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第2版)》是2008年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博琴
基本介绍
- 书名:大学计算机基础(第2版)
- 作者:冯博琴
- ISBN:9787302112334
- 定价:29元
出版信息
本书为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配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由国家级教学名师编写,获第八届全国大学出版社优秀畅销书奖。本书配套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书》已经出版。
图书详细信息:
印次:2-7
装帧:平装
印刷日期:2008-3-6
印次:2-7
装帧:平装
印刷日期:2008-3-6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最新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最新大纲编写。
本书共10章。第1~5章介绍计算机开发平台,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硬体系统、作业系统、Office办公软体和计算机网路;第6~10章分别介绍程式设计语言、资料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信息检索、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每一章包括基本内容、课堂训练、自学内容和习题4部分,适合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在与本书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中,安排了一批精心设计的实验,以帮助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加深理解,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书共10章。第1~5章介绍计算机开发平台,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硬体系统、作业系统、Office办公软体和计算机网路;第6~10章分别介绍程式设计语言、资料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信息检索、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每一章包括基本内容、课堂训练、自学内容和习题4部分,适合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在与本书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中,安排了一批精心设计的实验,以帮助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加深理解,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作为大学本、专科计算机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培训教材。
图书前言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最新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
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热门话题,同时也为一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育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关注。我校在2003年即开始研究从“计算机文化基础”向“大学计算机基础”过渡所涉及的课程定位、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平台、实验、考试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在2004年编写出版了两套不同难度、风格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分别用作2004级不同专业类新生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
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又通过3156份问卷调查,使我们有颇多收穫。值本书出版之际,将这些体会与大家共享,供关心该课程改革的同行参考借鉴。
1. 新生入学的水平和“升级”的可能性
2004级仅有31%的学生在中学学过计算机,为数不少的学生还是在网咖中接触到计算机,他们最熟悉的是指法、汉字输入和上网。从入学摸底考试分析,约有1/3的新生已经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从考分来看,应届城镇新生的分数最高,往届农村新生分数最低。这些数据表明,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并不乐观,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面还比较窄。
目前计算机基础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影响学生们从“计算机文化基础”提升到“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热情。调查显示约80%的学生赞成2005年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从2004年本课程的教学来看,这门第一次开设的新课程像一门成熟课程一样,顺利、平稳地完成了所有的教学环节,考试结果也十分令人欣慰。学生把“总体上学习有收穫”列在本课程成功因素的第一位,74%的学生认为在本课程中既学到了计算机基础理论,又学到了实际操作。
2. 学生想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什幺?
按照本课程的设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系统平台基础及使用,即计算机软硬体、网路和作业系统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的使用能力;亮点是新三样,即资料库、多媒体、网路的基础知识和初步套用。建立计算机系统平台概念将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体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从而便于他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使用计算机。这些内容虽然是以现代计算机为背景来介绍,但基本内容是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以及可使学生长期受用的知识。
资料库、多媒体和网路的基础知识、操作和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学习的效果令人满意。
3. 这门课程难在哪儿?
