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一样》是旅美学者方绍伟关于中国的诚恳力作。作者在书中剖析热点社会问题,并对推出自己的观点。为读者解答当代中国为何会赢得世界各国那幺多的关注,中国的一举一动为何会招来国际舆论那幺多的议论,是因为中国令人意外的发展成就和社会问题,还是因为出乎意料的中国崛起和中国崩溃的议论,或是因为中国潜在的经济威胁和军事威胁? 作者认为“中国不一样”的核心是中国的“制度与文化的组合”不一样。中国吸引力的关键原因,是中国的这个“不一样”所包含的种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震撼和焦虑。 通过一种远距离观察中国的理论视角,该书将读者心目中非常熟悉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多少有些“不一样”却更加逼真的中国!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不一样
- 又名:Why is China Unique
- 作者:方绍伟
- ISBN:978-7-90234-891-2
- 定价:42
-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 开本:720X960 1/16
基本信息
《中国不一样》由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作者方绍伟系旅美学者。已出版有《中国热》和《中国知识分子批判》等书。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为什幺会赢得世界各国那幺多的关注?中国的一举一动为什幺会招来国际舆论那幺多的议论?是因为中国令人意外的发展成就和社会问题,还是因为出乎意料的中国崛起和中国崩溃的议论,或是因为中国潜在的经济威胁和军事威胁?旅美学者方绍伟先生撰写的《中国不一样》,给读者呈上了一份较为新颖的答案。
封底

每个国家说起来都“不一样”,但中国的规模和影响力显然最突出,“中国不一样”的核心是中国的“制度与文化的组合”不一样。中国吸引力的关键原因,是中国的这个“不一样”所包含的种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震撼和焦虑。焦虑,往往比震撼更加持续有力。
如果说圈内外道德、双轨社会、单一权威崇拜、情感反应差别等等,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不一样,那幺,“限任一党制”及其运行的文化特徵,则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不一样。说“中国模式”特殊,说的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及其文化运行的特殊。中国的“制度文化组合”特徵,是形形色色的“中国崩溃论”一直落空的根本原因。中国会继续争取好的制度,同时争取文化的改善,但即便“制度建设”可以普世,“制度运行”也决不可能是普世的,这是“制度文化组合论”的要点。
图书目录
《中国不一样》目录 | |||
---|---|---|---|
第一篇 | 中国经济还能飞多远? | 第三篇 | 腐败还有治吗? |
1. 从中印对比说起 | 13. 腐败的原因与治理新论 | ||
2. 谁敢“做空”中国经济? | 14. 腐败的“集体无意识” | ||
3. 贫富差距危机:制度扭曲与“逆向福利” | 15. 作为“社会稳定策略”的腐败 | ||
4. 中国的房市要崩盘了吗? | 16. 腐败的中国人 | ||
5. “金融垄断”能打破吗? | 17. 中国人为什幺腐败? | ||
6. 通货膨胀时代过去了吗? | 18. 高增长与高腐败为何比翼双飞? | ||
第二篇 | 败德是个什幺问题? | 第四篇 | “中国模式”会崩溃吗? |
7. 中国人真的缺德幺? | 19. “中国模式”不是什幺? | ||
8. 国人开车为何互不相让? | 20. “中国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新共和制” | ||
9. “范跑跑”与中国人的道德悲哀 | 21. “一党领导”与“问责危机” | ||
10. 从高考作文题和“读经诵典”看中国的教育困境 | 22. “中国模式”为什幺没有崩溃? | ||
11. 中国人应该向日本人学什幺? | 自序 |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太太周燕》 | |
12. 中国人已经禽兽不如了吗? | 后记 | 方绍伟 |
图书评价
学者李宏新《为什幺中国“不一样”?》:关于《中国不一样》,我们无意揣测作者在客群方面的创作考虑,但成书的实际效果是:它不仅仅是纯粹严肃的理论阐述,也是一个热点社会问题分析;它远非只适合学术界,亦适合各阶层普通读者。这也许是该书较为畅销的原因吧。
- 足够的理论性
世界上从来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依此理,说某一个国家“与众不同”,无疑都可以成立,立论“中国不一样”遂符合逻辑。然而,倘若只是罗列出表面的不同之处,或凭藉没经分析的直接经验来平铺直叙,即使有再多的例证、再多的数据,不免是无聊之作。只有如作者般尽更大可能地去除价值偏见,依靠权威数据、科学解读,严肃地实践思辨等,而后形成的某种符合逻辑的“说法”,才具有真正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
为什幺中国不一样?

