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是运城市代市长王清宪在运城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报告。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运城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
- 外文名:Yuncheng's 2013 government report
- 时间:2013年3月24日
运城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
——2013年3月24日在运城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报告人:运城市代市长 王清宪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文化强市战略,抓投资上项目,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8.1亿元,比上年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4.3亿元,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826.8亿元,增长2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83.2亿元,增长15.7 %;外贸进出口总额10.6亿美元,完成省目标任务;财政总收入80.1亿元,完成省调控任务;一般预算收入41.5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48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6381元,增长13.5%。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一是项目建设取得新成绩。按照全省“项目落地年”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全市落地项目1340个,投资总额达到2305亿元,超额完成省定任务,落地任务完成率和完成额排名全省前列。年初安排省市重点项目243个,总投资868.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超年度目标任务39.7%,省级重点工程完成率全省第三。新上的36个标誌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25亿元,其中,8个建成投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户,完成全年任务的116.7%。
二是工业强市迈出新步伐。工业强市形成合力。制定了《工业强市行动方案》和相关配套档案。市县领导对157个工业重点项目进行包联,选派77名年轻干部进驻企业定点帮扶。工业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520.8亿元,增长37.6%,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战略合作不断引深。多家企业与山西焦煤、同煤、阳煤等大集团开展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和重组,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第八届银保企洽谈会落实资金532亿元,履约率96.5%。深入开展“金融下乡、送贷入企”活动。
全年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13.4亿元,较年初增长17.9%,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9.8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35%。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启动实施27个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中铝山西分公司氧化铝改造项目建成投产,海鑫热轧板卷项目、中条山多金属综合捕集项目、新绛煤化循环园、稷山西社工业园等扎实推进。五个产业集群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64.7亿元,增长14.5%,高于五大传统支柱行业增速8.4个百分点。产学研合作继续深化。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挂牌成立,与银光镁业签订建立研发中心合作协定。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9家。成功举办了以镁合金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品牌兴市”深入推进。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範城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累计达到18件;新增省着名商标15件,累计达到117件。
三是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成效。农业生产喜获丰收。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年农林水事务支出26.2亿元,增长16.1%。粮食总产达到30.4亿公斤,增长14.2%,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25.3亿公斤,增长25.2%。苹果总产30.5亿公斤,增长19.8%。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13.5%、10.8%、10.6%。“五个计画”扎实推进。完成“双创”增粮田93.4万亩。新认定无公害产地8.4万亩、“三品一标”50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10个,其中,国家级示範社3个,省级40个。
新建和改扩建标準化养殖场95个。盐湖、永济、平陆、新绛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範区(基地)建设顺利推进。依託F型杂交小麦研究与套用,山西运城国家农业科技示範园区总体规划及布局全面展开。7个省级现代农业示範县全面完成项目任务。“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661个。7个省级“一县一业”县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收入占到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59%以上。新农村集中连片示範区建设扎实有效。整合环保、农业、开发、交通、水利、林业等各类资金30.7亿元,开工建设重点项目78个,168个行政村27.6万人受益。完成330个重点村“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任务。
年度扶贫开发项目圆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430人,贫困人口减少2.1万人。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市财政拿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以贴息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新建、改扩建项目159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45家。全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172.9亿元,同比增长28.7%。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三引六扩、河库成网”项目进展顺利。小浪底引水、尊村引黄、禹门口灌区扩建等工程开工建设,汾河清水複流北赵连线段、西范灌区东扩完成可研批覆。农业灌溉面积54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24.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49万亩。
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和泵站更新改造顺利推进。完成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34座、水土流失治理30万亩、淤地坝工程12座。建设高标準农田5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5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推进。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基层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村经营管理体系。
推进。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基层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村经营管理体系。
四是城镇化有了新进展。坚持以城乡规划为引领,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扩容提质为抓手,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全市市政公用设施完成投资24.3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1.4%。“规划工程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完成了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盐(湖)临(猗)夏(县)城镇群规划、12个县市建筑风格规划等38项编制任务。中心城市围绕中心文化广场、东部新区、北部新区、南山生态修复、城市规划5个项目群,启动实施30项重点工程。运城机场新航站楼投入使用,通航城市22个,年旅客吞吐量92.4万人次。天逸公园向市民开放。
解放南路棚户区综合改造和红旗街、工农街、圣惠路三条道路复铺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各县(市)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一批市政公用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扎实开展城建质量提升综合整治活动,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五是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17个,节约标準煤106万吨。申报了6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範企业和5个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和中心城区天然气普及率分别达到62%、83%、91%。造林工程完成55.5万亩,占全年任务的167%。发展以核桃为主的乾果经济林31.9万亩。全市GDP综合能耗下降4.76%,二氧化硫等6项减排指标均超额完成省定任务。中心城市、12个县(市)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完成省定任务,环境空气品质达到国家二级标準。“四城联创”活动全面启动。
六是文化旅游发展取得新收穫。启动实施文化强市“十大行动”和“十大工程”。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到1924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範基地1家,省级3家。举办了关公国际文化旅游节、舜帝德孝文化节和黄河金三角首届戏剧专业演员大赛等活动。荣获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称号。抗日影片《咆哮无声》全国公映。蒲剧《山村母亲》获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生命》获文化部“文化奖”等多项大奖。稷山高台花鼓和绛州鼓乐应邀赴香港、央视春晚演出。电视连续剧《李家大院》开机拍摄。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全年旅游总收入166亿元,增长31.7%。启动95081家庭服务网路平台,建设家政服务直营店8个。服务业增加值399.3亿元,增长8.6%。
七是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转型综改初显成效。“一市两县” (盐湖、临猗)、“一市两园”(空港产业转型园、盐湖科技创新园)转型综改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大运重卡被确定为首批省级转型综改重点标桿项目,亚宝药业、翔宇化工、东郊城镇化等7个项目,争取省综改扶持资金7300万元。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市食品公司、夏县制胶、永济印染、永济纺织、山西农药等企业和中心城市公交改制稳步推进。191家基层卫生机构、3597个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4个试点县(市)全面取消“以药补医”。完成林权制度改革671.6万亩,占总面积的94%。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历经6年不懈努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範区批准设立,成为全国唯一跨省域的承接产业转移示範区。运城海关、商检机构获準设立。运城玻璃器皿、临猗纺织面料、闻喜铝镁合金被列为全省首批外贸转型升级示範基地。
全年利用外资897万美元。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重点区域,开展了人对人、企对企的招商推介活动。参加了中博会、能博会、晋商大会等大型招商活动。深入开展了“热爱运城、回乡创业”活动。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2.3亿元,完成任务的124.9%。争取国家、省政策扶持资金20.6亿元,名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