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汕头市金平区

(2020-01-26 16:32:44) 百科综合
汕头市金平区

汕头市金平区

汕头市金平区于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昇平区、金园区及原达濠区礐石街道浔洄居委、龙湖区龙溪路以北区域组建而成。

金平区现有工业企业209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6家,目前,已有9家企业上市融资。拥有粤东第一大工业园区金平工业园区,占地1万多亩,入园企业300多家,先后被认定为“全国先进科技产业园”、“省级开发区”、“广东省民营科技园”等。2014年度在全省59个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名列第一。

全区有商贸型企业5405家,服务型企业468家,各类市场64个,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城区集聚服务功能不断加强。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以纺织服装、机电机械、玩具工艺品、食品、塑胶製品等为主要出口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和南美洲等海外市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汕头市金平区
  • 行政区类别:区
  • 所属地区:广东汕头
  • 下辖地区:金砂、鮀江、月浦等17个街道
  • 地理位置:汕潮揭三市交界
  • 面积:108.71平方公里
  • 人口:83万
  • 方言:潮汕话

建制沿革

金平区位于汕头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涵盖整个汕头老城区。西和揭东县毗邻,北与揭东县、潮安县接壤,东连龙湖区,南与濠江区隔海相望。辖17个街道,下辖160个社区居委会。面积108.71平方公里。区政府驻金砂中路50号。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1′54″北纬23°22′07″。辖区城市设施完善,是汕头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汕头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和重要的工业、科技基地。更是汕头经济特区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门户。区名以原来金园区、昇平区各取一字命名。
汕头市金平区
金平区包括解放初期整个汕头市区域(不含礐石)和原澄海县的鮀浦区、下蓬区的部分区域。金平区地域,昔属揭阳县地,明置澄海县时属澄海县所辖。清属澄海县鮀浦司管辖。
汕头市金平区
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以国函[2003]11号文批覆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调整汕头市行政区划。撤销汕头市昇平区、金园区,设立汕头市金平区。以原昇平区、金园区(不含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片属原金园区範围的区域,即东起天山北路,西至华山北路,南起汕头经济特区北界线,北至科技北三街向南转向科技西路再转向科技北二街)、原达濠区礐石街道浔洄居委会、龙湖区龙溪路以北区域(即东起华山北路,西至龙湖沟西侧,南起龙溪路,北至汕头经济特区北界线)的行政区域为金平区的行政区域;调整后金平区辖大华、石炮台、东方、金厦、金砂、东墩、广厦、岐山、、月浦、光华、同益、海安、新福、永祥、鮀莲、鮀江、乌桥等17个街道,区人民政府驻金砂中路(原金园区政府驻地)。

行政区划

汕头市金平区于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昇平区、金园区及原达濠区礐石街道浔洄居委、龙湖区龙溪路以北区域组建而成。地处汕头城市中心区,涵盖整个汕头老城区,区域总面积108.71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83万。辖石炮台、金砂、金厦、东方、大华、同益、光华、东墩、广厦、海安、新福、乌桥、岐山、永祥、鮀莲、鮀江、月浦等17个街道和171个社区居委。
汕头市金平区

地理环境

金平区地处汕潮揭三市交界的“金三角”,是汕头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也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气商气聚集,传统商贸服务业活跃,科技创新成效显着,基础教育厚重扎实,是汕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和重要的工业、科技基地。

政治体制

认真贯彻落实《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阳光司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开展《法治金平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期评估,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区(县)创建活动和“阳光法治·法治惠民”主题实践活动,依法治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五年规划》的实施
一是加强对依法治区工作的领导。
二是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
三是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着力营造透明高效政务环境。
(一)统筹规划法治政府建设工作。
(二)为重大行政决策把好法律关。认真执行《金平区人民政府行政决策法律审查规定》,严格遵循“广泛参与、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定”的程式,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区法制局认真审核葵花综合楼续建项目、三旧改造、西部新城项目系列合作档案。审核涉及政府决策的档案30来份,重点对行政契约、三旧改造等问题提出了法律意见。
(三)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切实把政府的工作重点转到加强引导、统筹协调、提供服务上来。
(四)开展2013年度金平区依法行政考评工作。
二、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依法治理和化解基层矛盾
一是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二是落实《广东省信访条例》,在法治平台上化解基层矛盾活动。
三是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
四是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继续深入开展“阳光法治﹒法治惠民”主题实践活动,加快推进公正司法
一是推进阳光审务。
二是推进阳光检务。
三是推进司法惠民。坚持实施法治惠民工程,真正惠及百姓。
四、强力推动法治文化建设,促进全民守法

