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计算机网路》是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伟、郑毛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计算机网路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页数:255页
- 开本:16
- 品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李伟 郑毛祥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0999937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面向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计算机网路教材。全书共分11章,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路概述、数据通信基础知识、网路体系结构与网路协定、计算机区域网路技术、网路互联技术、IP城域网和广域网、网路作业系统、Internet套用基础、接入网技术、网路维护与网路安全、计算机网路实训相关知识等内容。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将计算机网路基础知识与实际套用相结合,使读者能够对网路原理和网路协定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使读者巩固所学的知识,每章后配有相关习题。本书内容丰富,难度适中,结构合理,可操作性强,理论结合实际,充分反映了网路技术的最新发展。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培训教材和计算机网路爱好者的自学教程和参考书。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逐层展开、内容详尽、图文并茂,易于读者掌握、理解和接受。
作者简介
本书的编者是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从事计算机网路教学的老师,有二三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还承担每年计算机网路试题出卷任务,对学科知识把握较準,对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比较了解。
图书目录
第1章计算机网路概述(1)
1.1计算机网路的形成和发展(1)
1.1.1计算机网路的形成(1)
1.1.2计算机网路的发展(2)
1.1.3网路套用(3)
1.1.4网路发展(4)
1.2计算机网路的定义与功能(5)
1.2.1计算机网路的定义(5)
1.2.2计算机网路的功能(5)
1.3计算机网路的组成(6)
1.3.1计算机网路的硬体系统(6)
1.3.2计算机网路的软体系统(6)
1.3.3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7)
1.4计算机网路的拓扑结构和分类(8)
1.4.1计算机网路拓扑分类(8)
1.4.2计算机网路的分类(9)
小结(10)
习题(10)
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知识(13)
2.1基本概念(13)
2.1.1信息、数据和信号(13)
2.1.2数据通信及数据通信网(13)
2.2数据传输(15)
2.2.1数据传输方式(15)
2.2.2通信线路连线方式(15)
2.2.3数据通信方式(16)
2.2.4数据同步(17)
2.3数据编码(18)
2.3.1数字数据的数位讯号编码(18)
2.3.2数字数据的调製编码(19)
2.3.3模拟数据的数位讯号编码(20)
2.4信道复用技术(21)
2.4.1频分多路复用(21)
2.4.2时分多路复用(22)
2.4.3波分多路复用(24)
2.4.4码分多路复用(24)
2.4.5空分多路复用(24)
2.5数据交换技术(25)
2.5.1线路交换(25)
2.5.2报文交换(26)
2.5.3报文分组交换(26)
2.6差错控制技术(27)
2.6.1差错控制方法(28)
2.6.2常用的检错控制编码(30)
小结(33)
习题(33)
第3章网路体系结构与网路协定(35)
3.1网路体系结构的概念(35)
3.1.1网路协定(35)
3.1.2网路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36)
3.1.3网路体系结构的分层原理(36)
3.1.4通信协定(37)
3.2ISO/OSI参考模型(37)
3.2.1OSI参考模型的基本概念(37)
3.2.2OSI参考模型的结构(38)
