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湖北小吃

(2019-07-07 22:44:50) 百科综合
湖北小吃

湖北小吃

湖北小吃由武汉小吃、荆沙小吃、襄阳小吃、恩施民族小吃等组合而成,其取料广、技法多样,能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适应南北各地人的需要。

湖北小吃大多以米、豆、面、藕製品最具特色,有着鲜明的楚国文化和浓郁的鱼米风情,历史故事丰富,知名度高。像武汉热乾麵、老通城三鲜豆皮、秭归清水粽子、黄州甜烧梅、黄梅白莲汤、黄冈绿豆糍粑、云梦鱼面、恩施炕土豆、巴东五香豆乾、孝感米酒、江陵散烩八宝饭、四季美汤包等,这一路小吃令您流连忘返,美不胜收,无肚能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湖北小吃
  • 外文名:Hubei snacks
  • 主要代表:武汉热乾麵,老通城三鲜豆皮等
  • 组成部分:武汉小吃,荆沙小吃,襄阳小吃等

黄石港饼

黄石的糕点食品历史悠久,相传三国时,刘备到东吴招亲携带的“龙凤喜饼”,就是在黄石採购的,这是黄石港饼的前身。当时的黄石名叫楚雄镇,地点在西塞山下东边,是吴楚地区周边各县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刘备去东吴招亲,船队就是在这里补充食物、採购礼品,其中就有“龙凤喜饼”。
传说中的“龙凤喜饼”直径比碗大,上有龙凤呈祥图案,中间由芝麻、糖、香油、桂花等原料精製而成,色泽金黄、松酥爽口。如今的黄石港饼,据说跟它一脉相承
清朝嘉庆年间,距黄石市约四十里的大冶县刘仁八地区有一家刘丰泰杂货铺,店铺里有一名叫刘合意的糕点师。为了招揽生意,他在龙凤饼的基础上,加用桔饼等原料,并在饼的两面粘上芝麻,这便是合意饼。
又传说到了同治年间,大冶县木排商人殷华在和马礼门合伙驾排到苏州一带经商。一次,殷、马二人驾排顺流而下,行至黄石港一带,由于木排行水迅猛异常,躲闪不及,一下将迎面驶来的盐船撞翻。盐商不依,官司一直打到京城。殷、马二人怕打输官司,进京时特意选了当地名产合意饼作礼品。到京后,殷、马二人便将合意饼奉送给所有官员,并附诗一首:
排来如山倒,行船似燕飞
鸣金三下响,为何燕不飞。
同治帝见到此诗,觉得有理,于是断木排商无罪。官司打赢了,木排商有心以厚礼敬献皇上,无奈为打官司已耗资千贯,囊中空空,只得斗胆将合意饼献上。不料,同治帝尝后大悦,对这酥鬆爽口、香气四溢的合意饼讚不绝口,欣喜之下,赐名"如意"。所以合意饼又叫如意饼。后来以产地为名,称为黄石港饼。

豆皮

豆皮是一种湖北武汉的着名民间小吃,多做为早餐,一般在街头巷尾各早餐摊位供应。中午或晚上在一些特殊的餐厅或老字号饭店也有提供。最以豆皮着名的是位于武汉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其製作的豆皮在武汉市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豆皮的製作原料主要是鸡蛋、麵粉、糯米等。

炸广椒

炸广椒可以说是土家族家家必备的小菜(特别流行于湖北西部,包括相当一部分的非少数民族城市),酸香可口,既可乾炒又可以做汤,其做法大体是先将红辣椒剁细,和进苞谷面(就是玉米面)里,装进炸坛(泡菜罈子)里并一层一层的压紧,表面放上一层桐麻叶或塑胶纸,用篾扎紧,将罈子倒扑在盐水盆里中,一月以后,即为炸好了,要吃时随时可以挖一些出来,蒸熟或放在锅里炒熟,放进油盐也可以炒熟了再加菜叶和水,当汤吃,特别是做蒸肉时更是少和炸广椒,大多用猪肉一起混炒,腊肉炒炸广椒算是土家族的饮食一绝。