经济概况

工业立区

金平区现有工业企业209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6家,基本形成了轻工装备製造、包装印刷、食品、精细化工4个产业集群。目前,已有9家企业上市融资,总数居全市各区县第一,4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金平民营科技园占地1万多亩,入园企业300多家,是粤东地区集聚企业最多、创新功能最强、产业特色最明显、经济成长最快速的省级民营科技园。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画汕头金平轻工机械装备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和装备生产开发基地”、“全国先进科技产业园”、“省级开发区”等,2014年度在全省59个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名列第一位。
拥有建设规模粤东地区最大的工业园区,金平工业园区创建于1992年,是广东省14个重点民营科技园之一。由原金园片区及昇平片区两大工业组团组成,包括金园工业区、昇平工业区、昇平第二工业区、荣升科技园、叠金工业区、岐山北工业区、莲塘工业区、西陇工业区八个工业片区,总面积10691亩。目前已形成印刷业、印刷与包装机械装备製造业、食品业、输配电控制设备製造业、精细化工业、医药製药业和新型材料产业等主要七大特色产业。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落户金平,积极履行建设主体责任,规划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总面积达70平方公里,于2015年底正式启动建设,第一期842亩用地进入实质性徵地阶段。莲塘工业区重点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生物製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目前已挂牌出让土地6宗,总面积291亩。几大新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将为金平今后的腾飞发展提供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金平区是我省非珠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示範区”,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建立粤东首家省级院士工作站,现拥有3家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6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範基地;拥有全市2/3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国家智慧财产权优势企业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全区科技企业数量、承担各级科技计画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列全市第一位,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奖39项、市科技奖86项。

商贸旺区

作为汕头开埠发祥地,人流商流汇聚,共有商贸服务型企业3000多家,各类市场68个,商品销售额位居全市首位,2014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9.44亿元,比增12.0%;限额以上批零住餐营业额323.89亿元,比增26.6%。限额以上企业达230家,其中销售超亿元38家。全区商业网点众多,有香江家居、卜蜂莲花、苏宁电器、康宁、新大众等一批大、中型商场和机动车、服装、布匹、鞋类、五金电器、日用百货、家私、水果、水产、茶叶、农贸、工业原辅料等专业市场,以及安平路、利安路、华侨新村路、月眉路、摩罗街等商业步行街、金园路品牌一条街,“金园路—金新路—长平路—金环路”形成繁荣的城市商业街区。一批城市综合体正在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加快融合,汕头金融超市作为全省首家政企合作实体,目前已进驻金融单位9家,成功对接合作项目95个,协助企业及个人成功融资超过2亿元;2014年4月份经市政府批准,依託金平民营科技园和汕头金融超市,启动了总投资6.8亿元的“汕头科技金融街”筹备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区金融创新发展水平;海西塑胶交易中心正式与中石化合作,成为全国首家塑胶现货零售试点;柏亚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电商大厦、中国物流信息交易平台等项目加快建设,逐步打造全市电子商务产业高地;茶叶、冻品、乾果、饮料和汽车交易5个专业市场加快改造提升,不断推动专业市场朝着规模化、规範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广厦城市商业综合体顺利封顶,进入内部装修和招商阶段,即将对外运营;粤东家居(建材)博览中心、欧美汽车城新馆、广泽中心、1860文化创意园、绿梦湿地生态园等现代服务业项目也全面加快提速,金平的商贸集聚辐射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完善。