学生学习的困难是本课程内容涉及面宽、概念多。每一项内容,比如资料库,讲6学时就结束了,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很不适应这种教法,因此必须精选内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地介绍最主要的概念,建立起适合本门课程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
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这门课讲成“科普讲座”。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教好这门课的难度不是怕学生学不懂,而是教师的畏难情绪。首先,教师要熟悉十来门计算机课程,并且还要比较清楚地把它的一些主要思想介绍给学生,这谈何容易!其次,本课程必须要有一些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实验不可太专业,又不可太科普。目前现有的适合的实验不多,需要各校教师因校制宜,原创一些实验项目。如果实验做不好,将大大影响这门课程的效果。为此我们採取了许多得力的措施,专门建立了网路硬体和多媒体实验室,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学生对实验教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根据2004级的试点和以上的体会,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一版内容作了修订:降低了整体难度,突出了重点,删除了超过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同时在正文中增加了办公软体的章节。
我们的改革试点刚刚有了一点收穫,体会尚浅。愿大家共同努力,在高校中早日出现一门具有大学水準的高质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冯博琴于西安交通大学
2005年6月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最新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最新大纲编写。
“计算机文化基础”一直是许多高校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随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逐年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呼唤儘快设计出一门更能反映资讯时代特徵的新课,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应运而生了。它是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反覆研究,集思广益的结晶。它的定位是: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电脑程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开发4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该课程类似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内容较稳定、规範和系统。较之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本课程应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一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配合相应的实验课,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一门新课从诞生到成熟,至少需要几轮教学全过程的实践,何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还是介绍目前发展最快的计算机技术,各专业每一位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因此从理论到实践,都注定它会引起争论,也是值得争论的论题。由于工作原因,作者从“大学计算机基础”刚开始讨论大纲时就参与了课程的设计,为了加快其推广,作者组织了本校十余名在计算机不同课程教学方面富有经验的教师,经过数月的研讨,终成此书。但毕竟这是一种新构想的产物,未经教学检验,错误和主观的东西一定不少。我们恳望师生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在此先表示衷心的谢意。
本书共9章。第1~4章介绍计算机开发平台,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硬体系统、作业系统、计算机网路;第5~9章分别介绍程式设计语言、资料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信息检索、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本书结构适合“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每一章包括基本内容、课堂训练、自学内容和习题4部分,教师合理地使用这4部分内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书有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主教材侧重讲原理、概念,而实验指导书主要讲技术、方法,介绍工具。书中或介绍某一实验平台,或用一例子来诠释理论,採用一种工具或技术示範性地演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且布置了不同难度的实验题供学生练习。在与本书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中,安排了一批精心设计的实验,以利于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加深理解,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考虑到目前新生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未达到基本要求,故在实验指导书中增加了一个介绍Office的附录,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
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热门话题,同时也为一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育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关注。我校在2003年即开始研究从“计算机文化基础”向“大学计算机基础”过渡所涉及的课程定位、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平台、实验、考试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在2004年编写出版了两套不同难度、风格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分别用作2004级不同专业类新生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
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又通过3156份问卷调查,使我们有颇多收穫。值本书出版之际,将这些体会与大家共享,供关心该课程改革的同行参考借鉴。
1. 新生入学的水平和“升级”的可能性
2004级仅有31%的学生在中学学过计算机,为数不少的学生还是在网咖中接触到计算机,他们最熟悉的是指法、汉字输入和上网。从入学摸底考试分析,约有1/3的新生已经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从考分来看,应届城镇新生的分数最高,往届农村新生分数最低。这些数据表明,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并不乐观,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面还比较窄。
目前计算机基础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影响学生们从“计算机文化基础”提升到“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热情。调查显示约80%的学生赞成2005年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从2004年本课程的教学来看,这门第一次开设的新课程像一门成熟课程一样,顺利、平稳地完成了所有的教学环节,考试结果也十分令人欣慰。学生把“总体上学习有收穫”列在本课程成功因素的第一位,74%的学生认为在本课程中既学到了计算机基础理论,又学到了实际操作。
2. 学生想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什幺?
按照本课程的设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系统平台基础及使用,即计算机软硬体、网路和作业系统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的使用能力;亮点是新三样,即资料库、多媒体、网路的基础知识和初步套用。建立计算机系统平台概念将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体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从而便于他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使用计算机。这些内容虽然是以现代计算机为背景来介绍,但基本内容是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以及可使学生长期受用的知识。
资料库、多媒体和网路的基础知识、操作和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学习的效果令人满意。
3. 这门课程难在哪儿?
