 SNMP 313
13.2 常用网路命令 314
13.3 常见网路管理软体的使用 321
13.3.1 网路设备管理软体——SolarWinds 321
13.3.2 网路计费管理软体——美萍网管大师 325
13.3.3 网路套用管理软体——聚生网管 327
13.4 网路软体故障及排除 330
13.5 线缆故障及其处理方式 330
13.5.1 常见的线缆故障 331
13.5.2 线缆故障的处理方法 331
13.6 网卡故障 332
13.7 交换机故障 333
13.7.1 交换机的硬体故障 333
13.7.2 交换机的软体故障 333
13.8 路由器故障 334
13.8.1 路由器硬体故障 334
13.8.2 路由器软体故障 334
13.8.3 路由器诊断命令 335
小结 339
习题 339
参考文献 240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