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一词包含多层含义,用来概括网际网路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徵。Web 3.0 充满了争议和分歧,它到底应该什幺样?具体的标誌点又是什幺? Web 2.0日益健全完善的今天,何时何事才是Web 3.0的标誌尤未可知,也许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谁能够引领web 3.0,并且向前发展走向web 4.0的时代,谁就是网路的下一任主角!
基本介绍
- 中文名:web 3.0
- 概念:概括联网发展过程中的方向和特徵
- 首次提出者:Jeffrey Zeldman
- 提出时间:2006年初
简介
Web 3.0一词包含多层含义,用来概括网际网路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徵,包括将网际网路本身转化为一个泛型资料库;跨浏览器、超浏览器的内容投递和请求机制;人工智慧技术的运用;语义网;地理映射网;运用3D技术搭建的网站甚至虚拟世界或网路公国等。
以上的总总都是web3.0的某一个方向,但是开端和标誌往往是其中的某一点达到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位置,此时web3.0都会回应现实中的某一项技术的普及和大热。而当上面总总都实现的那一刻,web3.0也就实现了自身的完备,到那时也许我们就该讨论4.0的时代何去何从了!
历史
Web 3.0是针对Web 2.0提出的,较有名的首次提及是在2006年初Jeffrey Zeldman的部落格中一篇批评Web 2.0的文章中。
2006年5月,Tim Berners-Lee曾说:
“ 人们不停地质问Web 3.0到底是什幺。我认为当可缩放矢量图形在Web 2.0的基础上大面积使用——所有东西都起波纹、被摺叠并且看起来没有稜角——以及一整张语义网涵盖着大量的数据,你就可以访问这难以置信的数据资源。 ”──Tim Berners-Lee, A 'more revolutionary' Web
2006年11月的Technet峰会上,Yahoo创办人兼执行长杨致远作出阐述:
“ 目前对Web 2.0的归档和讨论很多。藉助网路级别所能达到的效能,网路的力量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我们同时也看到最近4年出现了更富级的设备以及更富级的与网路互动的方法,不仅仅体现在游戏机和移动设备这样的硬体,同时也体现在软体层面。你不一定得是计算机科学家才能创作出一个程式。这种现象在Web 2.0里初现端倪,而3.0将更加深化,是一个真正的公共载体……专业,半专业和消费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创造出一种商业和应用程式的网路效应。 ”──杨致远
在这个峰会上,Netflix创始人Reed Hastings阐述了定义Web术语的简单公式:
“ Web 1.0是拨接,50K平均频宽,Web 2.0是1M平均宽频,那Web 3.0就该是10M频宽,全视频的网路,这才感觉像Web 3.0。 ”──Reed Hastings
2007年8月7日,谷歌执行长Eric Schmidt出席首尔数字论坛时被与会者问及Web 3.0的定义, Eric Schmidt首先开玩笑的地说“Web 2.0只是一个行销术语,而你刚才正好发明了Web 3.0这个行销术语。”随后他谈及了自己的具体看法:
“ ……(Web 3.0)创建应用程式的方法将不同。到目前为止Web 2.0一词的出现主要是回应某种叫做“AJAX”的概念……而对Web 3.0我的预测将是拼凑在一起的应用程式,带有一些主要特徵:应用程式相对较小、数据处于Cloud中、应用程式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PC或者行动电话)、应用程式的速度非常快并能进行很多自定义、此外应用程式像病毒一样地扩散(社交网路,电子邮件等)。 ”——Eric Schmidt
2010年11月16的网路高峰会(Web 2.0 Summit)中Mary Meeker指出Web 3.0 由Social Networking, Mobile and Search 所组成
自2006年底以来,Web 3.0一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争论的焦点,这个现象正持续到目前为止。
定义争论
关于如何定义Web 3.0,及其所代表的含义的争论非常激烈,观点也琳琅满目。
将网际网路转化为资料库
迈向Web 3.0的第一步是“数据网路”这一概念的体现,结构化数据集以可重複利用、可远程查询的格式公布于网路上,比如标準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子集XML,RDF和微格式。最近SPARQL的发展为网路上以RDF方式配发的资料库提供了一套标準化的查询语言和应用程式接口。数据网路让数据契合和应用程式互用性更上新台阶,使数据像网页一样容易访问和连结。在数据网路时代,重点主要是如何以RDF的方式提供结构化的数据。全语义网时期会拓宽语义範围,这样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零散的数据内容(比如传统的网页、文档等)都能以RDF和OWL语义格式的形式普遍存在。
向人工智慧进化的道路