学生学习的困难是本课程内容涉及面宽、概念多。每一项内容,比如资料库,讲6学时就结束了,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很不适应这种教法,因此必须精选内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地介绍最主要的概念,建立起适合本门课程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
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这门课讲成“科普讲座”。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教好这门课的难度不是怕学生学不懂,而是教师的畏难情绪。首先,教师要熟悉十来门计算机课程,并且还要比较清楚地把它的一些主要思想介绍给学生,这谈何容易!其次,本课程必须要有一些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实验不可太专业,又不可太科普。目前现有的适合的实验不多,需要各校教师因校制宜,原创一些实验项目。如果实验做不好,将大大影响这门课程的效果。为此我们採取了许多得力的措施,专门建立了网路硬体和多媒体实验室,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学生对实验教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根据2004级的试点和以上的体会,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一版内容作了修订:降低了整体难度,突出了重点,删除了超过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同时在正文中增加了办公软体的章节。
我们的改革试点刚刚有了一点收穫,体会尚浅。愿大家共同努力,在高校中早日出现一门具有大学水準的高质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冯博琴于西安交通大学
2005年6月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最新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最新大纲编写。
“计算机文化基础”一直是许多高校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随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逐年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呼唤儘快设计出一门更能反映资讯时代特徵的新课,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应运而生了。它是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反覆研究,集思广益的结晶。它的定位是: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电脑程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开发4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该课程类似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内容较稳定、规範和系统。较之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本课程应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一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配合相应的实验课,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一门新课从诞生到成熟,至少需要几轮教学全过程的实践,何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还是介绍目前发展最快的计算机技术,各专业每一位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因此从理论到实践,都注定它会引起争论,也是值得争论的论题。由于工作原因,作者从“大学计算机基础”刚开始讨论大纲时就参与了课程的设计,为了加快其推广,作者组织了本校十余名在计算机不同课程教学方面富有经验的教师,经过数月的研讨,终成此书。但毕竟这是一种新构想的产物,未经教学检验,错误和主观的东西一定不少。我们恳望师生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在此先表示衷心的谢意。