对外贸易

外经贸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出台扶持措施,积极扩大进口。近几年受市场因素影响,金平区的传统进口优势有所弱化。为巩固扩大进口贸易,金平区结合实际,突出稳定大户的工作重点,制订出台了《关于扶持进口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保障进口龙头企业对全区外贸进口的支撑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市政府、市外经贸局的大力支持,市政府于2013年出台了《在金平区试点扶持外贸重点企业进口工作若干措施》。金平区切实加大宣传贯彻力度,送政策到企业,进一步增强了金平进口企业的发展信心。通过实施系列扶持政策,凸现了稳定大户企业对全区进口的拉动作用,切实促进全区外贸结构的不断最佳化,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是分类指导、重点帮扶,确保出口平稳发展。一方面,区分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帮扶力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向高端市场延伸,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升整体竞争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各项业务指导,鼓励支持开展专业化经营,推动出口止跌反弹,呈现回暖态势。另一方面,根据外贸企业的具体情况,制订了《金平区境内外经贸活动计画表》,上半年组织了10家企业参加印尼国际食品包装机械展、4家企业参加墨西哥国际糖果食品展等境外展会,另外还组织73家次企业参加广交会、加博会等国内展会,进一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三是以培育外贸型专业示範基地为抓手,推动转型升级。首先,将培育建设专业型示範基地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的抓手和途径。金平区自2012年以来积极开展申报“第二批广东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範基地”有关工作,2014年正式通过认定。藉助“汕头金平轻工装备基地”的辐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我区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并积极推进优势行业向“区域品牌”发展。其次,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提高自主品牌、自主创新及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区内涌现了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外贸企业和高档次的出口商品。如华尔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凭藉着自主创新,“自毁式安全注射器”(被评为“广东省专利金奖”,是汕头唯一摘取专利金奖的项目)打进了美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再次,引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通过积极申报各级扶持资金、助推企业发展。区内共有14家外贸重点企业设立内设研发机构并得到省的资金扶持,有42家企业申报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扶持,资金额达67.75万元,有10家企业申报“两新”产品专项资金扶持,获得资金167万元,有2家申报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展位费资助1.9万元。还有不少企业申报资源类原材料的塑胶、矿产、高新技术设备、境外参展、境外注册商标、企业管理认证等进口贴息资金、开拓国际市场专项资金扶持。

社会事业

民生事业长足发展。十件民生实事得到全面落实。完成了72条区管市政道路、内街小巷的改造修缮,总投入120万元,清通下水道185.54公里,解决了长期困扰民众的“水浸街”、“行路难”问题;169个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街道实现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全覆盖;“绿满家园”、“千村环境整治”、“百河千沟万渠”等专项工作成效显着。积极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在全区13个城区街道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保洁、格线化管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至48273人、456745人、148596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显着提升。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以通过省教育强区和全国教育基本均衡区为契机,启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工作,促进教育全面、均衡、优质发展。2015年高考全区总上省线率达到64.5 %,位列中心城区第一。
医疗卫生不断完善。推动医卫体制改革,金平区中医院与汕头市中医院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历史文化

教育是金平的一大品牌,获评“广东省教育强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辖内有粤东唯一的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大学汕头大学,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汕头一中、聿怀中学等高等院校和名校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拥有区属公办中国小校96所,高考、中考成绩一直位居全市前列。拥有省、市属专科医院4家,其中三级综合医院2家、区属医院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家。
汕头市金平区
金平区开埠文化底蕴厚实、资源丰富,以小公园为轴心的汕头埠保留了比较完整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是汕头城市文明的“魂”和“根”,拥有一大批历史文物旧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辖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征军纪念馆、石炮台公园、汕头大学、龙泉岩“翁公书院”、北回归线标誌塔为主体的汕头新八景之一的“桑浦清晖”, 久负盛名的老妈宫、小公园、海滨长廊、蓬州古城、沟南许地民俗生态旅游区、被列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八一南昌起义军总指挥部”旧址,以及中山公园、金砂公园、人民广场、牛田洋等一批名胜古蹟和景区景点,获评“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汕头市金平区