Web 3.0也被用来描述一条最终通向人工智慧的网路进化的道路,这个人工智慧最终能以类似人类的方式思辩网路。一些人对此表示悲观,认为这是不可企及的构想。然而,像IBM和Google这样的大公司已经在使用一些正提供惊人的信息的新技术,例如通过挖取学校音乐网站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热门单曲。同时也有人提出是否智慧型系统将是Web 3.0背后的推动力,抑或智慧型会以人的形式出现,即某体系的人们(例如delicious这样的协同过滤服务,Flickr和Digg这样人工抽取网路资源)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互动。
语义网路和SOA的实现
和人工智慧的方向有关联,Web 3.0可以是语义网概念的实现和扩充。各学院正在研究开发一种基于描述逻辑和智慧型代理的推理软体,这样的软体通过运用表述网路上概念和数据之间的关係的规则来进行逻辑推理操作。
Sramana Mitra对语义网成为次世代网际网路基本要素的看法不同,并提出了一道封装Web 3.0的公式
Web 3.0 = (4C + P + VS)
Web 3.0也被认为和服务导向结构及语义网的具体体现有关。
向3D进化
另一条可能的道路是Web3D联盟拥护的3D化构想,包括将整个网路转化为一系列3D空间,採用第二人生启发的概念。同时也提供新的方式在3D共享空间连线和协同。
延伸性定义
Nova Spivack建议将Web 3.0的定义延伸至当前各大技术潮流迈向新的成熟阶段的具体体现,包括:
无处不联网,宽频网普及和发展,移动通信设备的网际网路介入。
网路计算,“软体就是服务”的商业模型,Web服务互用性,分散式计算,格线计算和效用计算(又“云雾计算”)。
开放技术,开放API和协定,开放数据格式,开源软体平台和开放数据(如创作共享,开放数据许可)。
开放身份,OpenID,开放名声,跨域身份和个人数据。
智慧型网路,语义网技术比如资源描述框架,网路实体语言,SWRL,SPARQL,语义应用程式平台和基于声明的数据储备。
分散式资料库,万维资料库(“World Wide Database”,由语义网的技术实现)。
智慧型应用程式,普通语言的处理。机器学习,机器推理,自主代理。
扩展革新
Web 2.0以AJAX概念为契机,提供了高仿桌面应用程式的网路应用程式,激励用户生成内容和搭建具有向心力的社区,并以高耦合的技术形成轻快有效的商业模型。在此基础上,Web 3.0被认为肩负着发扬2.0的精神,并冲破目前Web 2.0所面临的障碍。因此通过对目前Web 2.0所面临的瓶颈和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可以对Web 3.0作一些展望。
语义
Web 3.0区别于Web 2.0中最重要也是最被看好的一点就是语义网路,甚至被人们认为会持续研究至下一个网路时代,直至出现类似人类的方式思辩网路。它主要包括了:智慧型网路(智慧型主体)和智慧型套用(智慧型个体)。实现语义网路,即实现了初级的智慧型网路,它包括了垂直搜寻,机器的学习、推理和自主代理,智慧型个体的个性化等等一系列变化
频宽
用户所在区域的网路的频宽均值,将直接影响到网站内容的投放和索取,是制约富级网际网路应用程式发展的一大瓶颈。
速度
虽然许多网站使用异步JavaScript和标準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子集XML/JSON以及各种UI Widgets来实现仿桌面应用程式的网路应用程式,但这些前台程式的速度都无法与传统桌面程式媲美,为了实现桌面程式界面的一些常见功能(如拖拽、排序、缩放等),必须使用複杂的JavaScript,这样容易造成许多用户的浏览器回响延时甚至假死,进一步降低用户体验。
草根化
目前网路应用程式的开发门槛仍然较高,并且较为封闭,这样虽然可以满足开发一般的以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为主导的应用程式,却制约了用户生成程式(“User-generated application”)的发展空间。在向用户生成程式过度的期间,值得注意的应用程式、技术和概念有:
Mash-up,更人性化的Mash up如Microsoft Popfly项目协同,Basecamp,Bugzilla,project net,Google Earth,facebook API
构想
从web1.0到web2.0是网际网路的一次划时代的飞跃。一方面,网际网路上的内容提供者不单纯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媒”,几乎每个人,只要拥有一个账号,便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见闻、照片“公之于众”。在web 2.0时代,网际网路上内容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另一方面,大众开始有权利、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中大大小小见闻时政的讨论。也就是说,web 2.0 将网际网路和普通网民的日常生活联繫起来。
然而,随着移动网际网路的蓬勃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简单地满足于与网际网路普通的互动,他们需求一种与移动网际网路的“亲密”融合。 其实当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移动网际网路产品谋求这种“迎合”,例如微信推出了“附近的人”招揽了大量的用户,网易新闻、人人网等积极推广自媒体, 团购网站客户端推出基于LBS的商品查找和推荐功能,微博利用地理信息增强用户间的互动……太多这样的产品和实践让我们不得不相信,此非彼web!