3.2.3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38)
3.2.4OSI参考模型的工作原理(41)
3.3TCP/IP参考模型(42)
3.3.1TCP/IP的体系结构(42)
3.3.2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43)
3.3.3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44)
小结(45)
习题(45)
第4章计算机区域网路技术(48)
4.1区域网路概述(48)
4.1.1区域网路的特点(48)
4.1.2常见的区域网路拓扑结构(48)
4.1.3区域网路协定及模型(50)
4.2架设区域网路的硬体设备(52)
4.2.1网路适配器(网卡)(52)
4.2.2区域网路的传输介质(54)
4.2.3无线传输介质(55)
4.2.4几种介质的安全性比较(57)
4.3区域网路设备(57)
4.3.1集线器(57)
4.3.2交换机(58)
4.4区域网路的组建(59)
4.4.1製作非禁止双绞线(59)
4.4.2共享式乙太网组网(62)
4.4.3交换式乙太网组网(64)
4.4.4区域网路的软体配置以及网路连通性测试(65)
小结(68)
习题(69)
第5章网路互联技术(70)
5.1网路互联概述(70)
5.2网路互联解决方案(71)
5.2.1面向连线的解决方案(71)
5.2.2面向非连线的解决方案(71)
5.3IP协定与IP层服务(73)
5.3.1IP网际网路的工作机理(73)
5.3.2IP层服务(74)
5.3.3IP网际网路的特点(74)
5.4IP位址(75)
5.4.1IP位址的组成及分类(75)
5.4.2子网技术(78)
5.5网路互联设备(86)
5.5.1中继器(86)
5.5.2集线器(87)
5.5.3网桥(88)
5.5.4交换机(90)
5.5.5路由器(91)
5.5.6三层交换机(93)
5.5.7网关(97)
5.6无线网路设备(98)
小结(99)
习题(100)
第6章IP城域网和广域网(101)
6.1IP城域网(101)
6.1.1IP城域网概述(101)
6.1.2城域网的技术(101)
6.2广域网技术(105)
6.2.1广域网概述(105)
6.2.2广域网技术(108)
6.2.3广域网提供的服务(108)
6.3路由器线路卡(109)
6.3.1POS线路卡(109)
6.3.2乙太网线路卡(110)
6.3.3DPT线路卡(110)
6.4PPP和PPPoE协定(110)
6.4.1PPP协定(110)
6.4.2PPPoE协定(114)
6.5虚拟专用网VPN技术(116)
6.5.1VPN概述(116)
6.5.2VPN的实现技术(118)
6.5.3VPN的构建(120)
小结(123)
习题(124)
第7章网路作业系统(125)
7.1网路作业系统的概念(125)
7.1.1网路作业系统的概念(125)
7.1.2网路作业系统的发展(126)
7.1.3网路作业系统的基本功能(127)
7.1.4网路作业系统的特徵(128)
7.2WindowsServer2003概述(129)
7.2.1WindowsNTServer的特点(129)
7.2.2WindowsServer2003的家族成员(130)
7.2.3WindowsServer2003的功能(133)
7.3WindowsServer2003的安装(135)
7.3.1WindowsServer2003的安装(135)
7.4其他典型作业系统(138)
7.4.1Unix作业系统(139)
7.4.2Linux作业系统(140)
7.4.3Netware作业系统(141)
小结(141)
习题(141)
第8章Internet套用基础(143)
8.1Internet基础知识(143)
8.1.1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143)
8.1.2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143)
8.1.3Internet的信息服务方式(144)
8.1.4Internet相关组织(146)
8.1.5Internet草案与RFC(147)
8.2Internet的入网方式(147)
8.2.1通过电话线接入Internet(147)
8.2.2通过区域网路接入Internet(148)
8.2.3其他接入方式(149)
8.3域名(149)
8.4Internet的网路服务(151)
8.4.1档案传输(151)
8.4.2全球资讯网服务(151)
8.4.3远程登录(153)
8.4.4电子邮件服务(153)
小结(154)
习题(154)
第9章接入网技术(155)
9.1接入网概述(155)
9.1.1接入网的引入(155)
9.1.2接入网的定义和定界(156)
9.1.3接入网的特点(157)
9.1.4接入网的功能结构和分层模型(158)
9.1.5接入网的接口及业务(160)
9.1.6接入网的分类(161)
9.2网路接口层协定(162)
9.3铜线接入技术(163)
9.3.1高速数字用户线技术(163)
