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黑冠鳽

(2018-12-11 10:45:40) 百科综合
黑冠鳽

黑冠鳽

黑冠鳽(学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俗称黑冠麻鹭,体型小但粗壮,身体呈深红褐色或黑色。多单个活动于山区林间的河川、溪涧水库边及竹林等处稻田或池塘旁。性情羞怯,习惯夜间行动,以鱼、虾及水生昆虫为食。繁殖期为5-6月。常成对营巢。通常筑巢于原始林中河流与溪流边高大的乔木树上,巢多置于树冠层树枝间,每窝产卵4-5枚。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色括中国、印度、泰国、斯里兰卡、缅甸、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黑冠鳽
  • 拉丁学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
  • 别称:黑冠麻鹭、黑冠虎斑鳽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鸟纲
  • :鹳形目
  • :鹭科
  • :夜鳽属
  • :黑冠鳽
  • 亚种:无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Raffles, 1822
  • 英文名称:Malaysian Night-heron

外形特徵

黑冠鳽前额、头顶、枕以及长的冠羽黑色,冠羽长达100毫米左右。头的两侧、后颈、颈侧,背、肩和翅覆羽栗红色。颏和喉白色沾黄,前颈和胸赤褐色,喉部有一条黑色中央线一直到上胸。其余下体棕黄白色而杂有黑色斑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色;缀有褐色或棕褐色。翅覆羽和内侧飞羽具细的,不甚明显的黑色虫蠹状斑。大翅覆羽淡栗色,外侧尖端白色;飞羽黑色,尖端栗色,初级飞羽尖端白色,尾黑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具黑白相间横斑。虹膜金黄色,嘴角褐色,下嘴底缘黄色,眼先和颊部裸露皮肤蓝绿色。跗跖和趾暗绿色。
幼鸟头顶和羽冠黑色,具白色横斑,上体黑褐色,肩背缀有白色,翅覆羽和内侧飞羽具皮黄色虫卷状斑。喉白色,中央具黑色中线,前颈和胸具黑色和白色斑点和横斑,其余下体白色,具黑色条纹,翅下覆羽和腋羽似成鸟。
大小量度:体重600克,体长405-470毫米;嘴峰42-49毫米,翅215-255毫米,尾75-108毫米,跗跖70毫米。

栖息环境

黑冠鳽生活于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栖息环境和活动习性基本上与海南鳽相似。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多单个活动于稻田或池塘旁,以鱼、虾及水生昆虫为食。多活动于山区林间的河川、溪涧水库边及竹林等处。在台湾地区喜好在密林的山泉溪涧中及竹林地上活动。曾在1800米的溪流中发现。

生活习性

夜出性。常在清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匿在浓密的树丛、竹林和芦苇丛中。性羞怯而胆小,行动极为谨慎,通常孤独的单独活动。遇惊扰时常伫立不动,羽冠竖起,警惕的凝望四周。飞翔时两翅煽动较快,并发出声响。晚上活动时常发出高声鸣叫。
主要食物是鱼、虾及蛙类,育雏前期食量较少,食物种类为鱼、虾,育雏中、后期食物种类除鱼、虾之外,还有较多的蛙、蝌蚪、泥鳅及其他水生昆虫。
黑冠鳽的叫声是一连串深沉的oo声,约每1.5秒间隔发出一声,通常于晨昏在林上层作叫;也作粗哑的呱呱声及喘息声arh, arh, arh。

分布範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汶莱达鲁萨兰国、高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寮国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旅鸟:圣诞岛、帛琉。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台湾、云南西双版纳和广西瑶山等地。
黑冠鳽分布图黑冠鳽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6月。常成对营巢。通常筑巢于原始林中河流与溪流边高大的乔木树上,巢多置于树冠层树枝间,有浓密的树冠枝叶隐蔽。巢呈皿形,由树枝构成,内垫一些草叶。每窝产卵4-5枚,颜色为白色,形状为阔卵圆形,两端形状几乎一样,卵的大小为44-49×36-40毫米,平均为46×37毫米,重11.5(11.3-11.7)克。巢大小为外径15.74厘米×16.63厘米,内径9.23厘米×9.23厘米,巢高4.05厘米,巢深2.16厘米。孵化期15-18天,育雏期25天。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範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黑冠鳽在中国数量极为稀少,栖息地破坏及水域污染是导致黑冠鳽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保护等级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 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