我们看到,正是由于智慧型终端(尤其是智慧型手机)在普通人群中大量普及,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刻都能从网际网路上获取有用的或感兴趣的信息,同时参与社交。更重要的,我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布个人的位置信息,使用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服务,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web 2.0的发展,它应该是代表这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
基于这样的变化,我们认为,一个网际网路的新时代即将到来——web 3.0!什幺是web 3.0呢?它不仅仅是web 1.0的简单内容获取与查询,也不单纯是web 2.0的大众参与和内容製造,更是网际网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大融合!
首先,基于位置的信息共享和由此带来的附加价值会愈加重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通过位置信息随时记录自己的足迹,获取周围的信息(新闻、优惠信息、可以参与的活动等)。同时,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位置信息帮用户扩展社交、推荐优惠、提供精确化的查询。
其次,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网际网路的结合将成为明显的特徵。 在web2.0 时代,用户如果要参与论坛讨论,或者评价一条新闻,都不得不守在电脑跟前参与内容製造与信息互动。而现在,智慧型移动终端已经逐渐改变了大众的行为方式。在公车上,在捷运站里,看到有人拿着手机刷微博、发微信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了。更重要的,我们已经渐渐习惯了出门拿地图软体找路导航,用团购软体随时随地团购晚餐,打开支付宝钱包付款,甚至用滴滴或快的打车……而在其背后,是网路服务提供者为用户各种社会生活量身定製的各种服务。web 3.0时代必将是网际网路和大众社会活动的大融合! 有意思的是,web 2.0常常要求用户”走进来“坐在电脑前进入网际网路生活,而web 3.0更提倡用户”走出去“参与社会活动并随时随地使用服务、发表见闻。
最后,web 3.0将是多种新技术的融合和发展。近几年很火的大数据、云计算、高速高可靠行动网路、物联网、智慧型硬体等新的技术和概念无一不和web 3.0密切相关。正是因为web 3.0全民随时随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web的融合,才有了大数据爆发式的需求增长。云计算不仅可以用来处理web3.0时代的大数据,而且简化了web3.0时代服务製造者开发服务的难度,并为服务的高效和高质量提供保障。高速高可靠性行动网路保证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web,提供了人与web融合的媒介。智慧型硬体和物联网让更多的设备接入网际网路,融入用户的社会生活,是web 3.0时代的基础。可以想像,如果没有智慧型硬体和物联网,那幺web 3.0根本无从实施;如果没有大数据、云计算和高速高可靠性行动网路,web 3.0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将受到限制!
如果说web 2.0 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将用户纳入网际网路的範畴(用户在网路生活中的信息製造可以串成一条时间线),那幺web 3.0 又从空间上将用户纳入网际网路(用户基于web的行为活动构成一张时空网)!很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人与网的真正高度融合,我们或许可以利用web3.0记录自己的一生,让它帮助我们做更精密英明的决定,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工作、更加愉快地生活。相信,这一天离我们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