9.3.2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167)
9.4混合光纤同轴接入网(172)
9.4.1HFC的系统结构(172)
9.4.2HFC工作原理(173)
9.4.3HFC入网的特点(173)
9.5光纤接入技术(174)
9.5.1光纤接入从系统的基本配置(174)
9.5.2光纤接入网的种类(176)
9.5.3无源光网路接入技术(177)
9.6无线接入技术(178)
9.6.1固定无线接入技术(178)
9.6.2无线接入技术(180)
小结(183)
习题(184)
第10章网路维护与网路安全(185)
10.1网路故障的一般分类(185)
10.1.1根据网路故障性质分类(185)
10.1.2根据OSI协定层分类(186)
10.2网路故障检测(186)
10.2.1网路故障检测工具(186)
10.2.2网路故障检测软体工具(187)
10.2.3网路监视和管理工具(189)
10.3网路故障排除(190)
10.3.1一般网路故障的解决步骤(190)
10.3.2网路故障的分类诊断技术(190)
10.3.3网路故障的分层诊断技术(192)
10.3.4网路设备的诊断技术(193)
10.4常见网路故障与排除实例(194)
10.4.1常见病毒故障与排除(194)
10.4.2常见主机故障与排除(195)
10.4.3常见网卡故障与排除(196)
10.4.4常见交换机故障与排除(197)
10.4.5常见路由器故障与排除(197)
10.5计算机网路安全概述(198)
10.5.1网路安全的基本概念(198)
10.5.2影响网路安全的主要因素(198)
10.5.3网路攻击的主要手段(199)
10.5.4网路安全研究的主要问题(200)
10.5.5网路安全的常见防範技术(201)
10.6加密技术(202)
10.6.1密码学的基本概念(203)
10.6.2加密技术(204)
10.6.3数字签名技术(206)
10.7防火墙技术(207)
小结(208)
习题(208)
第11章计算机网路实训相关知识(209)
11.1交换机原理与套用(209)
11.2路由器原理与套用(213)
11.3常见广域网协定及特点(218)
11.4PIX防火墙特点与套用(219)
附录实训项目(225)
实验1双绞线的製作(225)
1.1实训目的和要求(225)
1.2实训内容和步骤(225)
1.3实训小结(226)
1.4实训习题(226)
实验2计算机和交换机基本设定(226)
实验3配置连线埠聚合(227)
实验4基本VLAN设定(229)
实验5配置primaryVLAN和secondaryVLAN(231)
实验6交换机的镜像与生成树(232)
实验7交换机综合配置实训(233)
实验8路由器BootROM升级(237)
实验9直联路由(238)
实验10单臂路由(239)
实验11静态路由实验(241)
实验12动态路由实验(244)
实验13PPP协定配置实训(245)
实验14访问控制列表实验(247)
实验15地址转换配置(249)
实验16配置DHCP服务(250)
实验17PIX防火墙套用举例(254)
参考文献(256)
1.1计算机网路的形成和发展(1)
1.1.1计算机网路的形成(1)
1.1.2计算机网路的发展(2)
1.1.3网路套用(3)
1.1.4网路发展(4)
1.2计算机网路的定义与功能(5)
1.2.1计算机网路的定义(5)
1.2.2计算机网路的功能(5)
1.3计算机网路的组成(6)
1.3.1计算机网路的硬体系统(6)
1.3.2计算机网路的软体系统(6)
1.3.3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7)
1.4计算机网路的拓扑结构和分类(8)
1.4.1计算机网路拓扑分类(8)
1.4.2计算机网路的分类(9)
小结(10)
习题(10)
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知识(13)
2.1基本概念(13)
2.1.1信息、数据和信号(13)
2.1.2数据通信及数据通信网(13)
2.2数据传输(15)
2.2.1数据传输方式(15)
2.2.2通信线路连线方式(15)
2.2.3数据通信方式(16)
2.2.4数据同步(17)
2.3数据编码(18)
2.3.1数字数据的数位讯号编码(18)
2.3.2数字数据的调製编码(19)
2.3.3模拟数据的数位讯号编码(20)
2.4信道复用技术(21)
2.4.1频分多路复用(21)
2.4.2时分多路复用(22)
2.4.3波分多路复用(24)
2.4.4码分多路复用(24)
2.4.5空分多路复用(24)
2.5数据交换技术(25)
2.5.1线路交换(25)
2.5.2报文交换(26)
2.5.3报文分组交换(26)
2.6差错控制技术(27)
2.6.1差错控制方法(28)
2.6.2常用的检错控制编码(30)
小结(33)
习题(33)
第3章网路体系结构与网路协定(35)
3.1网路体系结构的概念(35)
3.1.1网路协定(35)
3.1.2网路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36)
