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银器製作技艺(鹤庆新华)

(2018-12-29 20:05:40) 百科综合
银器製作技艺(鹤庆新华)

银器製作技艺(鹤庆新华)

云南自古有“金属王国”之称,滇西的银矿、铜矿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大理州为典型代表。鹤庆银器製作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历史悠久。《鹤庆县誌》记载,“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可以看出,距今有500年以上历史。

云南银器製作技艺中,鹤庆县最为出名。当地艺人用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製品形态、规格,加工而成。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特徵,银器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质量上乘。产品远近闻名,远销各省市以及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深受世人称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银器製作技艺
  • 所属地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
  • 所属民族:白族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银器製作技艺(鹤庆新华)
所属地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
民族:白族

历史渊源

新华村是个历史悠久的白族村寨,有1000多年的民族工艺品的生产历史,银制民族工艺品生产技艺是新华村最突出的特色。
据《鹤庆县誌》记载,早在明朝中期,鹤庆就有加工、製作银、铜器具和饰物的手工艺匠人。国家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给新华村民族手工艺品生产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成为新华村的骨干产业。
走进新华村,基本上是“家家有手艺,户户有作坊”。产品远销印度、巴基斯坦、泰国、日本等国。国内主要销往西藏、青海、甘肃、内蒙、贵州、湖南、四川等省区。在滇西主要旅游风景区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县城、大理蝴蝶泉、三塔寺和昆明云南民族村等地都有新华村的民族手工艺品销售。

基本内容

银器加工分十三道工序: 1、选材。 2、熔炼 进行提炼与配兑。3、敲片锤揲 用锤敲打银块成片状。4、制模 制出初模,将银片放在初模上锤打出初步形状。 5、充模 向银坯里注入松香等填充物。6、錾刻用钢錾和小锤在金银的表面敲錾出錾痕,形成各种纹理。 7、拉丝 将银加工成丝,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段製作首饰8、金银错 在器物表面铸成凹槽图案,凹槽内嵌入金银丝、片,用错石磨光。9、熔化 通过高温将松香等填充物去除。10、组合焊接 把製成的纹样拼成完整首饰。11、清洗 用梅子醋、酸木瓜汁将银坯上面的杂质除去。12、打磨 用挫刀等把不平整的地方磨平。13、抛光 将半成品浸入洗洁剂中,用铜丝刷来回刷洗。

主要特徵

一、、“鹤庆白族民间银器製作技艺”,是白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实践中,结合当地人民民众生产生活条件及爱美审美特点与自身技艺相结合,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具有广泛的民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二、“鹤庆白族民间银器製作技艺”,是白族人民为满足社会生产生活所需,而从事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其製作生产出的手工艺品、耐看、光泽度好、抗氧化,不易变色,曾得“鹤川匠人”的讚誉。
三、无生产时间限制,一年四季都可生产,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金、银价格影响)。

重要价值

一、是传播文明与对外交流的一种载体。
二、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承价值。自古以来,中国人以黄金白银为财富的象徵,人类使用银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公元前三千年。银饰文化在民间落地生根,银作坊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职业而越来越兴盛。银饰仍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它传承着少数民族科技史的轨迹。
三、银器製作是鹤庆白族人民在长期生产製作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自己浓郁特色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仍然保留着千年的传统风格与特色。
四、鹤庆银器製作还是研究大理地区白族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鹤庆银器製作技艺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出了工匠艺人的创造才能和高超的工艺製作水平。

存续状况

面对时代发展和强势文化的冲击,银器製作技艺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工艺正面临逐渐被现代机器批量生产所代替的危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民俗旅游的开发和壮大,人们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于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加之製作匠人及销售人员的无序竞争和受眼前利益的驱使,使原本单纯手工製作的东西,利用现代机器代替生产,使其产品失去了原有的艺术价值和收藏纪念价值,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及产品面临着汉化、弱化乃至消亡的危机。
长期以来维护和支撑着白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也发生急剧变化,白族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日益衰弱,传统观念受到巨大冲击。手工作坊的手工技艺,急待有效地保护、引导和规範。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