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1),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2):‘迨(3)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4),绸缪牖户(5)。今此下民(6),或敢侮予?’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7),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8):‘永言配命(9)民自求多福。’《太甲》(10)曰:“天作孽,犹可违(11);自作孽,不可活(12)。’此之谓也。”
作品注释
(1)闲暇:指国家安定,无内忧外患。
(2)《诗》云:引自《诗经·邪风·鸱鸦》。
(3)迨(dai):趁着。
(4)彻:剥取。桑土(du):桑树根;土同“杜”,东齐方言说“根”为“杜”。
(5)绸缪(mou):缠结。牖(you):窗子;户:门。
(6)下民:民义同“人”。这里的诗句是以鸱鸦(一种形似黄雀而身体较小的鸟)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称人为“下民”。
(7)般(pan):乐。怠:怠情。敖:同“邀”,指出游。
(8)《诗》云:引自《诗经·大邪·文王》。
(9)永:长久;言:语助同,大义。配:合。命:天命。
(10)《尚书·太甲》中的一篇。
(11)违:避。
(12)活:“逭”(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
作品译文
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窗子和门户。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解赏析
孟子的本意是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可他指出的“恶湿居下”现象却是普遍地存在于读者的生活之中。
比如说,抽菸是损寿的,酗酒是要误大事的,睡懒觉也是不利于健康的。至于赌博可能倾家蕩产,嫖妓可能患“爱得死”(即通译“爱滋”,但“爱得死”却译得更为深刻而大家都知道的)。
厌恶损寿,厌恶误事,厌恶不健康,更厌恶倾家蕩产、“爱得死”。
可就是要抽菸,喝酒,睡懒觉。
谁还会想起“未雨绸缪”或“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些格言警句呢?
个人生活中的小事有这样的现象,国家行政上的大事也完全可能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所以孟子苦心提醒大家,既然厌恶潮湿,就不要自居于低洼的地方;既然厌恶耻辱,就不要自居于不仁的境地。说到底,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这才是孟子政治学说中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
作品出处
《恶湿居下,自作自受》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彙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着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週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着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