3.1.3网路体系结构的分层原理(36)
3.1.4通信协定(37)
3.2ISO/OSI参考模型(37)
3.2.1OSI参考模型的基本概念(37)
3.2.2OSI参考模型的结构(38)
3.2.3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38)
3.2.4OSI参考模型的工作原理(41)
3.3TCP/IP参考模型(42)
3.3.1TCP/IP的体系结构(42)
3.3.2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43)
3.3.3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44)
小结(45)
习题(45)
第4章计算机区域网路技术(48)
4.1区域网路概述(48)
4.1.1区域网路的特点(48)
4.1.2常见的区域网路拓扑结构(48)
4.1.3区域网路协定及模型(50)
4.2架设区域网路的硬体设备(52)
4.2.1网路适配器(网卡)(52)
4.2.2区域网路的传输介质(54)
4.2.3无线传输介质(55)
4.2.4几种介质的安全性比较(57)
4.3区域网路设备(57)
4.3.1集线器(57)
4.3.2交换机(58)
4.4区域网路的组建(59)
4.4.1製作非禁止双绞线(59)
4.4.2共享式乙太网组网(62)
4.4.3交换式乙太网组网(64)
4.4.4区域网路的软体配置以及网路连通性测试(65)
小结(68)
习题(69)
第5章网路互联技术(70)
5.1网路互联概述(70)
5.2网路互联解决方案(71)
5.2.1面向连线的解决方案(71)
5.2.2面向非连线的解决方案(71)
5.3IP协定与IP层服务(73)
5.3.1IP网际网路的工作机理(73)
5.3.2IP层服务(74)
5.3.3IP网际网路的特点(74)
5.4IP位址(75)
5.4.1IP位址的组成及分类(75)
5.4.2子网技术(78)
5.5网路互联设备(86)
5.5.1中继器(86)
5.5.2集线器(87)
5.5.3网桥(88)
5.5.4交换机(90)
5.5.5路由器(91)
5.5.6三层交换机(93)
5.5.7网关(97)
5.6无线网路设备(98)
小结(99)
习题(100)
第6章IP城域网和广域网(101)
6.1IP城域网(101)
6.1.1IP城域网概述(101)
6.1.2城域网的技术(101)
6.2广域网技术(105)
6.2.1广域网概述(105)
6.2.2广域网技术(108)
6.2.3广域网提供的服务(108)
6.3路由器线路卡(109)
6.3.1POS线路卡(109)
6.3.2乙太网线路卡(110)
6.3.3DPT线路卡(110)
6.4PPP和PPPoE协定(110)
6.4.1PPP协定(110)
6.4.2PPPoE协定(114)
6.5虚拟专用网VPN技术(116)
6.5.1VPN概述(116)
6.5.2VPN的实现技术(118)
6.5.3VPN的构建(120)
小结(123)
习题(124)
第7章网路作业系统(125)
7.1网路作业系统的概念(125)
7.1.1网路作业系统的概念(125)
7.1.2网路作业系统的发展(126)
7.1.3网路作业系统的基本功能(127)
7.1.4网路作业系统的特徵(128)
7.2WindowsServer2003概述(129)
7.2.1WindowsNTServer的特点(129)
7.2.2WindowsServer2003的家族成员(130)
7.2.3WindowsServer2003的功能(133)
7.3WindowsServer2003的安装(135)
7.3.1WindowsServer2003的安装(135)
7.4其他典型作业系统(138)
7.4.1Unix作业系统(139)
7.4.2Linux作业系统(140)
7.4.3Netware作业系统(141)
小结(141)
习题(141)
第8章Internet套用基础(143)
8.1Internet基础知识(143)
8.1.1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143)
8.1.2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143)
8.1.3Internet的信息服务方式(144)
8.1.4Internet相关组织(146)
8.1.5Internet草案与RFC(147)
8.2Internet的入网方式(147)
8.2.1通过电话线接入Internet(147)
8.2.2通过区域网路接入Internet(148)
8.2.3其他接入方式(149)
8.3域名(149)
8.4Internet的网路服务(151)
8.4.1档案传输(151)
8.4.2全球资讯网服务(151)
8.4.3远程登录(153)
8.4.4电子邮件服务(153)
小结(154)
习题(154)
第9章接入网技术(155)
9.1接入网概述(155)
9.1.1接入网的引入(155)