风景名胜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永平路1号,建筑本体原为日本台湾银行汕头支行旧址,后曾作为西医院、报社、区政府大楼和法院的办公地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汕头开埠150周年,进一步梳理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汕头市委、市政府、金平区委、区政府选址于此修建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于2010年12月2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汕头市金平区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层半欧陆式风格建筑,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首层为多功能展示厅,展出巨型陶瓷壁画《开埠岁月》及不定期举办专题展览;二楼为永久式开埠文物展示厅,展出图文并茂的翔实资料及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珍贵文物,讲诉150多年来汕头开埠史的变迁;三楼“清音阁”为潮乐文化展厅,用于潮乐器的展示以及潮乐表演,并定期开展文化沙龙活动。
自建馆以来全年实施免费对外开放制度,年访客量约10万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胡春华,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海峰,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和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以及香港两任特首、香港潮州商会会长陈伟南等知名人士均曾莅临考察,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利用“网际网路+”技术,进一步打破地理空间局限,全力打造汕头开埠文化数字陈列馆。数字陈列馆採用多种网路技术实现馆内环境的全景展示及馆藏文物的360°立体展示,广大市民乃至海内外的游客只需通过网路即可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领略汕头开埠文化。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是汕头市唯一一个关于汕头开埠历史文化展示的专题馆,是集中展示“百载商埠”风采的平台和视窗,对研究汕头开埠史及经济、政治具有一定价值。它既是一处开埠文化的珍贵遗产,又是潮汕文化的一处绝佳缩影,更是汕头市的一处文化地标、一张亮丽名片。

汕头市北回归线标誌塔

汕头市北回归线标誌塔位于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桑浦山鸡笼山南麓。该塔于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日竣工,它东与台湾嘉义一碑,西与从化、封开两塔连成一线,标誌精确经纬度为:东经116°35′8.78″,北纬23°26′32.49″。1994年11月被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定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塔的上部是一个直径5米的空心地球模型,球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球面贴上黄、蓝、白各种颜色的玻璃马赛克,使中国版图十分显眼,海陆分明,球心垂直贯穿直径40厘米长5米的不锈无缝钢管,可仰窥蓝天。塔的下半部四面以“北”字型的钢筋混凝土柱为依託,镶上磨光的汉白玉石片。塔基是二层圆型平台,直径分别为17.2米、26米,平台铺上花岗岩石板,并从东向西用黑色大理石铺设一道黑线象徵着北回归线。平台围栏高一米,塔位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标誌塔设计新颖,造型独特,把地理科学和视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夏至正午,立竿不见影;管窥睹骄阳,天象奇现,任由究探。标誌塔的建成,对科研、教学、旅游均有重要价值。
汕头市金平区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民权路95号。始建于一九二六年,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东向,每层面积423.7㎡,总面积1271㎡,各层四面有走廊相通。这里原是大埔会馆。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南昌起义后,主力部队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同志的率领下向广东进发;九月二十三日从三河坝进军潮州城;二十四日解放汕头市。在大埔会馆设立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周恩来、郭沫若、叶挺、贺龙、谭平山、彭湃、李立三等领导同志曾在这里活动过。这是一处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有关的革命旧址,原貌保存完好。该旧址于1988年11月被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定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5月经汕头市编委批准成立“汕头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汕头市金平区

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

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外马路207号,为两座钢筋混凝土整体式梁板柱砖木混合结构的两层楼房,分东、西楼,两楼相距4米,形式相同,每层面积355 M2,两座总建筑面积1420 M2。原是英国人办的酒店,名曰“适宜楼”,后改为“戈宝抽纱行”,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旧址东、西两楼仍保持当年风 貌。1925年11月4日,国民革命军东征军第二次进入汕头市,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便设在东西两楼,总指挥蒋介石和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等在西楼办公;政治部总主任周恩来则在东楼二楼东南角住宿和办公,旧址于1988年11月被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交汕头市文化局、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使用,市文化局于1995年9月至1996年1月组织对该旧址进行全面修缮。1996年5月,成立“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成为汕头市第一个革命专题馆。2000年8月,被广东省文明委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7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汕头市金平区