本书共9章。第1~4章介绍计算机开发平台,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硬体系统、作业系统、计算机网路;第5~9章分别介绍程式设计语言、资料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信息检索、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本书结构适合“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每一章包括基本内容、课堂训练、自学内容和习题4部分,教师合理地使用这4部分内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书有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主教材侧重讲原理、概念,而实验指导书主要讲技术、方法,介绍工具。书中或介绍某一实验平台,或用一例子来诠释理论,採用一种工具或技术示範性地演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且布置了不同难度的实验题供学生练习。在与本书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中,安排了一批精心设计的实验,以利于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加深理解,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考虑到目前新生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未达到基本要求,故在实验指导书中增加了一个介绍Office的附录,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
教材目录
第1章概论11.1计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
1.1.1计算和计算装置的发展1
1.1.2电子计算机时代5
1.1.3未来的计算14
1.2计算机与信息处理17
1.2.1信息科学及信息技术18
1.2.2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19
1.3计算机的套用领域25
1.4自学内容27
1.4.1计算机主要套用领域简介27
1.4.2计算机套用案例30
习题34
第2章微型计算机硬体系统36
2.1微型计算机组成36
2.1.1微机系统的构成36
2.1.2微型机的一般工作过程38
2.2微型计算机主机系统39
2.2.1微处理器39
2.2.2存储器42
2.2.3汇流排44
2.2.4输入输出接口46
2.3外存储器及其工作方式47
2.3.1硬磁碟存储器47
2.3.2软磁碟存储器49
2.3.3光碟存储器50
2.3.4可移动外存储器(USB硬碟)51
2.4常用外部设备及设备驱动程式53
2.4.1输入输出系统概述53
2.4.2输入设备55
2.4.3输出设备57
2.4.4设备驱动程式60
2.5课堂训练62
2.6自学内容63
习题66
第3章作业系统69
3.1作业系统基础69
3.1.1作业系统的基本概念69
3.1.2处理机管理69
3.1.3存储器管理72
3.1.4档案管理76
3.1.5设备管理79
3.1.6用户接口82
3.1.7常见的作业系统82
3.2Windows作业系统84
3.2.1Windows总体结构84
3.2.2Windows注册表85
3.3Windows的档案操作87
3.3.1资源管理器87
3.3.2档案和资料夹的基本操作88
3.3.3档案和资料夹的移动、複製和删除91
3.3.4资料夹的属性、已分享档案夹及萤幕抓图93
3.4Windows的系统最佳化94
3.4.1磁碟的最佳化94
3.4.2硬碟的设定96
3.4.3调整虚拟记忆体97
3.5Windows安全性的提高98
3.5.1设定口令98
3.5.2备份重要档案99
3.5.3设定NTFS及禁用注册表100
3.6课堂训练101
3.6.1Windows注册表101
3.6.2Windows桌面操作102
3.6.3Windows档案操作103
3.7自学内容104
3.7.1Windows的应用程式104
3.7.2Windows的磁碟管理108
习题110
第4章Office办公软体112
4.1Office软体的基本操作112
4.1.1Office软体的启动和关闭113
4.1.2Office软体的主视窗115
4.1.3Office软体的文档操作117
4.2Word文字处理软体120
4.2.1基本文字编辑操作121
4.2.2移动、複製和删除操作123
4.2.3编排文本格式125
4.2.4在文档中插入表格127
4.2.5在文档中插入图片128
4.3Excel表处理软体130
4.3.1工作表及单元格操作130
4.3.2输入和计算数据133
4.3.3插入图表134
4.4对象连结与嵌入136
4.5课堂训练138
4.5.1认识办公软体138
4.5.2编辑文本文档139
4.5.3插入表格和图片140
4.5.4创建和操纵数据表141
4.6自学内容143
习题152
第5章计算机网路155
5.1计算机网路基础155
5.1.1计算机网路的发展155
5.1.2计算机网路的分类157
5.1.3传输介质160
5.1.4计算机网路协定和体系结构161
5.2计算机区域网路164
5.2.1区域网路概述165