9.1.2接入网的定义和定界(156)
9.1.3接入网的特点(157)
9.1.4接入网的功能结构和分层模型(158)
9.1.5接入网的接口及业务(160)
9.1.6接入网的分类(161)
9.2网路接口层协定(162)
9.3铜线接入技术(163)
9.3.1高速数字用户线技术(163)
9.3.2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167)
9.4混合光纤同轴接入网(172)
9.4.1HFC的系统结构(172)
9.4.2HFC工作原理(173)
9.4.3HFC入网的特点(173)
9.5光纤接入技术(174)
9.5.1光纤接入从系统的基本配置(174)
9.5.2光纤接入网的种类(176)
9.5.3无源光网路接入技术(177)
9.6无线接入技术(178)
9.6.1固定无线接入技术(178)
9.6.2无线接入技术(180)
小结(183)
习题(184)
第10章网路维护与网路安全(185)
10.1网路故障的一般分类(185)
10.1.1根据网路故障性质分类(185)
10.1.2根据OSI协定层分类(186)
10.2网路故障检测(186)
10.2.1网路故障检测工具(186)
10.2.2网路故障检测软体工具(187)
10.2.3网路监视和管理工具(189)
10.3网路故障排除(190)
10.3.1一般网路故障的解决步骤(190)
10.3.2网路故障的分类诊断技术(190)
10.3.3网路故障的分层诊断技术(192)
10.3.4网路设备的诊断技术(193)
10.4常见网路故障与排除实例(194)
10.4.1常见病毒故障与排除(194)
10.4.2常见主机故障与排除(195)
10.4.3常见网卡故障与排除(196)
10.4.4常见交换机故障与排除(197)
10.4.5常见路由器故障与排除(197)
10.5计算机网路安全概述(198)
10.5.1网路安全的基本概念(198)
10.5.2影响网路安全的主要因素(198)
10.5.3网路攻击的主要手段(199)
10.5.4网路安全研究的主要问题(200)
10.5.5网路安全的常见防範技术(201)
10.6加密技术(202)
10.6.1密码学的基本概念(203)
10.6.2加密技术(204)
10.6.3数字签名技术(206)
10.7防火墙技术(207)
小结(208)
习题(208)
第11章计算机网路实训相关知识(209)
11.1交换机原理与套用(209)
11.2路由器原理与套用(213)
11.3常见广域网协定及特点(218)
11.4PIX防火墙特点与套用(219)
附录实训项目(225)
实验1双绞线的製作(225)
1.1实训目的和要求(225)
1.2实训内容和步骤(225)
1.3实训小结(226)
1.4实训习题(226)
实验2计算机和交换机基本设定(226)
实验3配置连线埠聚合(227)
实验4基本VLAN设定(229)
实验5配置primaryVLAN和secondaryVLAN(231)
实验6交换机的镜像与生成树(232)
实验7交换机综合配置实训(233)
实验8路由器BootROM升级(237)
实验9直联路由(238)
实验10单臂路由(239)
实验11静态路由实验(241)
实验12动态路由实验(244)
实验13PPP协定配置实训(245)
实验14访问控制列表实验(247)
实验15地址转换配置(249)
实验16配置DHCP服务(250)
实验17PIX防火墙套用举例(254)
参考文献(256)
序言
随着计算机网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套用,计算机网路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学科之一。从计算机网路诞生至今的几十年里,计算机网路技术已经取得了飞跃发展。现在,计算机网路(尤其是Internet技术)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思维方式,也对科学、政治、经济甚至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安全和高效的管理等都将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网路。
本书重点阐述目前计算机网路採用的比较成熟的思想、结构和方法,突出基本原理与基本技术,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内容选择上,一方面以ISO/OSI参考模型为背景介绍计算机网路的体系结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另一方面以TCP/IP协定簇为线索详细讨论各种常用的网路互联协定和网路套用协定。考虑到读者可能缺乏数据通信的有关知识,还简要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全书共11章,分别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了介绍。