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21世纪高等院校机电类规划教材之一。本书按照“高角度、低起点”的原则进行编写。一方面结合当前网路的发展趋势,介绍当前最先进的主流网路技术,抛弃陈旧的技术内容;另一方面,从低起点出发,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详细介绍网路最基本、最实用的部分,摒弃繁琐的理论,注重实用的网路知识、组网、建网与网路实用使用技术。
基本介绍
- 书名:计算机网路实用技术
- 作者:佟晓筠,杨书华
- ISBN:9787111132172
- 定价:29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1-1
基本信息
作 者: 佟晓筠,杨书华主编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1
字 数:
版 次: 1
页 数: 371
定价:¥29.00
I S B N : 9787111132172
内容简介
本书是21世纪高等院校机电类规划教材之一。本书按照“高角度、低起点”的原则进行编写。一方面结合当前网路的发展趋势,介绍当前最先进的主流网路技术,抛弃陈旧的技术内容;另一方面,从低起点出发,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详细介绍网路最基本、最实用的部分,摒弃繁琐的理论,注重实用的网路知识、组网、建网与网路实用使用技术。全书共分为9章,其中第一、二章介绍计算机网路与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第三章介绍网路硬体功能以及如何用网路硬体组网的技术;第四、五章介绍区域网路与广域网组网工作原理与建网实例;第六章介绍目前最先进、流行的Internet网路原理与组网技术;第七、八章介绍Windows 2000网路作业系统及其套用、UNIX网路作业系统及其套用技术;第九章综合前面知识,介绍实用网路配置及案例。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实用性强。除做高等院校机电类教材外,还适合广大计算机网路用户和各大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以供开发设计人员、网路运行维护和管理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计算机网路技术基础
第一节 计算机网路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计算机风络的定义、功能与套用
第三节 计算机网路的结构与组成
第四节 计算机网路的分类
第五节 计算机网路的拓扑结构
第六节 计算机网路体系结构与协定
第七节 ISO/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第八节 TCP/IP协定参考模型
第二章 网路中的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数据通信技术
数据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是以“数据”为业务的通信系统,数据是预先约定好的具有某种含义的数字、字母或符号以及它们的组合。数据通信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而兴起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是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套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数据传输技术
第四节 数据交换技术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当终端与计算机之间,或者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不是直通专线连线,而是要经过通信网的接续过程来建立连线的时候,那幺两端系统之间的传输通路就是通过通信网路中若干节点转接而成的所谓“交换线路”。
在一种任意拓扑的数据通信网路中,通过网路节点的某种转接方式来实现从任一端系统到另一端系统之间接通数据通路的技术,就称为数据交换技术。
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
电路交换:由于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双方之间的交换设备和链路逐段连线而成),因而有以下优缺点。
①由于通信线路为通信双方用户专用,数据直达,所以传输数据的时延非常小。
②通信双方之间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双方可以随时通信,实时性强。
③双方通信时按传送顺序传送数据,不存在失序问题。
④电路交换既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适用于传输数位讯号。
⑤电路交换的交换的交换设备(交换机等)及控制均较简单。
缺点:
①电路交换的平均连线建立时间对计算机通信来说嫌长。
②电路交换连线建立后,物理通路被通信双方独占,即使通信线路空闲,也不能供其他用户使用,因而信道利用低。
③电路交换时,数据直达,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速率的终端很难相互进行通信,也难以在通信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
分组交换:分组交换仍採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但将一个长报文先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携带源、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逐个地传送出去,因此分组交换除了具有报文的优点外,与报文交换相比有以下优缺点:
①加速了数据在网路中的传输。因为分组是逐个传输,可以使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行,这种流水线式传输方式减少了报文的传输时间。此外,传输一个分组所需的缓冲区比传输一份报文所需的缓冲区小得多,这样因缓冲区不足而等待传送的机率及等待的时间也必然少得多。
②简化了存储管理。因为分组的长度固定,相应的缓冲区的大小也固定,在交换结点中存储器的管理通常被简化为对缓冲区的管理,相对比较容易。
③减少了出错机率和重发数据量。因为分组较短,其出错机率必然减少,每次重发的数据量也就大大减少,这样不仅提高了可靠性,也减少了传输时延。
④由于分组短小,更适用于採用优先权策略,便于及时传送一些紧急数据,因此对于计算机之间的突髮式的数据通信,分组交换显然更为合适些。
缺点:
①儘管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少,但仍存在存储转发时延,而且其结点交换机必须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
②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一样,每个分组都要加上源、目的地址和分组编号等信息,使传送的信息量大约增大5%~10%,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信效率,增加了处理的时间,使控制複杂,时延增加。
③当分组交换採用数据报服务时,可能出现失序、丢失或重複分组,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要对分组按编号进行排序等工作,增加了麻烦。若採用虚电路服务,虽无失序问题,但有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
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是以报文为数据交换的单位,报文携带有目标地址、源地址等信息,在交换结点採用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因而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①报文交换不需要为通信双方预先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不存在连线建立时延,用户可随时传送报文。
②由于採用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使之具有下列优点:a.在报文交换中便于设定代码检验和数据重发设施,加之交换结点还具有路径选择,就可以做到某条传输路径发生故障时,重新选择另一条路径传输数据,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b.在存储转发中容易实现代码转换和速率匹配,甚至收发双方可以不同时处于可用状态。这样就便于类型、规格和速度不同的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c.提供多目标服务,即一个报文可以同时传送到多个目的地址,这在电路交换中是很难实现的;d.允许建立数据传输的优先权,使优先权高的报文优先转换。
③通信双方不是固定占有一条通信线路,而是在不同的时间一段一段地部分占有这条物理通路,因而大大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缺点:
①由于数据进入交换结点后要经历存储、转发这一过程,从而引起转发时延(包括接收报文、检验正确性、排队、传送时间等),而且网路的通信量愈大,造成的时延就愈大,因此报文交换的实时性差,不适合传送实时或互动式业务的数据。
②报文交换只适用于数位讯号。
③由于报文长度没有限制,而每箇中间结点都要完整地接收传来的整个报文,当输出线路不空闲时,还可能要存储几个完整报文等待转发,要求网路中每个结点有较大的缓冲区。为了降低成本,减少结点的缓冲存储器的容量,有时要把等待转发的报文存在磁碟上,进一步增加了传送时延。
总之,若要传送的数据量很大,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时间,则採用电路交换较为合适;当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的链路组成时,採用分组交换传送数据较为合适。从提高整个网路的信道利用率上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优于电路交换,其中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尤其适合于计算机之间的突髮式的数据通信。
第五节 差错控制技术
习题
第三章 网路硬体与组网技术
第一节 网域中的硬体分类与功能
第二节 终端网的组成
第三节 远程拔号网的组成
第四节 局域常见的结构及组成
习题
第四章 区域网路技术
第一节 区域网路概述
第二节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第三节 乙太网
第四节 IEEE802.5标準——令牌环网
第五节 高速区域网路
第六节 虚拟区域网路
第七节 网路互连
第八节 结构化布线系统及其实例
习题
…….
第五章 广域网技术
第六章 Internet技术与网路安全
第七章 Windows2000使用与管理
第八章 UNIX网路技术
第九章 实用网路配置及案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