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2019-07-17 07:39:52) 百科综合
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是2009年12月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烨菁。

基本介绍

  • 书名: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页数:187页
  • 开本:16开
  • 品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者:黄烨菁
  •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807455950, 7807455950

内容简介

《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笔者以当代国际分工格局新形态与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理论为全书的理论框架,结合跨国企业国际外包策略理论以及开放式创新理论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产业价值链实现跨国安置的总体格局与内在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并选取典型的开发中国家经济体案例以及行业案例就技术后进方实现升级的微观路径与机制加以探索。后者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的重点,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在巨观层面上从产业内技术外溢视角提出信息技术产业跨国生产网路内的技术流动形态,对国际生产网路内领先企业对跟随企业带来的技术升级效应加以阐述;其次,以国际化生产下的技术学习机制为切入点,提炼技术后进方实现技术进步以及价值链功能升级的载体、路径与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黄烨菁,上海崇明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曾获得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和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在德国汉堡世界经济研究所、美国犹他大学和澳大利亚La Trobe等大学与研究机构学习并参加国际研究项目。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问题,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与省部级课题近十项,出版专着《经济发展的全球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经济学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信息技术产业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第二节 产品的微观形态与创新动向

第二章 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分析视角
第二节 国际分工理论的分析视角
第三节 产业国际化进程中开发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分析视角

第三章 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化的形态与特徵
第一节 产业国际竞争的发展动向
第二节 国际产业转移的形态与地区特徵
第三节 开发中国家与已开发国家的技术差距

第四章 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化的微观机制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形态——产业层面的国际化机制
第二节 跨国企业离岸生产模式——企业层面的机制分析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与发展中经济体承接外包

第五章 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技术升级
第一节 技术升级的巨观形态——国际化生产的发展阶梯
第二节 技术升级的微观动因——国际外包的知识管理
第三节 技术升级的内在路径——国际外包的技术流动
第四节 技术升级的形成条件——开发中国家的技术学习

第六章 发展中经济体技术升级的路径与特徵——基于中国台湾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中国台湾与晶片产业的全球价值链
第二节 中国台湾承接晶片外包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 中国台湾晶片企业技术升级的机制与路径

第七章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化与技术升级
第一节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化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化生产的竞争优势
第三节 中国提升信息技术产业升级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中国产业创新的阶段性成果和战略导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年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结项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是我近几年对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作跟蹤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并获得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重点学科的出版资助。在此,首先要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扶持。
在本书从构思到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我所在的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大力支持,所长张幼文研究员、徐明棋副所长和全球化经济研究室主任金芳研究员等都给予了诸多非常有价值的点拨以及建设性的意见,金芳研究员对产业全球化问题有着深厚的造诣,她的研究成果和平日里对我的指点给我的写作以诸多启迪,在此深表谢意。此外,我的博士生导师伍贻康教授长期以来关心我的研究工作,对于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很多支持。不仅如此,李安方研究员、赵蓓文研究员、钱运春副研究员、柴非博士、苏宁博士以及诸多无法一一列举的同事和同行也都在我的工作中给予各种方式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另外,还要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王莺、王立伟老师在我收集资料过程中给予的莫大帮助。
我在此尤其要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由于我个人的原因,该书稿在编校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反覆,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而他们对此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此,向他们表达我诚挚的谢意。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先生,过去的三年,我经历了女儿出生和她人生第一个成长阶段,父母在生活上给予了无私且巨大的帮助,在此深感愧对他们。

序言

信息技术产业无疑是最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产业,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技术手段,而且自身的专业化分工发展进程充分展示了国际化生产方式的形态,虽然以计算机和通信为本源的信息技术在新科技革命的尖端技术行列中不再是最活跃的领域,但是该产业在开发中国家开放经济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兴市场国家和众多开发中国家中,信息技术产业在现代工业体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这个意义上看,信息技术产业国际经营模式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产业研究对象。黄烨菁博士的这本论着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着力探索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化进程背后的动力机制、分工格局的特徵以及开发中国家获得的效应。
本书是她承担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的最终成果,是她近几年对全球信息技术产业跟蹤研究的一个总结。此前,她已经发表了包括高技术产业国际投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动态以及开发中国家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在内的一系列研究报告和论文,这些都构成本书重要的前期準备,理论成果的积累和对现实情况的及时把握使得本书的研究体现了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丰富了产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提升产业开放水平的战略思路提供了理论支持。目前相似主题的研究大多围绕着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发展的介绍,相关研究聚焦产业的创新效应、国际化态势以及已开发国家与开发中国家在贸易和投资规模上的发展,由于产业内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的产业重组态势使得一些研究过多关注产业的动态发展,而对产业国际化进程背后的动力机制以及开发中国家角色的理论解释相对不足,尤其是近年来产品内分工为本质特徵的专业化分工趋势对技术后进国家带来的影响。本书试图超越相对琐碎的动态情况研究而对该产业的分工格局以及价值链下的企业关係作深入透视,并综合多个理论视角对发展中经济体获得的技术效应加以剖析,对于我们考察发展中经济体开放条件下技术升级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