第1个方向介绍计算机网路的发展与套用、主要功能、分类、网路体系结构、网路参考模型以及网路标準化组织的有关知识。第2个方向介绍数据通信知识,涉及数据通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传输介质、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调製解调技术以及物理层接口技术等内容。第3个方向讨论数据链路层基本技术以及基本协定原理,各种底层网路技术,涉及各种区域网路和高速区域网路技术。第4个方向讨论网路层和传输层的原理、互联技术及其相关协定,涉及网路互联、TCP/IP参考模型、IP协定簇、IP路由以及TCP和UDP协定等内容。第5个方向讨论网路应用程式相互作用模式以及各种具体的网路套用,涉及域名系统、档案传输和访问、电子邮件、全球资讯网技术。第6个方向讨论了网路安全基本原理与技术等内容。本书每个方向都配有适量的习题,完成这些练习对于深入理解课程的内容是必要的。同时结合教学进度,开设第11章的一些简单的网路实验课(如区域网路互联、IP位址配置和子网划分、Windows伺服器的配置等),对于建立感性认识和实践网路操作技能会有所帮助。
本书由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郑毛祥、程新丽、彭耘任主编,李顺芬、程利、江澜任副主编,李伟任主审。其中,郑毛祥编写了第1、2章以及附录的部分实验;程新丽编写了第3、4章以及附录的部分实验;彭耘编写了第5、6章以及附录的部分实验;李顺芬编写了第7、8章,程利编写了第9、10章;江澜编写了第11章和附录的部分实验。全书由郑毛祥统稿和组织完成。此书在编写过程中,还採用了大量优秀的国内外文献,在此对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由于计算机网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涉及的知识面广,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3月
本书重点阐述目前计算机网路採用的比较成熟的思想、结构和方法,突出基本原理与基本技术,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内容选择上,一方面以ISO/OSI参考模型为背景介绍计算机网路的体系结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另一方面以TCP/IP协定簇为线索详细讨论各种常用的网路互联协定和网路套用协定。考虑到读者可能缺乏数据通信的有关知识,还简要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全书共11章,分别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了介绍。第1个方向介绍计算机网路的发展与套用、主要功能、分类、网路体系结构、网路参考模型以及网路标準化组织的有关知识。第2个方向介绍数据通信知识,涉及数据通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传输介质、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调製解调技术以及物理层接口技术等内容。第3个方向讨论数据链路层基本技术以及基本协定原理,各种底层网路技术,涉及各种区域网路和高速区域网路技术。第4个方向讨论网路层和传输层的原理、互联技术及其相关协定,涉及网路互联、TCP/IP参考模型、IP协定簇、IP路由以及TCP和UDP协定等内容。第5个方向讨论网路应用程式相互作用模式以及各种具体的网路套用,涉及域名系统、档案传输和访问、电子邮件、全球资讯网技术。第6个方向讨论了网路安全基本原理与技术等内容。本书每个方向都配有适量的习题,完成这些练习对于深入理解课程的内容是必要的。同时结合教学进度,开设第11章的一些简单的网路实验课(如区域网路互联、IP位址配置和子网划分、Windows伺服器的配置等),对于建立感性认识和实践网路操作技能会有所帮助。
本书由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郑毛祥、程新丽、彭耘任主编,李顺芬、程利、江澜任副主编,李伟任主审。其中,郑毛祥编写了第1、2章以及附录的部分实验;程新丽编写了第3、4章以及附录的部分实验;彭耘编写了第5、6章以及附录的部分实验;李顺芬编写了第7、8章,程利编写了第9、10章;江澜编写了第11章和附录的部分实验。全书由郑毛祥统稿和组织完成。此书在编写过程中,还採用了大量优秀的国内外文献,在此对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由于计算机网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涉及的知识面广,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