楚味鸭颈

楚味鸭颈在武汉叫九九鸭脖,因为精武在外地已经有注册商标,所以改名叫楚味鸭颈。“九九鸭脖”诞生在武汉市汉口精武路,也叫精武鸭脖,九九鸭脖或久久鸭以鸭脖子创始人汤腊九的名字取义而来,寓意长久。汤腊九先生在武汉经营风味小吃近二十年。“九九精武”是其独创的品牌标誌,已在中国商标局注册。九九精武鸭脖子在武汉及全国均享有盛誉。是众多客商朋友信赖的合作对象,也是广大消费者极为推崇的知名休闲食品。
相传战国时期,楚王率众征伐,途径汉中,人困马乏。某日,路经一野湖,见群鸭云集飞渡,景象壮观。楚王大喜,令军士捕而食之。不日,余鸭无数,恰军中一人,擅于膳食。教众人用秘方酿製,遂成鸭脖美味,楚王尝之,讚不绝口。而军中士卒尤为喜爱。得此美食后,楚军越显神勇,攻城略地成“七雄伟业”。而偶有伤寒不适,食之亦无一不好,众皆称绝。精武鸭脖之名由此而得。
数千余年,此秘方不得而传。恰有汉口人氏汤腊九,颇好饮食,并为调配佳肴费尽心机。一日偶遇川中好友,言谈中说及战国精武鸭脖美味,叹息不已。汤氏突发奇想,通阅古籍,寻觅良方,并结合川鄂两系之长,穷数年之功,渐成特有风格。其所酿造鸭脖,亦成一绝。众人食之,无一不叹为佳肴。“九九鸭脖”美名由此发扬光大。屈指而算,已十数年矣。千年美味终归于此。

桂花赤豆汤

桂花赤豆汤是武汉地区一种小吃,桂花赤豆汤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澱粉等
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腻。桂花赤豆场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澱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
腻。

武汉热乾麵

武汉热乾麵与山西刀削麵、两广伊府麵、四川担担麵、北方炸酱麵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是颇具武汉特色的过早(即吃早餐)小吃。
关于热乾麵的起源有一个典故: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麵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麵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乾,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麵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麵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麵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乾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幺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乾麵”。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乾麵麵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乾麵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乾麵。

糖蒸肉

糖蒸肉是湖北着名的传统蒸菜之一,它与“沔阳三蒸”一样,在全省内外享有盛名。黄陂人民讲究“糖蒸”,每逢年节喜庆饮宴,要做一道香醇色红、象徵甜蜜美满、象徵甜蜜美满、喜庆祥瑞的佳肴,它就是糖蒸肉,便以此作为待客上菜。而这道美餚还与宋代苏东坡有些渊源。
传说,宋代着名文学家和美食家苏东坡,在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湖北黄州时,曾游黄陂木兰山讲学。其时慕名求学者甚多。此事却又为权贵得知,上疏朝廷诬衊苏东坡,聚众黄陂,诽谤当朝。
宋神宗偏听奸言以后,派人明察暗访来至黄陂讲学处所时,并未蒐集到诽谤之词,于是别出心裁,以面试学生来寻找破绽加罪东坡。随即,那考官遂远指小塔曰:“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学生一时窘迫,纷纷举手摇头无言。这时,来人向东坡叱责道:“你哪里是在讲学,分明是借古讽今别有所图,为何竟无一人能对答上来?”东坡听后,冷冷一笑道:“你的上句,学生不是一一以手式作了答对吗!”来人不禁追问:“所答何词?”东坡轻蔑地答道:“学生纷纷以手答曰‘玉手摇摇五指二短三长’,何以说无人答出。”
至此,来人一听便哑口无言灰溜溜地离开东坡而去。在场的学生却对东坡的学识胆略更加钦佩。当时,为了酬谢老师,学生们买来东坡喜食的猪肉和红、白糖。粗心的学生一时不慎,将糖和猪肉混在了一起,正在抛留难定之际,东坡见此状况,慢步走来信口念信:“鹹闲官客不屑去,甜添豕豚堪称鲜。”暗示帮闲客人已走,现有糖和肉何不混同就餐以饱口福呢?于是,在东坡指导下,学生们将猪肉、糖酌加入其它调配佐料等,拌匀后一起蒸而食之,别有风味,众皆叫好。从此,糖蒸肉的制食法,便在当地沿传下来。