5.2.2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定165
5.2.3乙太网167
5.3Internet基础167
5.3.1Internet概述167
5.3.2Internet工作方式168
5.3.3Internet接入169
5.3.4IP位址170
5.4Internet套用172
5.4.1全球资讯网172
5.4.2域名系统174
5.4.3电子邮件175
5.4.4档案传输177
5.5课堂训练178
5.6自学内容179
5.6.1物理地址179
5.6.2区域网路扩展设备179
5.6.3Internet传输层协定181
5.6.4网页製作184
习题195
第6章程式设计语言197
6.1程式设计的基本概念197
6.1.1程式设计的基本过程197
6.1.2程式设计语言204
6.2程式设计思想207
6.2.1结构化程式设计207
6.2.2面向对象的程式设计211
6.3算法和数据结构214
6.3.1数据和数据结构214
6.3.2算法及其複杂度评价216
6.4课堂训练218
6.4.1简单算法设计218
6.4.2了解语言的开发工具219
6.4.3了解程式的运行过程219
6.5自学内容221
6.5.1数据结构示例——线性表221
6.5.2算法示例——查找225
6.5.3程式语言的选择227
习题229
第7章资料库基础231
7.1资料库的概念231
7.1.1数据处理方式的发展231
7.1.2资料库中的常见概念233
7.1.3资料库系统的体系结构234
7.2数据模型236
7.2.1概念数据模型236
7.2.2逻辑数据模型237
7.2.3物理数据模型239
7.3关係资料库239
7.3.1关係模型的组成239
7.3.2关係模型的特点241
7.3.3关係的基本运算241
7.3.4根据概念数据模型设计关係模型242
7.4Access简介243
7.4.1Access的特点243
7.4.2Access的启动243
7.4.3资料库的组成243
7.5数据表的建立和使用246
7.5.1数据表结构246
7.5.2建立数据表247
7.5.3编辑数据表249
7.5.4建立数据表之间的关係250
7.5.5数据表的使用251
7.6查询252
7.6.1查询的类型252
7.6.2“设计视图”视窗的组成253
7.6.3在SQL视窗中建立SQL查询253
7.7课堂训练254
7.7.1实体完整性254
7.7.2用户定义的完整性254
7.7.3参照完整性255
7.7.4用两个表的数据建立查询256
7.7.5用查询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256
7.8自学内容257
7.8.1结构化查询语言SQL257
7.8.2建立窗体258
习题260
第8章多媒体技术基础265
8.1多媒体技术概述265
8.1.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265
8.1.2多媒体技术的套用265
8.1.3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266
8.2数字声音266
8.2.1声音的特性266
8.2.2模拟信号与数位讯号267
8.2.3模拟信号数位化:採样和量化268
8.3数字图像269
8.3.1视觉系统对颜色的感知269
8.3.2图像的颜色模型270
8.3.3图像的数位化272
8.4数据编码及压缩274
8.4.1数据压缩的必要性274
8.4.2数据压缩的可能性275
8.4.3数据编码和压缩的方法275
8.5声音和图像档案格式277
8.5.1主流音频档案格式277
8.5.2主流图像档案格式278
8.6数字视频279
8.6.1数字视频标準279
8.6.2MPEG压缩原理280
8.6.3主流视频档案格式280
8.7课堂训练282
8.7.1声音档案的录製282
8.7.2颜色和画图程式284
8.7.3图像档案格式285
8.7.4播放音频与视频287
8.8自学内容288
习题289
第9章信息检索292
9.1信息检索的概念292
9.2检索系统的类型292
9.3天网资源检索系统使用方法293
9.3.1天网简介293
9.3.2使用方法294
9.3.3其他功能297
9.4中国期刊网(CNKI)使用方法297
9.4.1CNKI简介297
9.4.2使用方法298
9.5课堂训练301
9.5.1“天网”网页检索301
9.5.2“天网”档案检索302
9.5.3CNKI专题资料库检索303
9.6自学内容304
9.6.1Yahoo中英文搜寻引擎304
9.6.2网路检索系统分类307
9.6.3检索意愿的表达308
9.6.4其他检索技术310
习题311
第10章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313
10.1信息安全概述313
10.1.1计算机安全、信息安全和网路安全313
10.1.2网路信息系统不安全因素315
10.2信息安全技术318
10.2.1访问控制技术319
10.2.2数据加密技术320
10.3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323
10.3.1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323
