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雀麦,拉丁文名:Bromus sinensis Keng.禾本科、雀麦族多多年生,疏丛型禾草。无毛或生有倒毛。叶鞘生柔毛,具叶耳,顶生叶鞘短于其叶片,背面与边缘具毛,先端裂齿状;叶片直立或卷折,多少生柔毛,中脉在下面隆起。圆锥花序开展,小穗柄顶端变粗;花期张开呈扇形,各部被毛;背面被短毛,倾斜脱节;颖先端渐尖或成芒状,被短毛,外稃披针形,背面生短柔毛,先端延伸成向外反曲之芒,脊生小纤毛;自小花顶端伸出。花期7月。
概述图片取之中国植物志。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华雀麦
- 拉丁学名:Bromus sinensis Keng
- 别称:小华雀麦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族:雀麦族
- 属:雀麦属
- 种:华雀麦
形态特徵
多年生,疏丛型禾草。秆高50-70厘米,径约2毫米,具3-4节,无毛或生有倒毛。叶鞘生柔毛,具叶耳,顶生叶鞘短于其叶片,长约10厘米;叶舌长1-3毫米,背面与边缘具毛,先端裂齿状;叶片直立或卷折,长15-25厘米,宽3-5毫米,多少生柔毛,中脉在下面隆起。圆锥花序开展,长12-24厘米,垂头,各节具2-4枝;分枝微粗糙,长达10厘米,具1-3小穗或基部主枝含小枝而有4-5枚小穗;小穗柄顶端变粗;小穗含5-8小花,长约15毫米,宽6-8毫米,花期张开呈扇形,各部被毛;小穗轴节间长2-3毫米,背面被短毛,倾斜脱节;颖先端渐尖或成芒状,被短毛,第一颖长约8毫米,具1脉,第二颖长10-15毫米,具3脉;外稃披针形,长10-15毫米,一侧宽1.5毫米,具5脉,背面生短柔毛,先端延伸成向外反曲之芒,芒长8-15毫米;内稃长8-10毫米,先端具2微齿,脊生小纤毛;花葯长2-3毫米,自小花顶端伸出。花期7月。
华雀麦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500-4240米的阳坡草地或裸露石隙边。
分布範围
产于四川西北部(红原、乾宁、康定、乡城)、云南、西藏、青海(玉树、互助、共和、泽库、玛沁、囊谦、杂多)。模式标本采自四川乾宁。
主要价值
茎叶较柔软,幼嫩时牲畜喜食,老时茎叶稍粗糙,适口性下降。其化学成分如表8所示,其粗蛋白质含量占乾物质的7.72—9.85%,粗纤维含量中等,粗灰分含量较高(7.43—8.42%);在高原地区亦属中上等牧草。
繁殖方法
华雀麦为多年生丛生型,自然情况下多分布于阳坡、半阳坡,较为耐早、抗寒,适生于砾质土、沙壤土。在川西北高原地区能正常开花结实,种子成熟后易脱落,主要靠种子繁殖。
变种种类
小华雀麦(西藏植物志)
多年生,丛生草本。植株高约30厘米。叶鞘被柔毛;叶片扁平,长约10厘米,宽2-3毫米,具柔毛。圆锥花序开展,每节具1-2分枝,分枝纤细,顶生1-2小穗;小穗含花数少,仅2-3小花,长1-1.4厘米;颖长为下部小花的1/2-2/3;外稃遍体被柔毛,芒顶生,等长于其稃体或上部小花较短。
产西藏、青海高原。生于阳坡柏木林中,海拔3800米。模式标本采自西藏类乌齐。