武昌鱼

武昌鱼是驰名中外的水产,盛产于武昌县和鄂州市共管的梁子湖中,封建社会时是贡品,是席上珍馐。烹製方法多种多样,十分讲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清蒸武昌鱼,製作最佳的菜馆是武昌大中华酒楼。这家酒楼由安徽人集资,创办于1933年,以擅长烹任武昌鱼着称。由于清蒸的方法最具代表性,通常以武昌鱼作为清蒸武昌鱼的品名。他们一般用一公斤左右的鲜活樊口鲂鱼作主料,辅以火腿、香菇、冬笋、鸡汤等十多种配料调料,上笼清蒸,严格控制火候,使之恰到好处。蒸好后再在鱼上缀上红、绿、黄各色菜丝,使之色彩艳丽,香味扑鼻,鱼肉细嫩,汤质鲜美。除清蒸外,他们还运用油焖、红烧、花酿等法创製三十多种鱼馔。
武昌鱼得名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不过当日所说的武昌鱼,可能不是专指樊口鳊鱼,但在武昌所产的鱼中以樊口蝙鱼为上,故后来就将其美名归于武昌。历代名流学者都有讚赏,它的名声也越来越着。
一九六五年武汉市饮食公司邀请名厨师在武昌大中华酒楼正式定名武昌鱼为地方味菜餚,并继承和发扬了历代名厨师烹调技艺,以湖北的土特产为配料,适当配以名贵海味产品,製造出多种不同的味型,色彩绚丽,味鲜汁浓,清蒸、红烧、油焖、花酿,乾煸均美,尤以清蒸为佳。
经化验分析,武昌鱼每100克(食用部分),含水分61克,蛋白质20.8克,脂肪15.8克,碳水化合物0.9克,热量229千卡,灰分15克,钙155毫克,磷195毫克,铁2.2毫克,核黄素(维生素B12)0.08毫克,尼克酸(菸酸)1.8毫克。医学界人士认为:经常食用团头鲂,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疾病。

面窝

面窝,在荆州地区称为油香是湖北人,尤其是武汉和荆州人爱吃的早点之一。作为武汉的特色风味小吃,面窝始制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家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製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覆琢磨,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鬆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
在武昌自由路的户部巷,谢荣德炸的面窝,配料讲究,用的是优质大米,掺一定比例的糯米,用香麻油,加葱花、芝麻、姜末作料。他不惜工本,做出的面窝自然与众不同,一投入油锅就香味四溢,吃起来更是焦脆适度、香酥并重,因而被人们誉为谢氏面窝。

云梦鱼面

云梦鱼面主产于古泽云梦,始产于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云梦鱼面选用
“白鹤分流”之鱼,桂花潭中之水,新
麦上等麵粉及芝麻香油等为主要原料精製而成,白如银、细如丝,故
又称“银丝鱼面”。该产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鲜美可口,诚为食
用之佳肴,馈赠之佳品。1915年,云梦鱼面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加
特产比赛获优质银牌奖,产品畅销全国及国际市场。

沔阳三蒸

沔阳三蒸是湖北沔阳(今仙桃市)的汉族传统名菜之一,所谓三蒸,即蒸畜禽、蒸水产、蒸蔬菜(可随意选择青菜、苋菜、芋头、豆角、南瓜、萝蔔、茼蒿、藕等数十种),颇为符合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粉蒸菜都裹着捣细的米粉,菜的本香配上大米的清香,回味深长。说到蒸法,所谓的“三”,就成了概数了,粉蒸、清蒸、炮蒸、汤蒸、扣蒸、酿蒸、包蒸、封蒸、花样造型蒸、旱蒸,蒸的技法就不下九、十种。2010年,“沔阳三蒸及其蒸菜技艺”已经被湖北省政府列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