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坊乡是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一个下辖乡,地处本溪满族自治县东部山区。辖东营坊、宫堡、荒沟、湖里、红土甸、大阳、小东沟、洋湖沟、8个村,35个村民组,总人口10200人。总面积30.4 万亩,其中森林面积26.9万亩,耕地、滩涂及未利用土地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林业山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东营坊乡
- 别名:东营坊
- 行政区类别:乡
- 人口:0.98万人
地理环境
境内长白山系千山山脉及其支脉自东向西横贯全乡,地形呈东高西低的特点,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7座。南太子河发源于洋湖沟村草帽顶子山西麓,流经洋湖沟、小东沟、红土甸、湖里5个村。
东营坊乡地处本溪满族自治县东部山区,唐朝薛礼东征高句丽时在这里驻扎过兵营,明清两代也在此地驻过兵,又因其在硷厂重镇之东而得名。
东营坊乡位于东经124°29′54″—124°33′58″,北纬41°11′52″—41°12′30″。距本溪市东南82公里,距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城47公里,距瀋阳170公里,距大连445公里。东临桓仁县,西接硷厂镇,南依兰河峪乡,北靠新宾县。
资源产品
东营坊乡的家参野播、细辛林下栽培为主的中药村生产,成为全乡的主要产业;1996年以来,全乡大规模发展香菇生产,已形成产业化,1998年荣获“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乡”。
境内盛产食用菌、野果、山野菜、野生中药材和野生动物等珍奇土特产,以山参、细辛、五味子、黄芪、贝母、桔梗、柴胡、龙胆草、木通、猪苓等为主的120多种中草药材成为全县中药材的主要产区。
铧本新线公路开通之后,促进了湖里旅游经济的开发,洋湖沟成为闻名遐迩画家村。
特色产业
我乡按照“强化农业,提高工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不断调整、最佳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工业经济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完成农业工作的各项任务,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针对县政府下达的各项农业工作考核指标,我们首先召开涉农部门的政府办公会,明确责任,落实任务。
在抓好农业基础工作的同时,把发展农业产业化做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我乡的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好,为了使农业产业发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长期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2005—2007年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并提出了“5、3、2”工程和林业产业“4、3、3”规划。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乡政府对各村下达了年度工作计画,并纳入到乡党委对各村的年度考核。乡政府还成立了农业产业专项推进组,由政府乡长赵策任组长,主管农业的副乡长刘庆春任副组长,农、林、水三个站的负责人为成员,对全乡农业产业发展进行全程指导、全程服务、全程检查。由于目标具体,措施得力,农业产业发展效果显着
产业发展
东营坊乡五味子产业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党群共同致富“双结双带”协作区的典型示範引导。有12家县直单位在该乡结对子发展五味子1100多亩,县政府办在大阳村建的“双结双带”协作区已有3个年头,今年开始结果。除此以外,今年挂果的还有400多亩地,按现在每公斤24元的市场价格,每亩纯收入将达到1.5万元左右,相当于种植传统作物玉米50亩地的纯收入,农民初步尝到了五味子的甜头。
五味子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得益于乡党委、政府帮助五味子种植户解决难题和进行技术指导。该乡先后邀请瀋阳农业大学的教授、县农技推广中心和五味子协会的专家对五味子种植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仅今年1—6月份就集中培训6次,分散培训9次,现场指导4次,培训人数达到1200多人次。在对农户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户解决五味子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推动五味子产业健康发展。去年乡农业服务站技术人员对五味子、山葡萄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时发现,大田作物地块打除草剂24D-J脂可对周边的五味子构成不同程度的药害,影响五昧子的生长和产量。乡党委、政府对这一情况高度重视,多方论证寻找科学的解决办法,在向农户大力宣传不使用此类除草剂的同时,向上级农业部门协调争取到资金统一购买莠去津与乙草胺合剂554组(每组3亩),免费向涉及到1662亩耕地的550户农户发放。
随着五味子产业的迅猛发展,该乡以产业为载体进行招商引资,建立五味子深加工企业,拓宽五味子市场销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五味子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发挥五味子专业协会的组织、协调、服务功能,逐步对所有五味子种植户实行“统一苗木、统一技术、统一肥药、统一销售”的“四统一”管理办法,使全乡五味子产业向着“一乡一业”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