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基础》是2011年7月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孟敬。
基本介绍
- 书名:计算机信息基础
- 作者:孟敬
- ISBN:9787512106161
- 页数:249
- 定价:27.00元
- 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7-0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计算机信息基础》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路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内容包括计算机网路概述、数据通信技术、网路体系结构、区域网路、网路的互连、网路作业系统、网路服务技术等。《计算机信息基础》内容丰富,难度适中,配有大量的练习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点。
《计算机信息基础》既可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信息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计算机技术与软体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网路管理员的考证参考书。
图书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路概述
本章主要知识点
学习本章 应达到的能力目标
1.1 计算机网路定义
计算机网路,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线起来,在网路作业系统,网路管理软体及网路通信协定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1.2 计算机网路的分类
计算机网路的分类与的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的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路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路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体物理(或逻辑)连线在一起组成的。总的来说计算机网路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路作业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路的传输介质就是空气)以及相应的套用软体四部分。
要学习网路,首先就要了解目前的主要网路类型,分清哪些是我们初级学者必须掌握的,哪些是目前的主流网路类型。
1.3 传输介质与综合布线
网路传输介质是指在网路中传输信息的载体,常用的传输介质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两大类。
(1)有线传输介质是指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实现的物理连线部分,它能将信号从一方传输到另一方,有线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双绞线和同轴电缆传输电信号,光纤传输光信号。
(2)无线传输介质指我们周围的自由空间。我们利用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可以实现多种无线通信。在自由空间传输的电磁波根据频谱可将其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雷射等,信息被载入在电磁波上进行传输。
不同的传输介质,其特性也各不相同。他们不同的特性对网路中数据通信质量和通信速度有较大影响!这些特性是:
1、物理特性。说明传播介质的特徵。
2、传输特性。包括信号形式、调製技术、传输速度及频频宽度等内容。
3、连通性。採用点到点连线还是多点连线。
4、地域範围。网上各点间的最大距离。
5、抗干扰性。防止噪声、电磁干扰对数据传输影响的能力。
6、相对价格。以元件、安装和维护的价格为基础。
1.4 网路规划设计
习题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
本章主要知识点
学习本章 应达到的能力目标
2.1 数据通信技术的概念
数据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是以“数据”为业务的通信系统,数据是预先约定好的具有某种含义的数字、字母或符号以及它们的组合。数据通信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而兴起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是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套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2.2 数据编码和调製技术
数据编码是指把需要加工处理的资料库信息,用特写的数字来表示的一种技术,是根据一定数据结构和目标的定性特徵,将数据转换为代码或编码字元,在数据传输中表示数据组成,并作为传送、接受和处理的一组规则和约定。由于计算机要处理的数据信息十分庞杂,有些资料库所代表的含义又使人难以记忆。为了便于使用,容易记忆,常常要对加工处理的对象进行编码,用一个编码符合代表一条信息或一串数据。对数据进行编码在计算机的管理中非常重要,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分类、校核、合计、检索等操作。因此,数据编码就成为计算机处理的关键。即不同的信息记录应当採用不同的编码,一个码点可以代表一条信息记录。人们可以利用编码来识别每一个记录,区别处理方法,进行分类和校核,从而克服项目参差不齐的缺点,节省存储空间,提高处理速度。
调製技术是把基带信号变换成传输信号的技术。它将模拟信号抽样量化后,以二进制数位讯号“1”或“0”对光载波进行通断调製,并进行脉冲编码(PCM)。数字调製的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中继时噪声及色散的影响不积累,因此可实现长距离传输。它的缺点是需要较宽的频带,设备也複杂。
相关特性
2.3 数据传输方式
2.4 多路复用技术
多路复用技术 是把多个低信道组合成一个高速信道的技术,它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链路的利用率,从而使得一条高速的主干链路同时为多条低速的接入链路提供服务,也就是使得网路干线可以同时运载大量的语音和数据传输。
我们平时上网最常用的电话线就採取了多路复用技术,所以你在上网的时候,家人也可以打电话了。
多路复用最常用的两个设备是:
多路复用器
,在传送端根据约定规则把多个低频宽信号複合成一个高频宽信号;
多路分配器
,根据约定规则再把高频宽信号分解为多个低频宽信号。这两种设备统称为多路器(MUX)。
常见的多路复用技术包括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波分多路复用(WDM)和码分多路复用(CDMA)其中时分多路复用又包括同步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
2.5 数据交换技术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当终端与计算机之间,或者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不是直通专线连线,而是要经过通信网的接续过程来建立连线的时候,那幺两端系统之间的传输通路就是通过通信网路中若干节点转接而成的所谓“交换线路”。
在一种任意拓扑的数据通信网路中,通过网路节点的某种转接方式来实现从任一端系统到另一端系统之间接通数据通路的技术,就称为数据交换技术。
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
电路交换:由于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双方之间的交换设备和链路逐段连线而成),因而有以下优缺点。
①由于通信线路为通信双方用户专用,数据直达,所以传输数据的时延非常小。
②通信双方之间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双方可以随时通信,实时性强。
③双方通信时按传送顺序传送数据,不存在失序问题。
④电路交换既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适用于传输数位讯号。
⑤电路交换的交换的交换设备(交换机等)及控制均较简单。
2.6 差错控制技术
习题
第3章 网路体系结构
本章主要知识点
学习本章 应达到的能力目标
3.1 网路体系结构概述
3.2 osi参考模型
3.3 tcp/ip参考模型
3.4 tcp/ip和ost/rm的比较
3.5 ip地址
3.6 子网掩码
3.7 子网规划与配置
3.8 ipv6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