作者通过专业学术手段出发,在书中试图为读者解读一系列社会热点,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中国为什幺不一样”,一是“谁有可能实施什幺方案”。事实上,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中国能否最终避免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要知道,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必然说,乃至“中国(模式)崩溃”必然说等,在经济学界、社科学界甚嚣尘上。
那幺,“中国为什幺不一样”呢?作者延续其《中国热》等前着用理论解释现实的尝试,继续深化、发展其“经济发展原因的三层制度论”(生产—分配—破坏)等观点。但是,在本书里,作者更强调的是“制度文化组合”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十分强大,作者认为,它强大得足以成为“中国为什幺不一样”的最重要依据、最关键因素。
怎样理解作者这个论断呢?这可从几乎贯穿本书的论述中体现到,本书在讨论政治经济问题时侧重于分析制度原因,在讨论道德和腐败问题时侧重于分析文化原因,作者总体上正是採用此“制度文化组合决定论”观点,来解释“中国为什幺不一样”。而将“制度文化组合论”放在“演化博弈”的框架内理解就更为清楚,后者也是“制度文化组合论”与一般“国民性理论“完全不同的原因。这在该书的第三篇《腐败还有治吗》及其他相关章节中分析得十分透彻。说到底,中国不一样,其核心就是中国的“制度与文化组合”不一样。同时,作者明确提出,“普世价值只能解释中国与外国的相同,不可能解释中国与外国的不同”,理解中国的要害是“观察问题的视角”。
- 良好的可读性
或许是出于“找出原因”且需“有人信”的实际出发,该书力求易懂而未必通俗。虽然作为学术理论着作,不可避免地涉及专业术语,但作者在量、度的把握上十分巧妙,夹叙夹议,让枯涩的专业名词不致造成阅读阻碍,可以说,该书具有一定程度的类“故事情节”,普通读者也能看懂。
如第5章《金融垄断能打破吗》,这本是比较专业的话题,也涉及不少金融术语。作者一开始以破为立,从一篇明显硬伤的所谓檄文落笔,再逐渐渗透专业内容而后以轰动天下的吴英案为典型事例,自然而然地在事件背景、成因过程、结果的叙述中形成了一定的情节矛盾,融入故事性,最后回到本章主题,且延伸介绍了相关的政策和理论知识。也许,非专业者不一定能完全了解,但引人入胜是肯定的。
像这样的章节在全书中有很多,无论行文形式如何,大抵都是娓娓道来,并非强行灌输,也未因冷冰冻的理论推进而令人“不忍卒读”,更没有流于叙事而令学术性有所缺失。
其实,仅凭书中涉及社会热点的章节标题,便可略窥该书的精彩内容,如果说“从中印问题说起”更多地只是为庙堂黉馆所关注,“谁敢做空中国经济”更多地只是为富商巨贾所关注,“高增长与高腐败为何比翼双飞”更多地只是为政要官员所关注(其实也涉及个人),那幺,“中国的房市要崩盘吗”则几乎是为全体国民所关注,而“中国人缺德幺”、“国人开车为何互不相让”、“范跑跑与中国人的道德悲哀”、“中国人已经禽兽不如了吗”、“从高考作文题和读经诵典看中国的教育困境”等,亦无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方绍伟出生于经济氛围浓厚的潮汕地区,负笈北大,并有就职中国社科院、天则经济研究所等国内实践经历,可谓深谙“山中”景,而旅美20载,可谓处于“山外”,这有利于作者为读者说清楚中国的“真面目”,事实也证明了作者分析的精彩。当然,作者有作者的观点,读者有读者的看法,有些理论可能值得商榷,有些说法可能难脱片面,但总体而言,《中国不一样》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每一位读者细读。
社会影响
《中国不一样》通过一种远距离观察中国的理论视角,全书将读者心目中非常熟悉的中国变成一个多少有些“不一样”却更加逼真的中国,它试图把读者从一个“经验数据所显示的中国”和“社会结构所撑起的中国”带向一个“文化行为规则所支配的中国”。
图书作者
方绍伟,旅美学者,以对制度与文化的“冷酷实证”着称,是统治商数论、制度文化组合论、双轨社会论原创者及《中国不一样》《中国热》等书的作者,另着有《党中央究竟在想什幺?》《制度经济学新视野》《中国知识分子批判》等电子书多部;1982-1986年于国际关係学院获英美文学学士,1986-1989年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硕士,1994-1997年于北伊利诺伊大学获信息管理硕士;曾就职于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曾任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系芝加哥“制度经济研究中心”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