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基础平台(亦称:软体基础设施)是包括应用程式开发软体(AD)、套用集成中间件(AIM)、信息管理软体、存储管理软体、IT运营管理和安全软体,以及其他基础设施软体的一系列产品统称。
亦有将软体基础平台解释为位于套用软体与作业系统、资料库之间,是中间件经过不断演进扩展后形成的一系列产品的统称,被列为与作业系统、资料库并重的基础软体之一。软体基础平台能够用来构建与支撑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各种套用软体, 支持套用软体的敏捷交付与稳定可靠运行。
定义
软体基础平台(亦称:软体基础设施)是包括应用程式开发软体(AD)、套用集成中间件(AIM)、信息管理软体、存储管理软体、IT运营管理和安全软体,以及其他基础设施软体的一系列产品统称。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成熟,软体基础平台融合新兴技术不断扩大边界。然而不管套用场景如何变化,无论处于传统伺服器环境或云环境中,禁止底层技术差异,为分散式套用提供标準平台的需求始终存在并持续增长。因此,软体基础平台概念非但不会过时,还会随数位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当下软体基础平台产品形态日益多元化,既可是计算机硬体和作业系统上,支持套用软体开发和运行的基础中间件软体,也可是在云环境中PaaS服务形态的云化中间件,以及在大数据领域中以数据中台形态出现。
定位
软体基础平台为企业级分散式套用软体提供标準、灵活、可复用的技术组件与服务,使套用软体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体和作业系统进行开发、部署、运行和维护,并支持套用软体的敏捷交付与稳定可靠运行,对业务变化进行快速回响,降低套用软体开发运维成本。
演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软体基础平台(中间件)经历了四代发展,从开始解决业务信息化、业务网际网路化、业务组合复用,到如今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共享与渠道融合,支持企业业务从规划方式向客户场景,即消费端驱动的创新业务发展。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以及用户业务需求的不断更新,网际网路+时代的到来,中间件範畴向两个方向延伸。一是在技术层面,传统中间件产品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网际网路+”时代的本质特徵是用户体验与商业环境随时随地的连线与互动,这带来海量数据的产生和对商业服务的弹性要求。提供商业服务的企业和机构急需能够应对这些新变化,云计算和大数据成为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这一类基础设施实现基于传统中间件概念的横向延伸,软体基础平台开始将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的软体产品涵盖进来。
二是在业务层面,网际网路+时代的到来,促进金融、电信、能源和政务等各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信息化程度的深入,软体基础平台开始与行业套用软体产生更加紧密的连线和融合。大中型企业用户基于自己的业务场景和软体体系的管控需求,往往需要对软体基础平台产品提出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以适应自己的业务需要,软体基础平台提供商的业务範畴随之向上、向套用层延伸,形成基于软体基础平台的定製、实施服务以及行业套用软体开发。
主要分类
Gartner将软体基础平台分为:应用程式开发软体、套用集成中间件、信息管理软体、存储管理软体、IT运营管理和安全软体等。针对国内供需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计世资讯(CCWResearch)将软体基础设施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基础中间件产品,包括讯息中间件、交易中间件、套用伺服器中间件等;云套用基础设施产品,包括云中间件、微服务架构平台、容器中间件、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DevOps)等;大数据基础设施产品,包括数据交换平台、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元数据平台等。
未来趋势
目前,外资厂商仍然占据软体基础设施市场主导地位,但出于国家信息安全的考虑,软体基础设施类产品一直是国家主管部门扶植的重点领域,并已提高到与作业系统、资料库一样的高度。为了确保国家信息安全,政府、金融电信等领域都提出过国内产品代替国外产品的相关规划。
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一代网际网路技术的兴起,传统的软体基础设施类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网际网路+”时代企业的需求。市场迫切的需求能够支持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IT热点技术的新一代软体基础设施。针对这一市场变化,国内主要厂商也在拓展产品线以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变化,寻求新一代软体基础设施来支撑自身业务的运营与发展,满足市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