10.3.2计算机病毒的预防327
10.3.3计算机病毒的清除329
10.4职业道德及相关法规329
10.4.1概述329
10.4.2网路用户行为规範332
10.5网路安全333
10.5.1网路信息安全解决方案333
10.5.2网路安全有效技术之一——防火墙技术334
10.5.3个人网路信息安全策略336
10.5.4Windows 2000的作业系统安全机制336
10.6课堂训练337
10.6.1Windows 2000的安全策略337
10.6.2用防毒软体清除病毒339
10.6.3提高Outlook Express的“免疫力”340
10.7自学内容341
10.7.1信息安全标準341
10.7.2数字签名技术344
10.7.3数字证明书技术345
10.7.4身份认证技术346
10.7.5计算机病毒诊断347
10.7.6软体智慧财产权保护349
习题350
参考文献352
1.1.1计算和计算装置的发展1
1.1.2电子计算机时代5
1.1.3未来的计算14
1.2计算机与信息处理17
1.2.1信息科学及信息技术18
1.2.2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19
1.3计算机的套用领域25
1.4自学内容27
1.4.1计算机主要套用领域简介27
1.4.2计算机套用案例30
习题34
第2章微型计算机硬体系统36
2.1微型计算机组成36
2.1.1微机系统的构成36
2.1.2微型机的一般工作过程38
2.2微型计算机主机系统39
2.2.1微处理器39
2.2.2存储器42
2.2.3汇流排44
2.2.4输入输出接口46
2.3外存储器及其工作方式47
2.3.1硬磁碟存储器47
2.3.2软磁碟存储器49
2.3.3光碟存储器50
2.3.4可移动外存储器(USB硬碟)51
2.4常用外部设备及设备驱动程式53
2.4.1输入输出系统概述53
2.4.2输入设备55
2.4.3输出设备57
2.4.4设备驱动程式60
2.5课堂训练62
2.6自学内容63
习题66
第3章作业系统69
3.1作业系统基础69
3.1.1作业系统的基本概念69
3.1.2处理机管理69
3.1.3存储器管理72
3.1.4档案管理76
3.1.5设备管理79
3.1.6用户接口82
3.1.7常见的作业系统82
3.2Windows作业系统84
3.2.1Windows总体结构84
3.2.2Windows注册表85
3.3Windows的档案操作87
3.3.1资源管理器87
3.3.2档案和资料夹的基本操作88
3.3.3档案和资料夹的移动、複製和删除91
3.3.4资料夹的属性、已分享档案夹及萤幕抓图93
3.4Windows的系统最佳化94
3.4.1磁碟的最佳化94
3.4.2硬碟的设定96
3.4.3调整虚拟记忆体97
3.5Windows安全性的提高98
3.5.1设定口令98
3.5.2备份重要档案99
3.5.3设定NTFS及禁用注册表100
3.6课堂训练101
3.6.1Windows注册表101
3.6.2Windows桌面操作102
3.6.3Windows档案操作103
3.7自学内容104
3.7.1Windows的应用程式104
3.7.2Windows的磁碟管理108
习题110
第4章Office办公软体112
4.1Office软体的基本操作112
4.1.1Office软体的启动和关闭113
4.1.2Office软体的主视窗115
4.1.3Office软体的文档操作117
4.2Word文字处理软体120
4.2.1基本文字编辑操作121
4.2.2移动、複製和删除操作123
4.2.3编排文本格式125
4.2.4在文档中插入表格127
4.2.5在文档中插入图片128
4.3Excel表处理软体130
4.3.1工作表及单元格操作130
4.3.2输入和计算数据133
4.3.3插入图表134
4.4对象连结与嵌入136
4.5课堂训练138
4.5.1认识办公软体138
4.5.2编辑文本文档139
4.5.3插入表格和图片140
4.5.4创建和操纵数据表141
4.6自学内容143
习题152
第5章计算机网路155
5.1计算机网路基础155
5.1.1计算机网路的发展155
5.1.2计算机网路的分类157
5.1.3传输介质160
5.1.4计算机网路协定和体系结构161
5.2计算机区域网路164
5.2.1区域网路概述165
5.2.2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定165
5.2.3乙太网167
5.3Internet基础167
5.3.1Internet概述167
5.3.2Internet工作方式168
5.3.3Internet接入169
5.3.4IP位址170
5.4Internet套用172
5.4.1全球资讯网172
5.4.2域名系统174
5.4.3电子邮件175
5.4.4档案传输177
5.5课堂训练178
5.6自学内容179
5.6.1物理地址179
5.6.2区域网路扩展设备179
5.6.3Internet传输层协定181
5.6.4网页製作184
习题195
第6章程式设计语言197
6.1程式设计的基本概念197
6.1.1程式设计的基本过程197
6.1.2程式设计语言204
6.2程式设计思想207
6.2.1结构化程式设计207
6.2.2面向对象的程式设计211
6.3算法和数据结构214
6.3.1数据和数据结构214