龙泉岩

龙泉岩位于汕头市金平区蓬洲村西北面约一公里处的桑浦山东面山麓,由一巨石覆盖而成,岩洞内称八卦厅,面积约64.4M。据“灵泉岩记”碑记所载:明代以前,已有僧人在此建庙。明代天顺年间,虽有重修,但年久已毁。该岩修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立有碑记。“翁公书院”相传是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少时读书处。清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及1985年都曾重修,在龙泉岩的周围,有明代至现代的摩崖石刻数十处,最早的是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周海撰的“灵泉岩记”,反映了龙泉岩的历史情况与风貌。
汕头市金平区

崎碌炮台

崎碌炮台位于汕头市海滨路,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竣工,是一座独具建筑特色的环圆型炮台,整座建筑物均系用规格的花岗岩石筑建,故俗称石炮台。大门是明清的券门格式,宽、高各3米,门墙厚2米。现建筑物基本完好。它的建筑特点,对于研究清代建筑及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1989年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汕头市金平区

蓬洲所城遗址

位于汕头市金平区鮀浦街道蓬洲村。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94年)。城周长约2000米,石砌城墙,高约5米,设四个城门。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修建。清嘉庆七年(公元1803年)重修。1939年后遭侵华日军破坏,现仅存东门、北门墙。东门墙残长8.3米,宽2米,高4.3米;北门墙残长5.2米,宽1.5米,高3.2米。
汕头市金平区

着名人物

翁万达先生

翁万达(1498―1552),字仁夫,号东涯,明·揭阳鮀江都举练村人(今属汕头市昇平区鮀浦镇),幼家境清寒,读书于家乡附近之龙泉岩。嘉靖4年(1525)中举人,次年(29岁)登进士,授户部主事,数年后升员外郎、郎中。嘉靖13年(1534)出为广西梧州府知府,数年之间,声绩大着,有“治行第一”之誉(明·王锡爵《翁襄敏公神道碑》)。嘉靖17年安南王莫登庸反,明朝出兵征讨,被升任为广西按察副使,专职协助主帅征南事,其剿抚兼施之谋划俱为主帅採用,迫使莫登庸乞降,由是显露其军事才能,晋为参政,再擢四川按察使。嘉靖22年改陕西布政使,次年加右副都御史衔巡抚陕西,同年底拜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其后再以左副都御史任兵部尚书(据《明史·本传》,万达后晋至右、左都御史),统理北方边防要务,抗击蒙古族俺答汗数十万骑兵的侵扰。他深谙边务,通悉敌情,对内则整肃奸贪无能的官员,任用贤能。本身率先垂範,曾亲自带领将士驰聘疆场,使敌军望风丧胆,惊呼“翁太师至矣”而纷纷败退。统边五六年间,打了多次胜仗。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并使原每年150万两之边费减少一半。
嘉靖28年,因父逝世,按例南归奔丧,北方边关告急,朝廷急催其再出任事,因严嵩等作梗,未得到重用,最后竟被削职为民。嘉靖31年(1552)回乡途中,于福建上杭背疽发作而逝世,葬于大埔三河镇。此时嘉靖帝又起复其为兵部尚书,準备再付以北疆重任,但已于事无补。
翁万达以军事家政治家着称,《明史》专传长达3000余字。而同时,他博学敏思,才气纵横,善诗文,“通古今,操笔倾刻万言”,并“好谈性理之学”(《明史》本传)。有不少诗文传世,备受推崇。如明·郑絅称其“学闻至道,文率性成,笔引千钧,心雄万变”(《刻东涯集书后》)。清·冯奉初则称:“经世之文,非小儒所能及”(《潮州耆旧集·东涯集题辞》)。
着述
《平交纪略》10卷此书载万达任广西副使时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乱始末。
《三镇兵守议》
《宣大山西诸边图》1卷今佚。
《东涯集》17卷今存。
《稽愆集》17卷今佚。
《稽愆集》4卷今存。收函牍154件。(今人朱仲玉、吴奎信校点之《翁万达集》,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今存翁氏着述较为齐全,可参考。)
汕头市金平区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製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汕头市金平区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係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製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乾什幺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飞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製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製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複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製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