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猎头(一些文化中猎取头颅的习俗)

(2018-06-08 00:08:24) 百科综合
猎头(一些文化中猎取头颅的习俗)

猎头(一些文化中猎取头颅的习俗)

猎头是在中国古籍作馘首,指将人杀死后砍下头颅并收集的一种习俗,但在人类学界,猎首行为在社会中的角色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热点课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猎头
  • 外文名:headhunter
  • 又称:猎首
  • 古籍作:馘首

猎头介绍

又称猎首(headhunting),中国古籍作馘首,指将人杀死后砍下头颅并收集的一种习俗。许多古代文明都曾流行过猎首的做法,有史籍记载的包括:古中国人、台湾原住民、日本人、阿富汗的努里斯坦人、古印度的阿萨姆人和那加兰人、缅甸人、婆罗洲人、印度尼西亚人、菲律宾人、密克罗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纽西兰毛利人、亚马逊平原与美国大平原地区的印第安人、奈及利亚人、欧洲的凯尔特人和斯基泰人,等等。猎首的做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在太平洋战场出现过。
在人类学界,猎首行为在社会中的角色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热点课题。当代学者普遍认为,猎首行为是曾经在社会群体和个人的等级制度的形成、强化和维持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一种仪式。一些人类学家提出的理论认为,猎首行为源于宗教观念中“灵魂栖于头颅中”的看法,而猎首则是为了带回并最终征服敌人的灵魂。在人类学着作中,猎首行为出现的直接原因包括羞辱对手、统计战功、完成某些仪式、维持星象平衡、展现阳刚、勇猛、嗜血和威信等等。
中国
据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代时中国便有猎首的风俗。殷商人把俘获的异族的酋长当作人牲斩首,祭祖之后,用其头盖骨刻上文字以记事,作为战胜的纪念,称为“人头骨刻辞”。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猎首行为在中国大规模兴起。司马迁《史记》记载,春秋时,晋国赵襄子攻杀知襄子之后,将知襄子的首级割下,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南方楚国,在屈原《楚辞》中的《国殇》、《礼魂》篇中都有民间猎首习俗的记载。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规定,士兵的军功一律以斩获并带回的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计算功劳也非常公平。这一规定使得秦军的士气大为增强,其兇残程度也令各国士兵闻之而胆寒。有观点认为,猎首行为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计算战功的方法也一直在中国流传下来,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后才基本消失。着名的猎首事例有:三国蜀将关羽被孙权俘虏并处决后,首级即送予曹操。
日本
在古代日本的战争中,往往都是由武士进行一对一的单挑。在作战前,双方互相通报姓名,然后进行决斗。当杀死对方后,武士将其首级砍下来,送往军中验看。然后按其斩杀的敌人地位的高低来论战功行赏。这被日本人称为“首实检”。
在《雍州府志·十·陵墓》中,有关于日本首实检的记载:“凡本朝军士,得敌首谓取首。或谓高名,依忠功高得武名之谓也。敌之所随身物或胄或刀等物,添首取之来,谓分取高名。倭俗,一种谓一分。依之一种分来,故称分取。敌首携归入主君之一览,是谓实检,盖检军实之义乎。记首多少之书,谓首帖。”
台湾原住民
猎首行为曾经在台湾原住民中非常普遍,除达悟族(旧称雅美族)外,几乎所有原住民族群都曾有猎首传统。在汉人大规模移民台湾的早期,由于频繁与原住民发生各种纠纷和冲突、误会,汉人常常成为原住民猎首的对象。清代的《蓬莱小语》:“时人入山,常遇灵怪悲号回野,俗谓‘讨路费,散冥镪,可免。’遇怪悲号犹可,遇番悲号,则以首级为路费矣。”当时人认为在山中遇到鬼怪,也比遇到猎首的台湾原住民好多了。原住民的猎首传统在台湾日治时期的1930年代后逐渐消失;由于出草是原住民的信仰(重要性可比拟汉人的祖宗牌位),因此禁止出草对原住民的心理冲击相当大,由于出草带来的死伤,被视为犯罪,日本统治者是首度严令禁止出草的政权。但日本人也用了许多高压政策、计谋、血腥报复及连坐杀害出草部落来对付出草原住民。
东南亚和美拉尼西亚
东南亚和美拉尼西亚的许多南岛民族中都有猎首的传统。人类学文献中对近代菲律宾易隆高族、沙捞越的伊班族和巴拉湾族、加里曼丹岛(婆罗洲)的达雅族、美拉尼西亚的瓦纳族、苏拉威西岛西南部的马普伦多族等部族的猎首习俗有较详细的记载。在这些部族中,猎取敌方首级多数为一种宗教仪式,而非战争行为。猎首通常标誌着部族成员对己方战死者哀悼的结束。参与猎首行为可作为部族男性成员成年的标誌,部族首领会依据猎取首级的多少对部族成员进行奖赏。
肯尼思·乔治(Kenneth George)在对马普伦多族的考察中发现:他们的一年一度的“猎首”行为已经演化成以椰子代替真实头颅的一种纯宗教仪式,称为“pangngae”。该仪式在每年水稻收穫的时节举行,其目的包括展现不同部族文化间的分歧和辩论,显示男性的阳刚之美,分发公共物资,以及抵制外来文明对马普伦多族文明的同化等等。
菲律宾易隆高族的猎首传统于1930年代被当时管辖菲律宾的美国当局废止。而沙捞越地区的猎首行为则在1830年代被詹姆斯·布鲁克爵士勒令禁止。
印度
少部份印度教性力派信徒会有以人体、人血或首级为祭品,奉献给时母、难近母等女神的现象。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少数信徒仍然有这种行为,在英国殖民当局全力禁止下才逐渐消失。
纽西兰
纽西兰的土着毛利人在部族冲突中一般会挖去头盖骨然后用烟燻的方式保存敌人的头颅。如今不少毛利人部族正试图追索流散于世界其他地方博物馆的他们祖先的头颅。
亚马逊地区
居住在1967年的厄瓜多、秘鲁和亚马逊平原地区的舒阿尔族有猎取人头后脱水作为祭品的习俗。1967年舒阿尔人出售给游客的纪念品中就包括这些祭物的仿製品。而在一些边远地区的舒阿尔部落中,猎首现象仍未绝迹。
凯尔特人
古代欧洲凯尔特人的猎首行为也与宗教相关,但具体目的到1957年不都不知道。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均有关于凯尔特人将私敌的首级用钉子钉于自家墙上或悬挂于马脖子下的的习俗。苏格兰的盖尔人将这一习俗延续了很长的时间,可能在皈依基督教后才被摈弃。在日耳曼人和伊比利亚人部族中亦有猎首习俗,但原因到1957年仍未能查明。

二战猎首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主要是美军)士兵在太平洋战场上曾大量收集日军阵亡士兵的头盖骨作为战利品或馈赠亲友的纪念品(但在欧洲战场上的盟军却无此行为)。美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曾于1942年9月严令禁止上述行为,但未取得显着效果。1944年5月22日的《生活》杂誌曾刊登一幅年轻女子以她男友(海军士兵)寄给她的日军头盖骨为背景的照片,当时曾在美国引起公愤。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