6.3.2算法及其複杂度评价216
6.4课堂训练218
6.4.1简单算法设计218
6.4.2了解语言的开发工具219
6.4.3了解程式的运行过程219
6.5自学内容221
6.5.1数据结构示例——线性表221
6.5.2算法示例——查找225
6.5.3程式语言的选择227
习题229
第7章资料库基础231
7.1资料库的概念231
7.1.1数据处理方式的发展231
7.1.2资料库中的常见概念233
7.1.3资料库系统的体系结构234
7.2数据模型236
7.2.1概念数据模型236
7.2.2逻辑数据模型237
7.2.3物理数据模型239
7.3关係资料库239
7.3.1关係模型的组成239
7.3.2关係模型的特点241
7.3.3关係的基本运算241
7.3.4根据概念数据模型设计关係模型242
7.4Access简介243
7.4.1Access的特点243
7.4.2Access的启动243
7.4.3资料库的组成243
7.5数据表的建立和使用246
7.5.1数据表结构246
7.5.2建立数据表247
7.5.3编辑数据表249
7.5.4建立数据表之间的关係250
7.5.5数据表的使用251
7.6查询252
7.6.1查询的类型252
7.6.2“设计视图”视窗的组成253
7.6.3在SQL视窗中建立SQL查询253
7.7课堂训练254
7.7.1实体完整性254
7.7.2用户定义的完整性254
7.7.3参照完整性255
7.7.4用两个表的数据建立查询256
7.7.5用查询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256
7.8自学内容257
7.8.1结构化查询语言SQL257
7.8.2建立窗体258
习题260
第8章多媒体技术基础265
8.1多媒体技术概述265
8.1.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265
8.1.2多媒体技术的套用265
8.1.3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266
8.2数字声音266
8.2.1声音的特性266
8.2.2模拟信号与数位讯号267
8.2.3模拟信号数位化:採样和量化268
8.3数字图像269
8.3.1视觉系统对颜色的感知269
8.3.2图像的颜色模型270
8.3.3图像的数位化272
8.4数据编码及压缩274
8.4.1数据压缩的必要性274
8.4.2数据压缩的可能性275
8.4.3数据编码和压缩的方法275
8.5声音和图像档案格式277
8.5.1主流音频档案格式277
8.5.2主流图像档案格式278
8.6数字视频279
8.6.1数字视频标準279
8.6.2MPEG压缩原理280
8.6.3主流视频档案格式280
8.7课堂训练282
8.7.1声音档案的录製282
8.7.2颜色和画图程式284
8.7.3图像档案格式285
8.7.4播放音频与视频287
8.8自学内容288
习题289
第9章信息检索292
9.1信息检索的概念292
9.2检索系统的类型292
9.3天网资源检索系统使用方法293
9.3.1天网简介293
9.3.2使用方法294
9.3.3其他功能297
9.4中国期刊网(CNKI)使用方法297
9.4.1CNKI简介297
9.4.2使用方法298
9.5课堂训练301
9.5.1“天网”网页检索301
9.5.2“天网”档案检索302
9.5.3CNKI专题资料库检索303
9.6自学内容304
9.6.1Yahoo中英文搜寻引擎304
9.6.2网路检索系统分类307
9.6.3检索意愿的表达308
9.6.4其他检索技术310
习题311
第10章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313
10.1信息安全概述313
10.1.1计算机安全、信息安全和网路安全313
10.1.2网路信息系统不安全因素315
10.2信息安全技术318
10.2.1访问控制技术319
10.2.2数据加密技术320
10.3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323
10.3.1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323
10.3.2计算机病毒的预防327
10.3.3计算机病毒的清除329
10.4职业道德及相关法规329
10.4.1概述329
10.4.2网路用户行为规範332
10.5网路安全333
10.5.1网路信息安全解决方案333
10.5.2网路安全有效技术之一——防火墙技术334
10.5.3个人网路信息安全策略336
10.5.4Windows 2000的作业系统安全机制336
10.6课堂训练337
10.6.1Windows 2000的安全策略337
10.6.2用防毒软体清除病毒339
10.6.3提高Outlook Express的“免疫力”340
10.7自学内容341
10.7.1信息安全标準341
10.7.2数字签名技术344
10.7.3数字证明书技术345
10.7.4身份认证技术346
10.7.5计算机病毒诊断347
10.7.6软体智慧财产权保护349
习题350
参考文献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